徽州古城在哪里(古城徽州图片)


相传诗仙李白曾经为了找寻一位名叫许宣平的隐士而来到了一处地方,这个地方让许宣平隐居三十载,忘了“甲子年”,也让李白充满了好奇。

这一切只因李白曾在洛阳同华传舍的墙上,读到过这样的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诗中的飘逸之气连被尊为“诗仙”的李白都赞叹不已,心中的向往让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片让人“乐矣不知老”的土地——徽州。

空谷轻雾灯几盏,青山密雨路幽幽。

徽州之美,如梦似幻,人间仙境一般。这让李白一下子明白了许宣平缘何在此隐居三十载而不知老了。

如诗如画的山水给诗仙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和素材,于是便有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壮阔,有了“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沉醉,更有了“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皎洁。

一、最忆是徽州,何日更重游?

都说,最忆是徽州,然而就是这一个“忆”字,却最是惹人思。

因为,如今徽州这一地理概念已经不复存在,这个名字也成为了历史进程中的一段记忆,说起徽州的时候,人们都会加上一个“古”字。

徽州古城在哪里

徽州一府六县,历史悠久,也历经了多次的变迁。最初的时候并不是叫做徽州,而是歙州,“徽州”这一名称是到了宋朝才得来的。

徽州府就是如今的歙县古城,六县包括: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其中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你看,一个徽州囊括了多少秀丽山川,松风水月。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更是在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之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其中“江南左”取了安庆和徽州二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

从徽州变成了古徽州,那些渐行渐远的过去似乎在不断飞扬的尘土中渐渐变得模糊,但徽州从未消逝,徽文化也始终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徽州的梦,依然在奇雄的黄山之上,在蜿蜒的新安江边,在粉墙黛瓦的婺源城内,也在每一段流逝的时光之中。

“徽”字本有美好之意,《尚书·舜典》中说:慎徽五典,五典克从;《广韵》中讲:徽,美也。又三纠绳也;《诗·小雅》中更是有:“君子有徽猷”、“太姒嗣徽音”的诗句。

“徽”字拆开是“山、水、人、文”,徽州之美,也恰是美在这山、水、人、文,它就如同一个梦境一般,虽然已过去的不可追,但徽州的印记在那些秀美山水和历史故事中,却总是有迹可循的。

徽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曾经的徽商名噪一时,遍地流金又山川秀美,山、水、人、文一派和谐,惊艳了无数人。

这不是梦境,又该是什么呢

二、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徽州古城在哪里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南宋诗人赵师秀曾以一首《徽州》将它钟灵毓秀的山水,书声琅琅的场景描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呈现于世人眼前。

峰峦叠翠,绿水如带的徽州,就如同一个柔情而婉约的梦,却又因其粉墙瓦黛的建筑特色以及历史沿革,而独具了许多江南古城所没有的一种磅礴的大气与凝重的沧桑之感。

这样的一种美,是仙境之琼宇,丹青难以描摹,文字也成了累赘。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倚庄园”,青山绿水的环绕,像是为徽州建起了一个避开乱世的天然屏风

徽州处于群山相拱之中,北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云蒸霞蔚之间,如梦似幻,“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它名震天下的符号;

东面是有着“大树华盖闻九州”之美誉的天目山,古木参天,连绵千里,有奇岩怪石之险,流泉飞瀑之胜;

境内还有“五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齐云山,36座奇峰,44处怪岩,奇谲秀丽,峰峦叠嶂……

缄默而峻拔的群山环绕之中,新安江顺流而下,分成数条支流穿城而过,灯影浆声里,徽文化应运而生,与那些古老的故事一同载入史册。

徽州就这样依山傍水,山水环峙,江上点点轻帆斜影,江边古村落星罗棋布,宛如一幅流动的《富春山居图》,从烟雨迷蒙之中,款款走来。

徽州古城在哪里

三、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玉带一般的新安江点燃了数不尽的江村渔火,更点燃了一盏又一盏徽州的人文之灯,以黄山为辐射中心的皖南徽文化区人文底蕴深厚,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闪烁于中华文化浩瀚星河之中的千年星光。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试笔·学书为乐》中写道:“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笔墨纸砚合称为文房四宝,精良的“文房四宝”自古以来都被无数文人墨客所追捧,是中国文人的必备书写工具和雅赏珍品。

而古徽州,正是"文房四宝"之乡,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时至今日也依然享誉中外。

作家赵焰曾在《千年徽州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文房四宝在徽州的汇集,似乎有着一种宿命的意义。

这是因为,文房四宝的历史与徽州的历史似乎一直是绑在一块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着,同步发展着,所以说“在它们的身上,似乎都有脱胎换骨、蜕变成精的意义。”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这些笔墨纸砚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句名篇,来咏叹文房四宝,赞颂徽州之美。

徽州作为"文房四宝"之乡,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有人把徽州与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作比,称之为“东南邹鲁”。

这样的徽州是有灵性的,而钟灵毓秀之地所培育出的大家,也更多了一丝灵动的神韵和匠气。

徽州古城在哪里

譬如写下《幽梦影》的清代文学家张潮,文字之中尽显飘逸空灵之感,生活之中的琐事也能写出如皎洁明月一般,哪怕仅仅是最司空见惯的石头、云霞、花鸟,也仿若泥中之莲,让人读来心生欢喜。

赵焰曾说:艺术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徽州之所以被认为是中国近古文明的一个代表地区,那是因为徽州在这一段时间里闪烁着人文和艺术的光辉,能够让后人从浩如烟海的艺术形式中,管窥到那个地方高悬的一牙弯月。

四、对栏杆,倚栏杆,一纸家书仔细看,函露语平安。

徽派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依山就势,构思极其精巧,可以说是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同时注重空间处理和雕刻艺术,将风俗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其中,青砖黛瓦马头墙已自成一景。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徽派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中,徽州的古牌坊与古民居中的天井、古祠堂并称“徽州三绝”。

说起这牌坊的历史渊源,背后却是一段段饱含眼泪和心酸的离别。

徽州虽山水环绕,但这“八分半山一分水”的秀美,也同时紧跟着“半分农田和庄园”的酸楚。

《徽州府志》中记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连绵不绝的山岭,让本就几度短缺的耕地开发起来更为困难,加上唐宋以后,迁入徽州的移民急剧增多,粮食的生产也就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于是徽州人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以贾代耕,走出大山,伐竹木、辟茶园、植桑麻、制墨、制研、割漆、造纸、烧瓷……

徽州古城在哪里

一条条石路穿山越岭凿开出来,名震天下的徽商,也从这商贸走廊中走了出来,走上了背井离乡之路。

相传徽州男儿十七岁便会在故乡先娶上一个媳妇,然后便踏上了出门经商之路,于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的说法。

所以,《晋书》中说,徽州人好“离别”,而著名的徽州八景之一的“渔梁送别”,便是讲的这样一种悲凉的场景。

时人有诗描绘道:“欲落不落晚日黄,归雁写遍遥天长。数声渔笛起何处,孤舟下濑如龙骧。漠漠烟横溪万顷,鸦背斜阳驻余景。扣舷歌断频花风,残酒半销幽梦醒。”

男人们外出经商,经年不回,留下女人们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有些甚至是新婚,往后余生皆在无垠的等待中渡过,年复一年,翘首以盼。

徽州女子程凤娥在《长相思·信至》词中写道:“思漫漫,恨漫漫,无限离愁指上弹,翠被怯春寒,对栏杆,倚栏杆,一纸家书仔细看,函露语平安。”

“徽州三绝”中的牌坊,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境况之下建起来的,以牌坊来“旌表德行,承沐皇恩,流芳百世”,商妇们的名字就这样被一个个镌刻在了那些石碑之上。

结语

如今的徽州虽不似往昔,留下“皖南已无徽州府,空留青山笑皇天”的喟叹,但这一方灵山秀水依然美得让我们怦然心动,与“敦煌学”和“藏学”三足鼎立的“徽学”更是我们中华文明之瑰宝。

徽州从没有消失过,它跨越千年,在那一山一河和每一段故事之中,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依然在那里,像一个饱经风霜的智者,即便老去,依然睿智。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