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罗斯被打败)


公元7至8世纪,欧洲正处于昏暗的中世纪,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也是大不如前,遥远的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依旧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环顾宇内,唯有亚欧大陆东侧的大唐帝国一枝独秀,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苦心经营、唐高宗李治和李治理老婆武后(武则天)的开疆拓土,大唐的疆域空前辽阔,彼时大唐控制着东到朝鲜半岛中北部、南到中南半岛中北部、北越蒙古高原、西至帕米尔高原的超级版图。

怛罗斯之战

公元712年,武则天的孙子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成为大唐新的领导人,是为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为开元,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最辉煌的开元盛世拉开了序幕,诗圣杜甫就曾有诗赞美当时的场景,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当时的大唐可谓是如日中天。李隆基在位初期更是励精图治,作为一位有抱负、有理想的皇帝,李隆基开启了大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运动,大唐的军人踏遍了东亚的各个角落。作为极具战略价值的西域,李隆基自然也是重点照顾。

因为大唐的包容,当时长安城100万人口中有20万外籍人口,可见长安城的国际化程度有多高,来自日本、朝鲜、波斯、阿拉伯、天竺(印度)乃至欧洲的人才都汇集在长安为大唐效力。甚至大唐的军界也是国际化程度很深,大唐对自己的制度、文化和实力无比自信,所以敢大量启用外籍归化将领掌兵,而这些将领也为大唐浴血奋战,比如当时大唐西北战区安西军三任司令官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都是外籍归化将领,而大唐的东北战区司令官安禄山和史思明,也非汉人将领(后来安禄山造反是个意外事件)。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

正在大唐积极向中亚开疆拓土,唐军越过帕米尔高原的同时,西亚崛起了一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他们以宗教为纽带,也开始了对外扩张,而扩张的方向正好也是中亚。有位叫布热津斯基的战略家就说过中亚是“世界岛”,控制“世界岛”就可以控制世界的说法。其实1000多年前的古人也看到了中亚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中亚开始了精彩的角逐。因为大唐掌握着当时的高科技,唐军的装备比阿拉伯军先进,几次交锋都是唐军胜,阿拉伯军败。但因为西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大唐在西域的驻军人数只有2-3万人,而阿拉伯帝国则可以轻松动员10万人以上规模的军队,由此大唐依靠装备、阿拉伯依靠人数,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双方的角逐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怛罗斯之战

公元751年,唐玄宗李隆基诏命大唐安西军司令官高仙芝统率1万名安西军(其中有5000名陌刀队)和2万多葛逻禄、拔汉那归附军,总兵力3万人对阿拉伯军进行一次大规模打击,高仙芝将主攻目标对准阿拉伯人控制的中亚重镇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位于该国南部塔拉斯河畔,邻近吉尔吉斯斯坦)。唐军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抵达怛罗斯城下,由于阿拉伯人提前侦知了唐军的动向,遂在唐军抵达前就集中了11万大军在怛罗斯以逸待劳,试图在怛罗斯重创唐军。

怛罗斯之战

当时的情况是,唐军劳师远征且兵力单薄,真正有战斗力的其实只有1万名安西军,葛逻禄、拔汉那归附军能保证忠诚就不错了。而阿拉伯军则人数众多、又是以逸待劳,形势对唐军不利。但高仙芝心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且唐军孤军深入,如果不打一仗就撤退,势必会被阿拉伯军尾随追击,最终结局会更惨,还不如趁唐军士气旺盛之际,主动进攻,或许还有转机。其实高仙芝的判断也是正确的,唐军主动对阿拉伯军发动进攻,特别是唐军陌刀队更是让阿拉伯军产生了噩梦,凭着1万安西军,高仙芝一度将阿拉伯军逼回城内,阿拉伯军的阵线差一点就崩溃了。

怛罗斯之战

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候,阿拉伯军将主攻目标放在了攻击负责防守安西军侧翼的葛逻禄、拔汉那归附军,两军在阿拉伯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士气崩溃,遂向阿拉伯军投降,如此一来,唐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高仙芝不得不选择撤退以避免全军覆没,唐军在撤退时依旧阵型稳定,他们以陌刀队断后,迟滞阿拉伯军的追击,最终全军退回安西。此战唐军伤亡数千人,而阿拉伯军则伤亡数万人,阿拉伯军以11:1的兵力优势尚且无法全歼安西军,反而被安西军斩杀数万人,由此彻底恐惧唐军,再不敢向东扩张。而唐军则因为经此一战,安西军伤亡惨重,一时也无力向西运动,双方重回战前态势。

公元755年,大唐东北战区司令官安禄山反动叛乱,大唐深陷8年内战泥潭,大量安西军被抽调赴内地平叛,大唐在西域只留下了一支5000人的孤军勉强维持,大唐再也无力向西扩张,中原王朝的军队最终止步于帕米尔高原。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