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游戏(感官游戏电影在线观看)


思想游戏中的“感官游戏”——康德美学体系中的音乐文学与艺术第三卷第五期思想游戏中的"感官游戏"(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鉴赏判断,美的艺术以及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的美学剖析及其思想内涵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自由美"与"附庸美"的概念以及"音乐是诸感觉的美的游戏"的经典论断确立了其思想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关键词】康德;美学;唯心主义;音乐;感官游戏康德生活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他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理论批判"建构了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为"批判哲学"。其美学思想(包括音乐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于《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学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其中对鉴赏判断,对美的艺术以及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的美学剖析鲜明地呈现出他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内涵,在西方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自由美"与"附庸美"的对立概念以及"音乐是诸感觉的美的游戏"的经典论断确立了其思想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美的分析""美的分析"是康德重点讨论美学问题的一章,主要关涉审美判断中鉴赏,判断的特殊性。他从质,量,目的,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即四个要点。(一)从质的方面考察——鉴赏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康德认为当我们判断一事物是否美时,并不把它与客体的性质相联系。而是与主体的快感与不快感相联系。此时作出的判断不是逻辑的认识判断,而是审美的鉴赏判断,它是主观的,只联系于主体的情绪。他认为那些与人的欲望能力有关的,关系对象存在的判断都是具有利害关系的,而鉴赏判断不关心对象存在与否的重要性,它是一种静观的,对对象的存在持纯然淡漠态度,而对审美主体的快感与不快感抱极大热情的一种判他将人的快感分为三种:快适,美和善。快适是感官上的快感。是一种受感性制约的愉快;善是依据理性通过概念引起的,是带着一种纯粹的实践的愉快;以上二者都是热切地关注着客体的存在,只有美既对客体的存在保持漠然,又不依赖于概念,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又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的制约,因此,美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愉快,那么,美的事物也必然成为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二)从量的方面考察——鉴赏判断是不凭信任何概念而普遍令人达威愉快共识的一种判断。在康德看来,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快感,它不植根于主体的任何偏爱,是主体的自由的快感,因此就不能不相信这种快感具有普遍性。常规情况下,只有依据概念的逻辑判断才具有普遍性,只有概念才能将对象的性质呈现与每个个体以达成共识。但鉴赏判断中人们会认为他们所体验到的快感是美的事物的性质引发的,这种判断虽然是审美的,但与逻辑的判断极其相似。甚至依据概念也未必形成如此的普遍性。因鉴赏判断是无任何利害关系的,所以它并不要求客体具34有普遍性,它只是和主观普遍性的要求联系着的。鉴赏判断本身并不假定每个人的同意,它只设想每个人的同意,不是确定被认同,而是期待被认同。这种普遍性只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它取决于"心意状态"的普遍传达能力。(三)从目的方面考察——鉴赏判断是对不具有目的表象而被知觉的客体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的一种判断。康德断定鉴赏判断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它既不能有主观的目的作为根据,也不能有客观的目的表象,它既不涉及关于对象性质的概念,也不涉及其内在或外在的可能性,它仅涉及被表象规定着的表象诸能力的相互关系。

鉴赏判断既不关注对象存在的重要性,也不关注对象自身的完美性,既没有外在目的,也没有内在目的,但这种判断又要求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因此,它所关注的是对象的表象里无任何目的而又主观的合目的性的单纯形式,I~IJN个不依赖概念而具有普遍传达性的愉快。康德将审美判断分为经验的和纯粹的两类,经验的审美判断说明什么是快适和不快适,这是感官的判断,是质料的审美判断;纯粹的审美判断说明一个对象或它的表象是怎样的美,这是鉴赏判断。是形式的判断。那种不以作为审美判断的质料的感觉为依据,而仅以形式的合目的性作为根据的鉴赏判断才是一个纯粹的鉴赏判断。康德认为鉴赏判断的纯粹与否还牵涉到两种美——"自由美"和"附庸美"。自由美是不依赖任何概念,无条件的,无一切利害关系的美,即自身独立的美;而附庸美是以概念以及概念所表示的对象的完满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它是附属于一定概念的,有条件的美。在判断自由美时,鉴赏判断是纯粹的,是不依附于任何条件和前提的;在判断附庸美时,则要依附于一定的概念为条件和前提,此判断是应用的鉴赏判断。(四)从情状方面考察——鉴赏判断是对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必然令人愉快的对象的一种判断。康德肯定美对于愉快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是一种特殊的必然性,既不是理论性的客观的,也不是实践性的,它只是被称为范式。

是人对于一个判断赞同的必然性。它既不是由概念引出的,也不是以经验的普遍性推论出来的,因此,它不是确定的。这种必然性是主观的必然性,是以人类的共通感作为条件的。这种共通感不是外在的感觉,而是从我们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中产生的结果,它是作为我们知识的普遍传达性的必要条件被假定着的。被假定的共通感不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由于它将赋予判断以权利,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规范,在这规范下,鉴赏判断便具有了主观的普遍性,获得人们普遍的赞同。康德通过详细地论述指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要点,实际上也就是指出了美的性质,即美是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与不快感。它是不依赖任何概念而能普遍传达并必然令人愉快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形式。这一界定既涉及审美客体的性质又涉及审美主体的感受,揭示出审美活动中的对象性关系这一本质特性。二,"美的艺术"康德把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两类,前者是为了适合对一对象的认识目的而进行的必要动作,后者则是将快感与不快感作为直接企图。审美的艺术又可以分为两种,即单文学与艺术第三卷第五期纯以享乐为其获得快乐目的的快适的艺术和以快乐伴随诸表象作为认识的样式并且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而又能普遍传达的美的艺术。

由于美的艺术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形式使其貌似自然的产物,但它绝不是自然,而仅仅是对我们表现出自由且无束缚的自然的品性。无论如何,美是不凭借任何概念和官能感觉而令人愉快满意的,这就要求美的艺术作品虽符合一切规则却不僵化,死板的显露人工的痕迹,而能充分显示创作者,调动欣赏者的心灵活力。他又把美的艺术分为语言的艺术,造型的艺术和作为诸感官自由游戏的艺术三类,分别以文字,表情和音调为主要手段予以表现。语言的艺术包括雄辩术和诗的艺术,前者是悟性的事作为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来进行,后者则是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作为悟性的事来执行;造型的艺术包括雕塑和绘画。前者在直观里表现为感性的真实,后者则表现为感性的假象;诸感官自由游戏或称为感觉的美的自由活动的艺术则根据不同的感 官感觉而分为音乐和色彩艺术。前者隶属于听觉,后者则隶属 于视觉。在以上诸艺术中,审美价值最高的当属诗,因为它极少 是由规范指导而几乎是完全依赖于天才的灵感而完成的,它的 形式表现着由丰富多样的思想性所提升出来的诸理念,并成为 超感性的图式而获得最大的自由使心情感觉着。 三,美的音乐 康德在分析鉴赏判断第三个契机时将美分为"自由美"和 "附庸美"两种,他将音乐艺术中的无标题的幻想曲以及没有歌 词的音乐归于自由美的范畴之内。

他的这种无标题,无歌词的 音乐应指的是纯器乐音乐,由于纯器乐音乐不依赖于标题或歌 词所提示的文学性内容,因此。它只呈现它自身的无目的而合 目的性的形式,由此产生的美是无概念,无条件,无任何利害关 系的纯粹的,抽象的美,是与依赖概念,有条件,关涉利害关系 的附庸美相对的自律的美。"自由美"和"附庸美"两个概念也曾 有译者译为"绝对美"和"依存美",由此,康德所指出的这种属 于"自由美"范畴之内的音乐便成为德国诗人,作曲家E?T?A 霍夫曼"绝对音乐"观念的雏形和理论基础。"绝对音乐"是相对 于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首创的"标题音乐"而言的,是 种纯器乐的音乐思维。它以绝对的音乐价值为标准,是典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观念。霍夫曼的这一灵感无疑来源于康德的 启发,他所标榜的"绝对音乐"也正是康德划归"自由美(绝对 美)"范畴之内的纯器乐音乐。 康德为美的艺术所进行的分类中将音乐归于诸感觉的自 由游戏或日感觉的美的自由活动的艺术一类。并指出了音乐艺 术的特殊性所在。 (一)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美的 感觉是从外界产生却又必然普遍传达的。对于这类艺术只能把 握感觉所隶属的感官不同程度的张弛比例,感官在感受外界表 象所传达的印象的同时,还要具有一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究 竟是以感官还是以反省为基础,人们却是难以确定的。

在音乐 审美活动中,人们对于它的鉴赏判断是基于其形式所带来的愉 快感,因此,可以在评判之时说明"音乐是诸感觉的美的游戏"。 或说明为"快适的诸感觉的自由活动",也只有将前一种说法作 为前提的时候,音乐才完全作为美的艺术被看待,而此时音乐 所呈现的或所带来的才是美,而并非快适。 (二)音乐表现方式的特殊性:音乐虽然不同于语言艺术, 但是它的每一种曲调都会适合一种语言所要表现的意义,这种 曲调传达着语言主体的一种情感并通过它调动欣赏者的内心 情感,由此暗示或引发相应的观念,此观念则是由音乐曲调这 特殊语言予以表现的。音调的变化具有普遍性,这些音调作为情感的语言而呈现着,并将它们在自然形式里结合着的诸审 美观念依据一定的联想规律传达出来。但是由于音乐语言自身 的非语义性,抽象性无法表达一个确切的观念或主题,那么。对 于音乐审美的愉快也仅仅联系于音乐语言所依存的物理性(音 乐感性材料的物理振动及物理时间上的呈现)的纯形式,只有 这种形式才能作为其普遍有效的美的条件。音乐也不同于造型 艺术,造型艺术是从规定的诸观念达到诸感觉。而音乐则是从 诸感觉达到不规定的诸观念,音乐的感觉只是流转着的印象。

极易消失,而对造型艺术的感觉却可以持久。另外,音乐由于其 自身感性材料的性质致使在某种情况下会强迫别人被动接受, 从而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即"谦让性的缺乏"。 (三)音乐表情的特殊性:以上所说作为表现手段的形式也 仅仅是综合把握诸印象结合和变化的比例,使其协调成为持续 的运动,而这些运动却可以呈现出相应的情感以激动人们的内 心,与人的情感勾通,成为一种舒畅的主观的享受。 (四)音乐的地位:音乐在诸艺术中的地位仅次于诗,虽然 它不能象诗一样借助语言来传达给人们某些思想性的东西。但 它却可以凭借无限的丰富性来激动人们的心情。虽然转瞬即 逝。却可以深入内心。所谓"感人也深。化人也速"之谓也。如以 音乐与情感的密切程度以及对人心情的影响来评价的话,音乐 的地位恐怕在诸艺术中会居于最高,但是若以理性为标准来评 定,音乐的价值便远逊于其它诸艺术形式了。 结语 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现于美学问题中,我们便可以 明显的发现他的关于鉴赏判断或美的性质的一系列论述都是 建立在一种假定,推论的基础上,完全依靠思辨作纯然形而上 的观照。他所提出的假定能否成立,在现实中能否得以证实,恐 怕很难解答。 尽管康德对于美学问题的讨论是极其主观,唯心的,但是 其中关于美的艺术的界定,对美的艺术的分类以至对音乐审美 的特殊性,音乐表现方式的特殊性,音乐表情的特殊性以及音 乐在诸艺术门类中的地位的见解却较为客观和公允,但这种客 观的认识仅仅是以其唯心主义思维逻辑为基础而推衍出来的 主观的客观性。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康德哲学中有着明显的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