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贾(姚贾怎么读)


《韩非子·存韩第二》试读之“韩非之死”(其四)

李斯有足够的自信除掉韩非,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非的出身问题。

韩非有着韩国宗室子弟的身份,且对韩国有着一片赤诚之心。

拥有高贵的宗室身份和强烈的爱国信念,如果留在韩国,或许能为其从政、治学带来不少便利;

但到了秦国这片土地上,反而会成为他永远都无法摆脱的“原罪”。

当一个人无法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劳的时候,他身上所散发出的光芒越是璀璨夺目,他展现出的才华越是惊世骇俗,那么他对秦国的危害也就越大,就越能激发起秦王政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而李斯所要做的,就是要将秦王政最底层的恐惧激发出来,彻底打破他对韩非的所有美好想象。

在李斯的鼓动下,秦王政出兵讨伐韩国,迫使韩王安派韩非出使秦国。

而当韩非被迫踏上秦国土地的那一刻,他就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自证的悖论之中:

倘若他悖逆本心,大力鼓吹劝说秦王灭韩,人们难免就会拿与司马光“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类似的话术来说事:

姚贾

“身为韩国公子,你连自己的宗国都不爱护,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你会真心诚意地为秦国的利益谋划呢?”

可倘若他不这么做,又有人会站出来指责:

“看吧!我就说这个人靠不住,他全心全意所想的就只有韩国,心里哪里还有秦国的位置?就这样一个对秦国不忠的人,说出来的话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除此之外,韩非还可以选择一条中间路线,既为秦国服务,同时又不讳言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具体而言,就是把《存韩》中那套“先赵”方针搬出来,让韩国与秦国一道讨伐赵国。

一旦赵国被消灭了,韩国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时候大可以通过一纸文书对其实行和平统一。

这样一来,既满足了秦王的野心,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韩国的宗族和百姓,也算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吧?

但不好意思,有了“郑国疲秦”的前车之鉴,这条路同样走不通。

以韩非的文采和智慧,可以用一套理论在短期内唬住对方,可一旦对方回过味来,事情就不好办了。

姚贾

假如这个时候,你还是拿着老一套的理论反复忽悠,人们就会说:

“韩国崇尚以术治国,之前就派出了水工郑国,试图通过经济手段‘疲秦’。谁又知道你这次提出的‘先赵’之计,不是另一种军事上、外交上的‘疲秦’手段呢?”

当然了,这些说辞无论有多言之凿凿,都逃不脱“诛心之论”的嫌疑,都不足以成为杀死韩非的关键一招。

甚至连李斯自己都不得不承认,韩非作为韩国宗室子弟,有心帮助自己的祖国来抵抗秦国,这本就是人之常情,也无法成为给韩非定罪的理由。

只要秦王能够想通这一节,哪怕是李斯说破了嘴,也都是“莫须有”的指责,都没办法说服秦王下定决心置韩非于死地。

因此,想要彻底斩草除根,还必须要拿出足够实锤的证据来说服秦王——而这恰好是他梦寐以求的“仓鼠”生活能够提供的便利。

作为一个在秦国职场混迹了十几年的“老油条”,作为一个从四年前就开始执掌廷尉职权、并且在事实上已经成为秦王之下具有最高权威的人物,李斯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设计一个圈套,让韩非这种“职场小白”在秦王面前“原形毕露”。

——而这或许就是《战国策》中《四国为一将以攻秦》一文韩非与姚贾斗法事件的背景所在吧!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是一篇事实和逻辑都很混乱的文章。

姚贾

文章介绍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四国合纵”攻秦事件,说是燕、代、吴、楚四国联合起来准备要对付秦国。

秦王得知后惊慌失措,急忙就召集大臣和宾客商议。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做姚贾的人,让他带着战车百乘、黄金千斤去游说列国,以图对四国合纵联盟进行分化瓦解。

经过三年的活动,姚贾的游说计划顺利完成,这让秦王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就赏了一座千户的城邑,并将其任命为上卿。

客居在秦的韩非对此很不以为然,于是就质疑姚贾利用秦王的权势和钱财来为自己谋取声望,并非是为秦国的利益考量;而姚贾其人出身不高、且劣迹斑斑,不适合用以参与国家大事。

面对韩非的指责和诬告,姚贾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在秦王面前振振有词,对韩非的论调逐一进行驳斥。

他先是自比为曾参这样的好儿子、伍子胥这样的好臣子、女工精巧的贞女,是天下所有做父母、做国君、做丈夫的都希望得到的对象。

然而当我这样一个忠心为秦国服务的人出现在大王面前,大忘却视而不见,反而要听信谗言猜忌我,这找谁说理去?

难不成,大王对贤才的渴求都是假的,又或者是还仅仅停留在“叶公好龙”这个层面吗?

随后,姚贾对自己结交列国君臣的行为进行了辩解,说:

姚贾

既然君上给我交代了任务,让我带着财宝去分化合纵联盟,我自然就要物尽其用。

这种情况下,我不把这些珍宝送给四国有分量的人物,又该送给谁呢?难道要送给街头卖臭豆腐的吗?那岂不是在糟践钱财?

退一步说,就算是我这些钱没花对地方,可要说这是在为自己谋取声望,那也太看得起我了!

四国国君之所以接受我的赠礼,之所以会信任我,也是因为我背后有一个秦王,有一个强大的秦国。

也就是说,我就是个“狐假虎威”的人,出门在外奉行的都是大王的指令。离开了大王的信任,我姚贾就什么都不是了,结交的这些权贵也会作鸟兽散,不会有人再给我什么好脸色。

因此说到底,韩非污蔑我借用大王的权势来为个人谋取声望,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是不成立的。

夏桀、商纣因为听信谗言,杀死了忠臣关龙逢和比干,导致国家灭亡。大王如果听信了他的谗言,就等于是自断臂膀,以后也就不会再有人忠于你了!

紧接着,姚贾又列举了一些也有着不堪过往的先贤,如太公望、管仲、百里奚等人的事例,说他们不是出身低微,就是有过犯罪前科,但贤明的君主不计前嫌,依旧对其加以重用,这才取得了不朽的功勋。

倘若做君主的都有道德洁癖,选贤任能非要找那些从出生开始就自带光环、且一生都操行高洁的隐士,那么他也就无人可用了。

正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英明的君主才不会计较他们的过失,不会因为听信谗言就随意罢黜,只看他们对自己有没有用。

反而是那些自诩高洁之人,又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是君主最不应该奖赏的,否则人人都会用虚名来讨要封赏。

也就是说,我虽然出身不高、风评不好,但不代表我就一定不忠诚、我的能力就一定比不上别人。反而是那些出身好、自诩高洁,开口闭口就说别人不行的人,才是最需要警惕的。

秦王一听,这话好像有几分道理啊!一怒之下,就顺着姚贾的建议,把进谗言的韩非给杀了。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时代里,南方的吴国早已成为历史遗迹,而北方的代国尚且还是赵国的一部分,因此说燕、代、吴、楚四国合纵的事件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因此这篇文章所交代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韩非对姚贾的指责简直莫名其妙,很难想象一个以钻研法家学术著称的韩非,会提出这样背离自己学说且很有些小儿科的问题。

至于说推动秦王诛杀韩非的理由,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姚贾的这番辩词,充其量只能证明自己的忠,但却不能倒推回来证明韩非的不忠。秦王更没有必要因为一场辩论的结果,为了证明对一个人的信任而杀掉另一个人,否则就真没有人敢向他进言了。

因此我们说,倘若这篇文章所收录的对话内容是真实存在的话,那也只能是朝堂辩论的部分节选。

在这场关乎韩非生死的大论战中,姚贾的辩词充其量也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显然无法成为转变秦王政态度的决定性因素。

而想要理解“韩非之死”的真正原因,以及判明姚贾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还有必要透过这场争论,去窥探一下其背后所隐藏着的,一项长期左右着秦国对外方针的基本方略。这会是什么呢?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