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导管开口(腮腺导管开口在各个年龄段变化)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

腮腺导管开口

中文名

腮腺

外文名

parotid gland

腮腺导管开口

拼音

sāixiàn

相关病害

腮腺炎

腮腺突起及毗邻:

腮腺导管开口

腮腺有许多突起,本研究以突起位置、方向或毗邻关系予以命名。

1.1、腮腺浅份的突起:

1)导管突:突向面前部,于腮腺导管起始端和颊脂体浅面,贴附于咬肌表面。周围主要结构有副腮腺、面神经上、下颊支、腮腺导管和面横动脉。

2)颞突:

于耳屏前约0.5一1.0Cm处,贴附于颜下领关节表面。周围主要结构有颜浅动、静脉,耳颖神经、面横动脉和面神经颖面干。

3)下突:

位于咬肌后下缘和下领支浅方,为腮腺前部和后部的下份在下领角附近的向下突起.周围主要结构有面神经下领缘支、颈支、颈面干和面后静脉等。

4)乳突突:

为腮腺后部的上份向乳突表面的突起。周围主要结构有乳突、面神经主干分叉、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等。腮腺突起的发达程度与腮腺形态有关。

1.2、腮腺深份的突起;

腮腺导管开口

1)翼下颌突:

为向前突入下领支上份与翼内肌之间的小突起。

2)下颌鼓突:

向上前方突入下领关节囊、颜骨鼓部和外耳道骨壁之间的突起。

3)咽旁间隙突:

腮腺导管开口

位置较深,在茎突下领韧带上缘,经茎突肌与翼内肌之间向前内侧突入咽旁间隙。

腮腺导管:

据观察,腮腺导管自腮腺前缘发出后,即隐行于颊脂体中,需仔细分离才能清楚地显示,导管横越咬肌表面即转向内开口于颊粘膜。

1、腮腺导管的长度:

腮腺导管的长度与腮体在三角形AIX二内所占的比例有关;腮腺浅份大部位于该三角形中者,其导管较短,反之较长.不规则三角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的腮腺导管长度一般为1.6~3.8cm,草墓形、蝶翼形和蹄铁形的腮腺导管较长,一般为3.8一6.0cm。

2、腮腺导管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按传统的方法对腮腺导管的位置和体表投影进行观察,发现腮腺导管并非于颧弓下1.5。m并与之平行,符合自鼻翼与口角连线的中点至屏间切迹的连线中13/为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者,仅有15侧,占17%。实际上,腮腺导管的位置与腮腺形态有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明确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以下领角至颧骨最凸点的连线AC和耳垂作标志,进行观察测量,结果证实:耳垂下缘至AC的水平连线中外段为不规则四边形和蝶翼形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于水平连线下方约0.5cm处则为不规则三角形、草墓形和蹄铁形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按上述标志进行测定,88侧中有73侧是符合的,准确率为83%。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