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河蟹(盘锦河蟹怎么做好吃)


导 读

中华绒螯蟹福泽一方,延绵着四千余年的河蟹养殖、河蟹科技、河蟹产业、河蟹文化......

盘锦最美声音 邂逅最美盘锦

盘锦是中华绒螯蟹(辽蟹)的发源地,是天然的繁殖地、索饵场。一只小小的中华绒螯蟹福泽一方,延绵着四千余年的河蟹养殖、河蟹科技、河蟹产业、河蟹文化......

盘锦河蟹

20世纪60年代,“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被窝里”,真实地再现了盘锦河蟹之多的盛况,沟沟岔岔,大小水泡,田埂地头,到处都可见河蟹的身影。到了晚上,人们拿着手电筒或嘎石灯,拎个“网抄子”照河蟹,个把小时就能逮上半麻袋;到沟渠里踩螃蟹、摸螃蟹、钓螃蟹,收获颇丰;懒的直接在通往大海的河蟹通道上挖个坑放个大桶进去,早晨也能收上很多。据一些上了岁数的村民讲,那时候河蟹多得简直“成灾”,房前屋后都有。

盘锦河蟹

那时,盘锦有道农家菜——螃蟹豆腐。虽然菜名里有豆腐,但可不是河蟹炖豆腐,而是用蟹肉捣出汁,然后像蒸鸡蛋糕一样把蟹肉汁放在锅里蒸。这才是盘锦地道的“螃蟹豆腐”,家家都能吃得起。吃不完的河蟹碾碎了是猪鸡鸭的饲料。

盘锦河蟹

盘锦河蟹

那时,盘锦人吃河蟹就像现在吃大白菜一样。20世纪60年代挨饿的时候,多亏有河蟹充饥,很多人能挨过饥荒。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大规模农业垦植开发,开始兴建防洪治涝工程——修堤建闸,拦蓄辽河水,灌溉农田。但却拦截了河蟹的洄游路线,拦河闸上游河蟹开始绝迹。接下来,盘锦大小河流都修建了拦河闸堤,河蟹所有的繁衍之路均被无情地截断,河蟹数量锐减。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开发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加之农药的广泛使用,天然河蟹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盘锦的河汊沟渠已经照不到、摸不到、踩不到、钓不到河蟹了。1983年全国农业资源普查发现,原本繁盛的河蟹资源,濒临灭绝。

盘锦河蟹

盘锦河蟹

1983年,盘山县组织人力到辽河入海口捕捞蟹苗,获得蟹苗1000余斤,运到境内河流和水库养殖,第二年产成蟹近百万斤。1984年再次到辽河入海口捕捞蟹苗,却一无所获。盘锦野生河蟹这一丰富物产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天然河蟹虽然极少了,但盘锦适合河蟹生长的条件还在——118公里的海岸线,21条大小河流,65万亩滩涂,300多万亩浅海水域,海淡水交汇的辽河入海口。也许就是因为那美丽的传说,也许是对河蟹的情有独钟,也许是人们始终放不下对河蟹“横行”时代的追忆与梦想。为了拯救和恢复濒临灭绝的河蟹资源,盘锦人开始了人工繁育与养殖河蟹的艰难探索,并开创性地开展了人工孵化蟹苗试验,经过反复研究、探索,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首批育出蟹苗30多斤。被辽宁省专家评定为:“辽宁首创,添补了中国北方空白”,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创了人工繁育蟹苗的新篇章。人工繁育蟹苗成功后,水产科技人员又开始了规模化人工养殖河蟹模式的探索和实验,从开始在坑塘、荒地中养蟹,逐步向稻田、苇田发展。

盘锦河蟹

1988年,盘锦开始在稻田里养殖河蟹,并逐步推广。稻田养蟹是盘锦人创造的一种立体农业生态模式。进入90年代,随着河蟹种苗孵化和养殖技术日臻完善,河蟹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仅盘山县达5000亩,为盘锦河蟹养殖业的兴起奠定了开拓性的基础。

盘锦河蟹

张铭,盘锦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多年从事文化建设、地域文化教学等探究。讲授《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盘锦地域文化问题研究》等专题。

盘锦河蟹

征集

★“夜读盘锦”征集以反映盘锦地域特色文化或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为主的散文、札记等,2000字以内。

★投稿邮箱:

详 询:0427—2283513

联合出品:盘锦发布

新媒体编辑 张骁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