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答谢词(答谢词丧事父亲)


丧事答谢词

您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特约撰稿人 杨宝祥

编辑 百川

四、殡葬活动主持词的赏析

一场优质的殡葬活动不仅需要有适宜的内容编排、出色的主持人,更重要的还需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主持词。殡葬活动主持词就如同一场音乐会的指挥家,指挥着整台节目的方向和主题,为活动的实施起着承上启下、串联成整体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随之增加,对于殡葬活动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主持词更趋向于平实且贴切的大众语言,并加入多种元素,如近年来流行的网络用语等,拉近了活动和相关人员的距离感,真正产生殡葬活动教化功能和生命教育的功效。

(一)遗体告别仪式主持词

遗体告别服务是现代殡仪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满足现代殡葬需求,殡葬活动的关键环节由传统的繁文缛节的“出殡”仪式衍生为现代文明简约的遗体告别仪式,遗体告别服务应运而生。追悼会是现代殡葬活动中遗体告别仪式的主要方式,一般在正式场合公开举行,追悼会场所环境布置庄严肃穆,活动一般包括“奏哀乐,致悼词,来宾发言,瞻仰遗体,安慰家人”等程序。围绕追悼会的召开而提供相关服务,成为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站)以及医疗机构太平间等殡仪服务机构的重要服务内容。

1.逝者生前单位组织的告别仪式

由逝者生前单位组织的告别仪式,带有“官方”色彩,殡仪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既要遵照逝者生前单位组织的要求,又要适当考虑逝者家人的意见。

丧事答谢词

2.殡仪服务机构组织的告别仪式

逝者家庭委托殡仪服务单位组织告别仪式,明确了逝者家庭的主导地位,因而殡仪服务机构要以逝者家庭意见为主,适当考虑逝者生前所在单位的建议。殡仪服务机构按照逝者家庭的需求而提供的告别仪式已经成为个性化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

3.相关服务单位组织的告别仪式

我国农村的丧葬习俗有“喜丧”与“悲丧”之分。凡逝者寿高、儿孙满堂的为“喜丧”;逝者年龄在40岁以下或死于异乡外域均为“悲丧”。因此,在葬礼上,往往以逝者年龄不同和子嗣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喜丧”葬仪隆重,“悲丧”则草草埋葬。“喜丧”中的礼仪,也视逝者家庭经济条件优劣而决定其繁简。农村丧事中有唱戏的环节,一般是去世的人年岁较大,寿终正寝,民间称为“老喜丧”。喜丧文化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人正确面对生死的一种超然大度的人生理念,不过于悲伤,甚至有一些欢快的气氛。在过去,喜丧最主要的特点是雇佣吹鼓班子,主要使用唢呐、笙、管、笛、箫等民族乐器,以唢呐为主,唢呐的音调高亢,最适合于丧事音乐。喜丧“娱乐”逐渐从“酬神娱亲”发展到“答谢乡党亲朋”,改变了以往“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体现了人们直面死亡和感恩的观念,表现形式也从原来的“唱大戏”发展到“歌舞演出”,可谓“与时俱进”。

丧事答谢词

民间的“白喜事”之“白”和“喜”都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孝眷及唱唁者戴孝,故称为“白”。丧服从来都是不染色的,采用麻布原本色泽,尽量保留原色、原质地。家人、亲属成服之后,丧礼中“白”成为主题色,也体现了悲伤的表达。丧服根据亲疏由粗及细,通过身体感受服装的粗糙,从而表达痛失亲人“切肤之痛”的哀励。“喜”有两个层次,一是表象的,即热闹场面;二是丧礼复合的深层内涵。“白喜事”是一种复合的表述,体现了“死亡并非完全之终结,而恰是新旅程之开端”的过渡。丧礼中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源自对逝者既眷恋又恐惧,既要切断逝者与人世间的联系,又着力保持这种联系;对逝者家属既百般宽慰又表示出若干禁忌;丧期中既痛苦悲哀又高调操办,弄得异常热闹。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相似的心理状态。丧礼是一场以自身的文化传统、习惯的方式处理亡者身体的仪式行为,然而关涉其中的身体却包括了亡者的、家人的、亲友的,以及仪式专家和仪式表演者的。丧礼这一复合式的整体,满足民众的归宿感、信仰需求,从各个层面维护家庭、宗族、社会的秩序并规范行为,有效地进行社会整合。

丧礼的情感表达是有节制、有节奏的。丧礼在追悼亡者、表达哀思的同时,也要抚平生者的创伤,顺利过渡变故。所以丧礼并非一味地悲伤、痛哭,情感的表达需要有节制、有节奏。例如丧礼表演中有音乐、歌舞等,这些表演缓解亲友的悲痛,抚平家人去世带来的重大冲击与创伤;吸引参加者关注,转换注意力。在这场“热闹”的聚会中,亲友能一同借机舒缓哀伤,笼络关系,交流情感,是丧礼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丧礼的“热闹”气氛和嘈杂的环境,基调绝不是单纯的欢快,其内涵丰富、厚重,“热闹”几天以后,失去亲人的痛苦将逐渐平复,社会秩序也重新调整,亲友们得以顺利地重新投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

(二)集体安葬仪式主持词

集体殡葬礼仪作为一种全新式殡葬活动,是与中国的传统旧式葬礼相对而言,既有中国古代特殊葬礼文化的传承,又结合西风东渐的舶来文化。集体殡葬礼仪,既有逝者的“集体”因素,又有组织“集体”考量,但其主题均提倡节俭朴素风尚,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和殡葬消费观,对逝者家庭而言,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不落俗套、移风易俗、有纪念意义、省钱省事不操心、避免传统葬礼的尴尬和冷场,还能在众人目光下和祈祷声中一起见证生命的尊严。

丧事答谢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多地在清明节期间举行生态安葬仪式。自然葬集体骨灰安置对逝者家属免除安葬和服务费用,整个仪式由骨灰迎请、换装可降解容器、祭奠仪式、起灵、送灵、安葬仪式、集体祭奠等环节组成,充分体现出对逝者的尊重,对逝者家属的慰藉,将殡葬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实到百姓心里。特别是安葬仪式“仪仗队的迎灵仪式、恭迎骨灰、暖穴点灯、花瓣祈福等,来宾以敬献鲜花和系黄细带”等主要环节,对逝者表示哀悼,尽显人文关怀。

(三)骨灰安葬仪式主持词

遗体火化和骨灰处理多样化是殡葬管理和殡葬服务的重要内容。殡葬改革过程中,“遗体安葬”演变为“骨灰安葬”。对于家庭的重视程度来说,骨灰安葬是仅次于遗体告别的重要仪式,特别是多数的骨灰安葬仪式不像遗体告别仪式有众多的参加者,而是家庭主要成员和近亲属参加,更加体现了亲情。殡葬服务机构通过策划和实施骨灰安葬活动,把温暖和关怀献给亲人,善待逝者、慰藉生者;逝者安息、生者永忆。

(四)追思纪念活动主持词

追思纪念活动简称“追思会”。追思会举办地选择相对自由,会场可以没有遗体,现场氛围相对轻松,大家在温馨的氛围中怀念逝者,可穿插诗歌朗诵、节目表演等怀念方式,既是对逝者的追忆和思念,也是生者寄托思念之情,通过追忆思念他生前的贡献和付出,让爱为生命祝福,为逝去的亲人画上圆满的句号。殡仪服务机构在追思会策划方面,针对逝者的身份地位、事业成就、人生智慧与个性特征,配合家人的需求和想法,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策划与方案实施,让家属与至亲好友在精致的会场布置、庄重温馨的环境以及内容丰富的活动中送别逝者或追忆故人。

1.墓地前追思会主持词

现代公墓是供人们遗体或骨灰集中安葬的公共服务设施,为节约资源,墓体之间距离较近,使得墓前活动的公共空间相对狭小,因而墓前追思纪念活动的环境氛围比较特殊,时间持续相对较短。在亲人刚刚去世之时,丧属心理堤防崩溃,精神恍惚,不相信也不接受所发生的事情,往往欲泣无泪,欲语无言,只有抽泣、呜咽和伤心,而以后到祭日时,在心理和精神上却反过“乏”来,明确了亲人已经长辞而且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这时痛定思痛、积淀日深,一旦吐露就如江河之水决口而不可遏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祭扫次数的增多,家人的情绪将会逐渐恢复平静。因而,墓地前的追思会的策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时间与情感变化等因素。

2.基督教追思会主持词

基督教认为死是对人类犯罪的惩罚。他们认为死有三种形式:一是身体生命的死;二是灵里生命的死;三是将来死后审判下的永死。对于这三种死亡,基督教徒只经历第一种死亡——身体的死亡。一旦灵魂脱离肉体的痛苦,结束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便得到了永生。因此在圣经里用“睡”来代替死亡,如安息主怀,像“婴儿”一样躺在主的怀抱里睡着了。“尘土归于地,灵归于赐灵的上帝”,这种豁达的生死观使他们坦然面对生死,认为死是“息了自己的老苦”,神爱世人、复活与永生的期盼,让死亡充满期待。因此基督徒的葬礼并没有悲伤的气氛,而是在众人期盼、祝福、见证中回到天国,与神同在。基督教崇尚简丧薄葬,但不失庄重严肃。丧礼的程序一般为:宣召、颂唱、简述平生、经文、信息、颂唱、祝福、祈祷、家属致谢。

一般来说,“哀悼人死为丧,处理遗体为葬。”丧葬礼是与死亡相随的人生礼仪,与婴孩的诞生礼正好相对。诞生礼是把人接进这个世界,丧葬礼则把人送离这个世界。一个表示接纳与欢迎,一个表示离开与送别。一头连着生,一头接着死。正是这种生与死的对照,来与去的比较,让丧葬礼的特点得以凸显。中国人历来认为“死者为大”,所以,不少人尽管“薄养”也要“厚葬”,用丧事的大操大办来显示孝心。由于“死亡观”的差异,基督教传统中的丧事礼拜与中国传统尤其一些农村的丧事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人认为丧礼是生与死的分水岭,从此生死两茫茫。为此,哀伤、悲痛、茫然、恐惧、绝望始终是丧礼的主线,勾勒出一幅幅泣血捶膺、悲痛欲绝的画面。然而,基督教的丧礼却在表达人类情感不舍的同时,力扫世俗丧礼的阴翳,注入基督复活的盼望,让丧礼成为新的景观。如果说“死”对于不少人而言是一道无法面对、难以跨越的深渊和门槛,但对基督徒来说,则是可以轻叩的死亡虚掩之门,因着信心、带着盼望悠然地向天堂进发,融入永恒的荣耀。因此,基督教的丧礼如同一座桥,将看见的事和未看见的事联结在一起;又如同一扇窗,让人们从此岸望到了彼岸。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