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野史(慈禧野史)


死磕的结果,就是磕死呗!

实际上,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根本做不到“举全国之力”,她顶多也就是“举半国之力”,因为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地方大员们,纷纷让慈禧玩蛋去!

当北京的那封所谓的“宣战诏书”传达给南方各省的总督们的时候,第一个知道消息的李鸿章立刻意识到——大难即将临头!他马上命令自己的学生,上海的铁路大臣,邮电部尚书盛宣怀:按住诏书,严格保密,不要下发!

李鸿章随即与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们联系,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李鸿章的态度是:“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认为这次贸然的宣战行为,很有可能导致列强联手进攻,中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慈禧野史

各省督抚们对比表示认同,于是以李鸿章为首,南方的封疆大吏们纷纷向北京表示:“我们认为您的这道命令是在义和团的劫持下发出的,因此我们不敢遵从”(此逆诏也,粤不奉诏)。

李鸿章等人联手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表示绝不遵从北京命令与列强开战,同时也要求列强军队不得进入东南互保各省。这个条约使得中国大半尤其是上海免受战火,功劳尤甚。

当时中国的军队虽然总数将近有百万之多,但是大部分都掌握在这些地方实力派手里,他们不动,慈禧谈何“举国之力”啊?

何况慈禧就算能调动举国之力也没用,她手里能用的上的兵,也就是那几万“武卫军”而已:

慈禧野史

(武卫军历史照片)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太后深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于是组建了“武卫军”,用来巩固京师。袁世凯也被纳入武卫军体系。包括聂士成、董福祥等人的地方军队也被纳入武卫军。装备远好于普通八旗绿营等,单兵武器就是著名的98K毛瑟步枪,重武器还有马克沁重机枪,步兵炮等等。

但是除了他们以外,清朝基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武装力量了。全国的八旗兵绿营兵,已经腐败的连老百姓都打不过了,更不要提上战场打仗。

旧有的湘军、淮军,在慈禧分化瓦解的政策下,已经崩溃。湘军早就被拆分,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基本被日军消灭,清朝除了四五万武卫军以外,可以说没有任何战斗力。

从照片上都能看出来所谓的“精锐”武卫军的精神面貌,也只不过是比普通的八旗兵好一些而已。相比于在殖民地战场上久经战阵的八国联军来说,依然不堪一击。

而且清朝内部并不团结。武卫军的首领聂士成一直很鄙视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拳匪”,因此双方过节很深。在于八国联军交战时,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居然要前面抵抗八国联军。后面还要抵抗义和团!因此腹背受敌,很快败下阵来,聂士成本人牺牲,残部溃散后后来成为了北洋张勋的班底。

聂士成部是清朝武卫军的主力,他一死,其他的部队更是完全溃散。主要是清军一直以来都是兵无斗志,完全靠将领的强制命令行事,将领一死自然全部溃散。无纪律与严重的腐败注定了清军必然失败,与装备无关。实际上当时的清军装备与八国联军并无差距,一些精锐清军的装备甚至比八国联军还好。

如果慈禧坚持留在北京,无非就是下一个崇祯——君王死社稷。可惜她哪里有崇祯的气节,估计投降的可能性很大,至于联军杀不杀她,哪就不好说了。

另外,八国联军战争还导致另一个意料不到的后果,就是武卫军中的大部分部队都被消灭,只有山东的袁世凯独善其身。导致在之后的十几年里袁世凯的北洋军成为了清军的唯一精锐,为他后来逼迫清帝退位奠定了基础。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