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阁佛灯(潮州北阁佛灯门票)


潮州地标建筑广济门城楼。 潮州日报记者 庄园 摄

潮州古城地标建筑广济门城楼,首层檐下悬挂一匾额曰“岭东首邑”。

潮州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誉,而作为历代郡治所在地,潮州古城一直是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同韩江母亲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潮州古城的独特魅力,既在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在于传承不辍、文脉氤氲。

广济桥、牌坊街、韩文公祠、北阁佛灯、湖山图画……古城内外随处可见的人文风物,无不是引发潮人共鸣的精神印记。

尽管潮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潮州古城却依然岁月静好。潮州人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精致儒雅的生活品味,让千年古城始终萦绕着“家”的烟火气息。

郡治所在 岭东首邑

北阁佛灯

潮州古城昌黎路文化公园,备受市民关注的镇海楼(旧府衙)复建工程,正在有条不紊施工中。

镇海楼是明清时期潮州府署的谯楼,潮州府署作为历代潮州主官履职的场所,是古潮州府历史沿革的重要象征。

乾隆《潮州府志·署廨》载:“潮州府署,旧枕金山,宋景炎毁于寇。元至正中,总管丁聚建为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为卫署,通判张杰移建新街(今昌黎路)。”

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载:“知府署,在新街。旧在金山之麓,本晋义安郡署,隋唐以来,虽州郡名屡易,署皆因之。”

潮州府署后方,是海阳县署。海阳县建于东晋咸和六年(331),义熙九年(413)分东官郡置义安郡,郡治设于海阳县,自此,海阳县一直是州、郡、路、府之治所,成为岭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阁佛灯

文史学者陈贤武说,从地域上,“岭东”是相对“岭南”而言的,岭南在五岭之南,大庾岭之西,岭东则在大庾岭之东侧。明代广东设分巡道五道,其中岭南道辖广州、南雄、韶州三府,岭东道辖惠州、潮州二府。东晋义熙九年置义安郡,郡治所在的海阳县遂为附郡首邑。雍正《广东通志·形胜》载:“潮郡封域为粤之东偏,东北接汀赣,西南连循惠。首邑曰海阳。”清代蓝鼎元《潮州府总图说》亦载:“附郭曰海阳,为十一邑领袖。”

清康熙间,海阳知县金一凤在县治前建“岭东首邑”坊作为标识,彰显了海阳县的重要地位。今天的潮州古城,就是海阳县核心区。

郡城濒临韩江,南面就是浩瀚大海。在以水路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潮州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据陈贤武介绍,清代蓝鼎元《潮州海防图说》记述:“潮郡东南皆海也,左控闽漳,右临惠广,壮全潮之形势,为两省之屏藩,浩浩乎大观也哉。”从潮州出发,不论韩江还是海上航道,均上通下达,对外远及东南亚等地。内外贸易经济的良好发展,带动了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日益转变。蓝鼎元《潮州风俗考》曰,“文风之盛,冠于岭南。”所属各县,常有优秀人才,修身齐家效法先贤,“公然与江浙争雄者。即以科名而论,亦当百粤之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虽有溢美夸张之辞,但可见本地区文风之盛!

因而,潮州在唐代便称“岭南大郡”,宋代乃有“海滨邹鲁”之誉,明代成就“岭海名邦”美名。

北阁佛灯

宋城遗韵 人文荟萃

清代郑昌时《韩江闻见录》辑录《潮州二十四咏》诗,分别咏叹潮州古城内外二十四处名胜,包括金山、银山(湖山)、鳄溪、浮桥、西湖、北阁、韩文公庙、陆丞相祠等。又有《潮州八景》诗八首,赞颂著名的潮州八景古迹。

名胜古迹荟萃,是人文鼎盛的见证,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处胜迹背后,都有着历史故事和美丽传说,反映出潮州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海内外潮人心目中最深情的故乡印记,无疑是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这座始创于南宋乾道间的古桥,经过潮州官民近三百六十年的接力修建,到明嘉靖间方才形成今天的格局,堪称世界建桥史的奇迹。广济桥是潮州人勇立潮头、团结拼搏的古老见证。由于建造难度之大实在匪夷所思,“仙佛造桥”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此桥也有了另一个更亲切的名字——湘子桥。

潮州太平路,老辈人俗称“大街”,是古城自北至南的中轴线。这条举世罕见的牌坊街,一座座石牌坊,记录着一个个先贤故事,彰显出潮人见贤思齐的文化理念。“十相留声·太山北斗”坊,纪念唐宋时期到过潮州的十位宰相,以及潮人百世之师韩愈;家喻户晓的“状元”坊,纪念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戊辰八贤·盛世元凯”坊,纪念明崇祯戊辰科八位同榜进士,他们又被尊称为“潮州后八贤”……

北阁佛灯

散落在牌坊街各处的古井,唤起远方游子多少乡愁。最为潮人津津乐道的义井,得到周围群众的自发保护,如今清泉不断,掬一捧井水,浓浓的家乡气息扑面而来。

登上城北的金山之巅,东边韩山奇趣,西侧湖山秀丽,北方凤凰山挺拔,南面街衢纵横,山下韩水悠悠环绕。好山好水,汇聚古城千年灵气,养育世代潮州儿女。

更为弥足珍贵的是,潮州古城至今保持着宋代的街区格局,这是一种深入肌理的文化传承。

陈贤武介绍说,纵观潮州古城,城北是衙署区,城南为居住区,城东为商业区,城西为手工业和平民区,整个布局以《易》为本,突出体现“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特点。南北通衢太平路,23座石牌坊鳞次栉比,宛如一部潮州文明史。城中的古建筑,自唐至民国脉络清晰,无不显示出深刻的民俗意蕴,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内涵。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无论文化旅游还是文物价值,潮州古城都是独一无二的宝地。

北阁佛灯

活着的古城 潮人精神家园

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这是老一辈潮州人琅琅上口的“十大名巷”,是潮州古城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所在地。

“潮州厝,皇宫起。”在潮州古城纵横交错的老街巷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保存完好的古宅第,明清民国时期遗留下来木雕、彩绘、建筑构件,令人目不暇给、叹为观止。而古城最宝贵之处,却在于浓浓的生活气息。这里不仅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区,也是真真实实的居民区。老宅里的住户乐观、从容,把宅院收拾得井井有条,他们中许多是世家后代,门额上还嵌着宗族郡望。

“坐,食茶。”这是游览潮州古城最入耳的一句话,也是潮州人一贯以来的口头禅。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随时可能偶遇一张工夫茶席,随时都会被热情招呼喝茶。极尽考究的工夫茶技艺,对于古城居民来说,是最寻常的生活内容、最诚挚的礼仪之道。

近年来,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古城获评“最喜爱国内游目的地”,潮州牌坊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随着世人对旅游品质要求的提升,潮州古城的人文价值正逐渐显现。

陈平原教授称潮州为“活着”的古城。他曾表示,潮州古城能够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确实很不容易,与其他地方一些已经彻底商业化、博物馆化的古城不同,潮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市民平实、日常而又优雅的生活状态,是这座古城最生动的风景。潮州没有蜕变成纯粹的旅游景观,古城仍以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体。他认为,潮州着重传播的不应是具体的非遗产品或美食,而是古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若此,潮州不仅对潮人有意义,对游客有魅力,对人类文化也有贡献。

著名学者冯骥才到潮州调研后,在《潮汕观艺录》中写道:“潮州老城保存得比较完整,两千多米的老城墙、墙门洞、老街、老树、老屋,叫我吃惊。城里边,还有潮州史上源头性的一座古寺——唐代的开元寺居然还在,古钟还能敲响;然后是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天后宫,全都依然故我,多处已是国保单位。然而,更让我关注的是与这些历史经典交相辉映的城中的世间烟火。比起各地一些被开发的、经过商业重构的老城区,潮州古城更多保持着原生态,原住民们生气勃勃生活在自己世代相传的社区里……”

今天,潮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城区灯火繁华、车水马龙,而古城依旧青砖灰瓦、岁月静好。就像一座温馨的大宅院,家人总会维持原来的样子,让归来的游子倍感亲切。(潮州日报记者 江马铎)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