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场(牧场冬天味道好闻吗)


冬牧场

找李娟的书与找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没找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的借阅本。但见到了唯一的阅读本(不外借)。没有计划在图书馆读书,那样厚的书读下来,至少需要两个小时。准备下次专门来读,假如还是借不到的话。

若大的广州图书馆,仅仅剩下两本李娟(新疆)的书。一本是不能借阅,只能在馆阅读的阅读本《冬牧场》,另一本是可以借阅的《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找了三次,又问了三次,才找到找到《冬牧场》。《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怎么找,来来回回,怎么找不到。

一位读书的美女朋友推荐看李娟的书。可能越是借不到,越是想即刻的读一读。

冬牧场

图书馆找了个僻静处的沙发,开始读《冬牧场》,看表中午11点45分。

一口气集中精力读完,再看表12点30分,读了45分钟,算是读得比较细致的了。

怎么说这本《冬牧场》呢?缘分让我读李娟的书从这本开始,我想当是从楼梯的最下一层开始起步,渐次往上,会越读越好。李娟自己说,这本书第一次写的稿约(人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有点束手束脚,放不开。

李娟跟着牧民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在那里生活了三个月。这里是哈萨克民族的冬牧场。李娟按照要求,用非虚构的手法,表现着那里的所见所闻及牧民的冬牧生活。

冬牧场

冬牧场

我的读感,不能说《冬牧场》不好。但也不能违心的说这本书,如预期的好。

冬牧场》是一种写法,一种离开了城市喧哗与骚动的写法。

虽然说,从文字的驾驭上看,并算不得高手的那种,但从人的退步精神与偏安一隅孤独求静的态度上看,文字的安详与宁静,以及不慌不忙的个性坚守与素心表达,既难得,又可贵。

冬牧场

冬牧场》分四章,第一章冬窝子,收九篇,主要以“我”带人,写人物与牧场的关系。上者为《最开始》《冬牧场》《冬宰》三篇。第二章荒野主人,收十二篇,主要以人带“我”,以故事为主。第三章宁静,收七篇,主要写场面,人的心理场面,场地与景物的场面。第四章最后的事,收七篇,杂事杂记。

冬牧场

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读作者的总体综合水平与层次,读作者的特别的写作表达方式,读文字中的格外的精神。

李娟,写作的水平与层次,不是我所需要读的,不具引领性。但她的特别的写作表达方式,我以为还是别开生面的。主要体现在个性的隔离与素心。她的文字中凝结着格外守独的精神,不被社会与文学中的“当然”格式化。

冬牧场

隔离,是将自己与外界的写作套路与趋向及崇尚隔绝开来,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观照内心的想法,自由而又实在的记录。

素心,好比画画中的素描与工笔,两样的基本功,作者都带着天然的心态去学习与临摹。文字并不老道,但正是态度上的素心,将人带到不偏不倚的现场式的体验,领略冬牧场的真实与辽远及生存的艰辛。

守独,反当下的骛趋,走自己的文字表达之路。

冬牧场

冬牧场

“后来我开始观察月亮的运行轨迹与变化间的关联。我发现,当月亮还是上弦月牙时,在傍晚就升起了,天亮时分才落下地平线。但后来随着它的一天比一天饱满,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提前。直到成为满月,则变成早上升起,天黑时落下,和太阳的作息时间差不多一致了。”(《我在体验什么》)李娟这话,离开了即时即空素心的等待,素心的观察,素心的描写,在其他的地方,凭着其他的经验,肯定是体会不到的。这就是她的表达的特殊性。沉下来,深入进去,尔后再一任自己的素心表达。

李娟的哲学话语的表达,也是浸入在描写中的。“羊肉、羊骨头、羊下水全处理完毕,只剩下三个羊头随意扔在床榻一角。脸靠着脸,睁着眼睛看往一处。无论羊临死显得多么地不情愿,死之后,眼睛和神情却如此温和平静。我们忙忙碌碌,进来出去,不时经过它们,有时甚至紧挨着坐在一起。和加玛聊天时,我一边说话,一边无意识地抚摸它们依旧额发光洁的脑门,却没有‘这是尸体’的意识。高兴的时候,还会揪着它的耳朵提起来,冲它大声说:‘你现在还好吗?’”(《冬宰》)生与死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写稿牧民的情怀与本土的文化中去,也是与其他文化的隔离,与外界表达相区别独有的素心。

冬牧场

去掉花哨,去掉修饰,去掉全部的或明或暗的比喻,去掉文人以为必须穿上的外衣,以笔写心。虽然土里土气,却读上心来,让人感觉有点抖音上的“最后那一句,我没到,你别起韵。”那样的感觉。下里巴人的原生态的表达,让人越发的体会了生活的哲学,越土越洋。“这时开始下雪,并刮起了大风。给负重骆驼卸下行李后,顾不上收拾,我们就坐在风雪中的行李堆上啃起了干馕,深深感受着‘停止’的幸福。虽然接下来还有那么多事要做,得管理畜群,收拾住处,准备晚餐……但是已经‘到了’啊!好像永远‘到了’一样。”(《三天的行程》)对这一段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本书,只读到这么几句话,就够了!一个“到了”,“到了”的体验,写到了了让读者,随着笔者的表达,同感共振的到了幸福的极致里去了。这一句,就是她的守独表达的顶尖之处。

李娟在她的《最开始》说:自己在阿克哈拉村是个扑朔迷离的人,有四大特点。不结婚;不工作;不串门;不体面。从创作态度上体会她的四不,不结婚,可以理解为隔离的不为情动;不工作,可以理解为隔离的不为秩序动;不串门,可以理解为素心的独煲;不体面,可以理解为我行我素,不被社会积习与文化的定势所格式化。

2019年3月11日广州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