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画)


今天给各位分享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如下图↓)?
  • 2、有哪些像是熊猫一样可爱却不常见的动物?
  • 3、这是什么小动物?
  • 4、已灭绝的动物,时代尽量久远一点,越多越好。(有图给几张,O(∩_∩)O谢谢)
  • 5、特殊哺乳动物有哪些
  • 6、求各种动物脚印图片

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如下图↓)?

东方蝾螈(英文名:Chinese fire-bellied newt )为蝾螈科的动物,含河豚素,禁止食用及喂食。蝾螈躯体较小,泄殖腔孔隆起,孔裂缝长,内侧可看见明显的绒毛状突起的是雄蝾螈。躯体较大,腹部肥大,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内侧没有突起的是雌蝾螈。该物种分布在中国中部及东部。中文学名:东方蝾螈拉丁学名:Cynops orientalis别称:中国火龙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两栖纲目:有尾目科:蝾螈科属:蝾螈属  

外形特征

东方蝾螈 耳腺发达,眼部后方无红斑。外观虽与日本红腹蝾螈酷似,然而本种却为全长90mm的小型种。即使变态为成体,体侧仍残留有侧线器官。

蝾螈躯体较小,泄殖腔孔隆起,孔裂缝长,内侧可看见明显的绒毛状突起的是雄蝾螈。躯体较大,腹部肥大,泄殖腔孔平伏,孔裂较短,内侧没有突起的是雌蝾螈。

息于山地池塘或水田等静水域,以及山溪流中流速较缓的水域。

是熊狸。

英文名Bearcat或Binturong(来自马来语,另说来自他加禄语),学名Arctictis binturong。一种灵猫科动物。熊狸属于跖行动物,行走的时候脚掌着地,像熊;熊狸的眼睛会遇强光变成一道竖缝,像猫。熊狸的名字就是从这两点相似性来的。

熊狸生活在雨林里,长年在树上活动。熊狸分布于东南亚、越南、婆罗洲、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中国云南也有分布。因为砍伐森林行为严重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加上偷猎使其数量骤减。在很多国家熊狸现在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熊狸有三个亚种。半岛亚种分布在菲律宾,其余亚种分布在菲律宾以外的地方。半岛亚种是体形最大的亚种。

熊狸是一种夜行动物,白天在树上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熊狸身长为60~95厘米,重9~14公斤。尾巴的长度几乎等同于躯干的长度。作为灵猫科成员,熊狸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地方。熊狸是灵猫科中体形第二大的种类,雌性体形比雄性大出20%。同时,熊狸也是灵猫科中唯一长素色皮毛的动物,其他灵猫科成员一般都带斑纹。熊狸雌性性器官长得像雄性的性器(长有阴蒂骨之故,这点类似鬣狗类),事实上,这种雌雄性器相似是猫型亚目的一种原始特征的遗留。

另外,熊狸也是灵猫类中唯一尾巴有抓握功能的动物。它的尾巴长有蓬松粗糙的毛,具有抓握功能,能起到第五只手的功能。实际上,只有两种食肉目动物的尾巴有此功能,熊狸是其中之一。而且在东半球,熊狸还是唯一尾巴有抓握功能的哺乳动物。熊狸长小圆耳,小眼睛。虽然属于食肉目,但是犬齿不发达,切齿也不如其他食肉类那么特化。主食果子,也取食鸟卵、嫩叶、啮齿动物和小鸟。仍然如同熊一样,熊狸是一种归入食肉目的杂食动物。

熊狸在受威胁的时候会变得异常凶猛,而在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笑的声音。人工饲养下熊狸能活20年,最高记录26年。在同等体形的动物中已经算是高寿了。

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画)

有哪些像是熊猫一样可爱却不常见的动物?

大熊猫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国宝,圆圆的肚子,黑黑的眼圈,再配上一颗小竹笋,可爱极了。那么世界上还有很多可爱的动物,你想认识一下么,让我来介绍几个我所知的小可爱们吧~

1.墨西哥钝口螈(学名:Ambystoma mexicanum,英文:Axolotl),又名“美西螈”,台湾俗称“六角恐龙”,是水栖的两栖类,是墨西哥的特有种,因其独特的外貌及幼态延续而著名。在有砂石的环境下会吞食沙石造成死亡。自然环境只能生活在有淤泥的水道和湖泊。也就是说,即使在性成熟后也不会经历适应陆地的变态,仍保持它的水栖糼体型态。在IUCN红色名录内被评为极危物种。

(图片来自网络)

2.海鞘(salpa maggiore)是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的总称,全世界大概1250种海鞘。常见的海鞘有:玻璃海鞘、有柄海鞘、拟菊海鞘等。樽海鞘(拼音:zūn hǎi qiào,英文名Salps),一种类似海蜇的动物,以水中的浮游植物(海藻等)为食,通过吸入喷出海水完成在水中的移动。他们身体呈桶状,且几乎完全透明,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它是具有类似于水母的半透明、稍扁平桶状的海洋生物。体成桶形,单体或群体营飘浮生活。背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作为部分生殖周期,它们形成环状结构,是一种海洋无脊椎动物。

(图片来自网络)

3.红眼树蛙,通体颜色鲜亮,属于有袋蛙,生活在热带雨林,极其罕见。

看这一双大眼睛,也是很萌很萌的

(图片来自网络)

4.海獭是海洋哺乳动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别名叫海虎,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海獭在海洋里是技艺高超的猎手,凡被它瞄中的猎物,很少能有逃生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

5.叶海龙属于海龙科,主要栖息在隐蔽性较好的礁石和海藻生长密集的浅海水域。无论形态、生活习性和食物习性都与海马很相似。因其身上布满形态美丽的绿叶,游动起来,摇曳生姿,被称为“世界上最优雅的泳客”海底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6.沙漠狐又称郭狐,这是因为它的耳朵异乎寻常的大。沙漠狐的耳朵长达十五厘米,比大耳狐的耳朵还要大。从它的耳朵与身躯的比例来说,沙漠狐的耳朵在食肉动物中可以说是最大的了。沙漠狐的这双大招风耳是它的散热器,这是它适应沙漠地区炎热气候的需要。同时,这双大耳朵还能够对周围的微小声响作出反应,它能够分辨出声波的微弱差异。沙漠狐的大耳朵总是面向着发出声音的方向,让声音同时传送到两耳。

是不是被萌到了?哈哈哈~

(图片来自网络)

7.蜗牛我们常见,可你见过这样的蜗牛么~

(图片来自网络)

8.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和巴拿马地区的透翅蝶( Greta Oto)是一种透明蝴蝶,通常也被称为“透翅蛾”或者“玻璃蝴蝶”。它的翅脉之间的组织是透明的,看上去像玻璃一样,因为翅膀薄膜上没有色彩也没有麟片,可以透过看到翅膀背面的东西。透明的翅膀让它在飞行时不易被人发觉。透翅蝶的翅膀宽度在5.59厘米到15.49厘米之间。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就先介绍这些小可爱们,希望大家一起来分享。最后,我还是想说一下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保护动物。它们大多数都是濒危动物,它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它们可爱的面孔有没有引起你的保护欲呢?所以,加油吧,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这是什么小动物?

这是蝾螈,具体细化品种要看细节部分才可以识别。

【蝾螈】(学名:Salamander),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蝾螈是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也是良好的观赏动物,包括蝾螈亚目、隐鳃鲵亚目。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他们靠皮肤来吸收水分,因此需要潮湿的生活环境。环境到零摄氏度下以后,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

蝾螈属动物生活在丘陵沼泽地水坑,池塘或稻田及其附近。10月到次年3月多在水域附近的土隙或石下进入冬眠。3~9月多在山边水草丰盛的水坑或稻田内活动。底栖,爬行缓慢,很少游泳。多在水底觅食蚯蚓、软体动物、昆虫幼虫等。

蝾螈是很害羞的动物,它们通常藏在潮湿的地方或水下,它们的皮肤光滑而又粘性,尾巴很长,头部很圆。它们中许多种终生在水中生活,而另一些则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甚至有些完全在潮湿黑暗的洞穴中生活。大多数的蝾螈,不管是在陆地上还是在水中生活,都要在水中繁殖。

已灭绝的动物,时代尽量久远一点,越多越好。(有图给几张,O(∩_∩)O谢谢)

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形刺

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由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地层即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毫米左右,最大也不过7毫米,形态多变,如角锥梳状、耙状、台状,颜色各异,广泛分布于海相地层中,是一类重要的微体古生物。生存在寒武纪至三叠纪。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中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华夏鳗

华夏鳗是距今5.3亿年前的动物,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原始脊索动物。这一研究成果将脊索动物的演化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多万年其躯体长22厘米,具有鳃裂、肌节和脊索,沿其腹部的—系v字形分节与现出原始脊索动物的文昌鱼肌肉节极为相似;沿其背部有一条很深的褶痕,这是该动物脊索留下的痕迹。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就是由原始脊索动物的这种棒状肉质脊索构造演化而来的。

海口鱼

海口鱼的化石于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帽天山层)被发现,溯源于寒武纪,被认为是至今发掘的最古老的鱼类。海口鱼确为已知最古老脊椎动物,它的发现对古生物学及动物源流的学说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把科学家原先预计有脊椎生物出现的时期早推至5亿年前。海口鱼身体结构接近现存的七腮鱼。头部有六片到九片腮,有明显的背鳍。它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巨人,拥有坚实的外壳和身体非常独特。

酸浆贝

酸浆贝是腕足动物门、具铰纲、终穴目、穿孔科的1种。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南岸,山东半岛北岸和南岸)。形状是触手冠属捻冠型、双腕状。石灰质外壳略呈卵圆形,红色,颇似双壳类软体动物,但为背腹两壳,两侧对称,大小不等。背壳小而平,腹壳较大而凸,后端稍弯曲成鸟喙状,中间有1圆形小孔(内茎孔),细短的内茎由此伸出附于外物上,营固着生活。壳表饰有细孔,同心生长纹虽微细但清晰。壳内有肌痕,壳缘呈波状,背壳中央有1道微凹的沟纹,腹壳有1与此沟纹相对应的凸起。壳质为碳酸钙。主要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水深至280米的近岸浅海,营固着生活,通常栖息在岩性海岸和有岩石露头的海底,或附着在软体动物贝壳上,众多个体常能互相附着聚生成葡萄状。

介形虫

介形虫在奥陶纪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介形虫是生长在水域中的无脊椎动物。大的像米粒,小的肉眼看不清,通常只有o.5~1毫米大小。找石油总少不了它。因为在陆地上或海洋中的沉积中,介形虫的模样不一样。凭着这样一些不同形状、花饰的介形虫,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判断深到几千米钻孔内的地层时代。通过许多钻孔资料的综合分析,就能掌握油田含油地层的分布规律。

牙形石

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牙形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牙形石个体微小,一般为0.3-2.0毫米。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主要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

甲胄鱼

甲胄鱼生活在距今4亿多年到5亿年间的古生代时期。它们中的大多数身体的前端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同时也没有上下颌,限制了它的主动捕食能力,食物范围很窄,因而没有发展前途。

笔石动物

笔石动物是一类绝灭了的海生群体动物。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称为笔石体。笔石体一般大小为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较大的可达70cm或更长。笔石体的成分以往视为几丁质。1966年富卡尔特和热尼奥的分析结果表明,笔石骨骼中不含几丁质,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能来源于硬蛋白,透射电镜下所显示的骨骼超微结构有蛋白骨胶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质成分为骨胶原。因此,笔石体的成分似乎是一个非几丁质的有机物。笔石化石常呈炭质薄膜保存,很象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即由此而来。

剑笔石

剑笔石是古无脊椎动物。属正笔石目,有轴亚目。笔石体由两个向上攀合的笔石枝组成,具有中轴,伸出笔石体之外。狭义的双笔石专指始部胞管形状呈方形,末部为直管状的笔石。生存于奥陶纪至志留纪。 始部胞管弯曲,形成方形口穴,似栅笔石式胞管,继而胞管弯曲变缓成雕笔石式,末部胞管为直管状。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上奥陶统及下志留统西北也有产出。

鹗头贝

鹗头贝属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是具两枚壳瓣的海生底栖固着动物,两枚壳瓣大小不等,每枚壳瓣左右对称,大的壳瓣叫腹壳,小的叫背壳。腹壳的后端有一个孔洞,称肉茎孔,由此伸出肉质的柄,叫肉茎,用以固着底质或挖掘潜穴。呈壳横卵形或卵形,腹壳壳喙高耸,弯曲。腹、背壳近等双凸,最大厚度位于壳后方,中泥盆世。因其形状像鹗,一种凶猛的鹰,的头故名鹗头

五房贝目

五房贝目壳体通常较大。双凸式。铰合线较短,弯曲。壳多作长卵形,腹壳壳喙弯曲,超覆与背壳之上。铰合面消失,有的出现后转面。三角孔一般洞开。壳面光滑或具壳线,有时又不明显的中槽、中隆出现,使壳体前缘略呈三叶状。腹匙形台下有两个中隔板支持,称为双柱匙形台。背匙形台发育,也呈双柱型。原始的五房贝目可能出现于寒武纪,主要繁盛与奥陶纪和志留纪,至泥盆纪绝灭。五房贝起源于正形贝目。

燕贝目

燕贝目是大多数为无疹壳,少数疹壳。壳多横向扩展,也有方圆或椭圆的。铰合线一般直长。双凸式。壳面多具放射壳饰,也有同心壳饰,或光滑。腹中槽,背中隆多数发育;槽隆两侧的壳面,称为侧部,通常比较宽阔。齿板发育程度不等。具腕螺,螺顶指向侧后方或正侧方。

盾皮鱼

盾皮鱼可能是最原始的颌口类。它们初见于上志留纪,至泥盆纪则称霸水域,故泥盆纪之所以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就是由于此类动物之盛产。当时介皮类式微,而软骨鱼类仅见端倪。泥盆纪结束,盾皮鱼类大部分灭亡。古生代结束后,便不再有此类动物存在。

棘鱼类

已绝灭的早期鱼类。它们营淡水或咸水生活,从志留纪晚期一直持续到二叠纪早期,前后约生存了 1.5亿年。棘鱼类通常具纺锤状的体形。体小,除少数属种体长可达2.5米外,大多数的早期种属,体长一般不到20厘米。具 1或2个背鳍,1个臀鳍,成对的胸鳍与腹鳍。这些鳍的前端,均为一坚硬棘所支撑。在原始的种类中,胸鳍与腹鳍之间,尚有成对的中间棘,其数目不等,最多可达6对;一般认为中间棘的数目越多越原始。头部和体部均被以小的方形鳞,鳞片平铺而互不覆压。具歪型尾。眼大,位于头部前端侧面;眼周围具发达的巩膜环,一般由5块骨片组成。鼻孔小,在原始种类中每对鳃裂均具各自的鳃盖,最前面的一对鳃盖由舌弓支持,其余的由鳃弓支持。在进步种类中舌弓支持的鳃盖增大,而取代其余的鳃盖

单笔石

单笔石生存在志留纪至早泥盆世,笔石体单枝单列,直或略曲。胞管口部向外弯曲,呈钩状。是古无脊椎动物。属正笔石目,有轴亚目。笔石体仅有上攀的一枝,因而只有一列脑管。狭义的单笔石专指胞管呈弯钩状的笔石。生存于志留纪至早泥盆世。

耙笔石

耙笔石生存在志留纪时期;分布在全世界,属于群体藻,因鞘少而显得精巧。具有单独、弯曲弧度精致的茎柄。鞘长而独立,窄小的体管上长有孔眼。该种无法在波涛汹涌的环境中生存。生活在海洋中,与笔石附生。耙笔石体仅有一个笔石枝,细而弯曲。胞管细长孤立,没有掩盖,与笔石枝轴向近垂直,口部反曲成钩状。共通沟极细。早志留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祁连山下志留统。

弓笔石

弓笔石的石体的一个主枝弯曲或卷曲,弓笔石从主枝的胞管口部生出幼枝,有的幼枝又再生出二级幼枝或更次一级的幼枝。胞管一般为三角形。早志留世晚期至中志留世,主要为中志留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及西北中志留统。

锯笔石

锯笔石笔石体直或微曲,仅有一个笔新单笔石石枝。胞管为简单的直管状,或腹缘微弯。志留纪,亚洲、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下志留统,也见于上志留统及中志留统。笔石体仅一个笔石枝,直或曲,只一侧有胞管,胞管为直管形,排列呈锯齿状。

栅笔石

笔石体直,具双列胞管。胞管强烈弯曲,腹缘作“S”曲折,形成方形口穴,膝上腹缘直与笔石体平行,即栅笔石式胞管。

正形贝

正形贝类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数量丰富。典型代表如正形贝,正脊贝和中国正形贝,它们广布于中国南方,时代为早奥陶世。若按照壳质的性质,正形贝类可分成两大族,即无疹壳质的正形贝族和疹壳质的德姆贝族。

扭月贝

这个中等大小的腕足动物的壳有一凸起的臂状瓣和凹入的脚状瓣,沿着铰合线展开时达最宽。臂状瓣的内部有很发达的窝孔和一重要的突(展肌肉附着的从铰合线上升起的突出物)。足进出的孔很少,而且被一骨板部分遮住。两瓣上均有纤细的翅脉饰纹,这些翅脉朝壳的前部扩散。扭月贝可任意躺下,休息时臂状瓣朝下躺在不同的松软沉积中。

.复体,个体小(体径一般0.5~4毫米);床板发育;多具联接构造(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等);板状隔壁不发育,但常发育刺状隔壁构造(隔壁刺、隔壁鳞片);繁殖方式主要是分芽,如中间分芽,联接构造分芽等。

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骨骼是个灰质座,是珊瑚虫生长栖息的场所。珊瑚的外部构造一般均由外壁围成,表壁是位于外壁表,表面的一层灰质薄膜是珊瑚体壁下垂的部分在上移过程中分泌的生长线纹,细的叫横纹,竖的的叫皱。根据现代珊瑚的研究,每一条细的生长线代表一昼夜,二每一个生长带或生长周代表每个月,每年的生长周期。因此,当珊瑚的体表保存完美时,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生长皱所包含的生长线的数目,推算出当时每年的天数,这就是所谓的“古生物钟”的研究。还有萼部,萼部是珊瑚虫栖息的场所。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纵列结构为:隔壁、轴部结构。横列结构有横板、鳞板、泡沫板。根据横列结构和纵列结构将珊瑚的骨骼的分为单带型、三带形和泡沫形。

刺毛虫类

刺毛虫类中分类位置未定的 1类,化石出现于地史上的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层中。活着时刺毛虫群居浅海,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硬的石灰质骨骼。遗留在地层中保存为化石的是它们的石灰质硬体部分。刺毛虫类的石灰质骸体化石常呈瘤状、块状和板状群体,这些群体是由微小的角柱状个体毗连而成的,多呈蜂巢状,侧观外形如毛发状,故得名。个体体腔有垂直于体壁的钝刺状突起,同时体腔又被平坦的横板分隔。营无性繁殖(分裂、出芽等)。借助个体内的突起不断增长,最后隔开母体成两个新的子体。地史上曾出现刺毛虫构成的生物礁。刺毛虫类的分类位置有多种意见,有些古生物学家发现部分化石有联结孔和隔壁突起,认为应属于床板珊瑚类。但苏联学者认为它是水螅类动物,但有些种类管壁中又具单轴形硅质骨针,被认为与硬海绵有亲缘关系。

总鳍鱼

总鳍鱼类有一个强半的歪尾,两对支身体的叶状持的偶鳍,两个背鳍,还有厚的斜方形的齿鳞。总鳍鱼的内内胳有条强壮的脊索,头骨和上下颌完全是硬骨质的。腭上有牙齿,锋利而尖锐,很适合于捉住捕获物,因此总鳍鱼显然是肉食性的鱼类。把总鳍鱼的牙齿横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见到釉质层是强烈地褶皱起来的,形成一种曲曲折折迷宫似的图案,这种牙齿称为迷齿,与早期两栖动物的牙齿结构相似。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总鳍鱼有内鼻孔,现生深海种类也没有。特别有意义的是偶鳍的内部结构,在偶鳍内有一块与肢带相关节的骨头,在这块骨头的下边是与之相关节的两块骨头,在这两块骨头的下边还有一些向鳍的远端辐射的骨头。把这些骨头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骨相比,它们分别相当于四肢的骨的肱骨(股骨)、桡骨与尺骨(胫骨与腓骨),但是这样的结构与陆生动物四肢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科学界对于到底谁是两栖动物祖先的问题上,仍然在肺鱼和总鳍鱼之间摇摆。

早的爬行类化石见于上石炭统下部,即杯龙类的Hylonomus。但其具体特征与迷齿类对比,还不是很理想。从比较解剖学出发,发现于美国德克萨斯西蒙城下二叠统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于爬行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型。Seymouria的头骨及牙齿保持了两栖类的特点,而头后的骨骼则具有爬行类的特点。由于Seymouria的出现时间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类的祖先了。

棱菊石

壳向内卷得很紧,并有窄小的核心。骨缝包括曲折结构中尖的和圆的部分。薄壳上有纤细紧密的生长线饰纹。基本缝合线为 8个叶:一个三分的腹叶,一对侧鞍鞍裂而成的第一侧叶,一对近脐的外侧叶,一对内侧叶和一个背叶。各个叶可以通过一次或多次叶裂二分或三分形成更多的叶。

海神石

内旋的壳有宽阔、敞口的核心,近乎光滑,长有模糊并微弯曲的生长线。壳阶受到压挤,腹圆形,骨缝是单一的。产地:这种属是原始的菊石目,在泥盆纪晚期的岩石中很常见,但保存不完整。

竹节石

竹节石壳体细长呈圆锥形,壳长仅一毫米到一厘米左右,部分属种壳表布有横环如纵肋。生活于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是划分、对比泥盆系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现今所见的全部是成为化石的竹节石的壳体。根据壳壁厚度、初房形态和隔壁有无将竹节石纲划分为3个目,为厚壳型的竹节石目、薄壳型的等环节石目和珠胚节石目。竹节石目具厚壳型壳壁,有隔壁,初房呈尖锥形,壳表饰有不同类型的横环,生存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等环节石目为薄壳型壳壁,有少数隔壁,初房呈尖锥形,壳表仅有横环,生存于泥盆纪;珠胚节石目为薄壳型壳壁,无隔壁,初房一般呈滴珠状,少数呈尖锥状并在其顶端有管状突起,壳表装饰多样,生存于泥盆纪。在每个目中,又可依据壳体形态、装饰类型等标志划分出数量不等的科、亚科、属和种。 薄壳型的竹节石,尤其是珠胚节石目的分子,在泥盆纪进化迅速、种类多样、数量丰富、分布广泛。根据其中的一些种可以将泥盆纪地层划分为20余个竹节石带,每个带可作洲际或大区域的对比,在泥盆纪生物地层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塔节石

塔节石古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竹节石纲,塔节石科。壳体呈细长的圆锥形,长约一毫米至十毫米左右。初房滴珠状,与壳体分界清楚。壳壁薄,壳表饰有锋锐的横环和与横环垂直相交的纵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泥盆纪地层中,是一类重要的标志化石

蜓类

可见透镜状或球状,大小一般为3厘米左右。生活时代,始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于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绝灭。是石炭、二叠纪的重要标准化石。 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营底栖生活。壳体一般大小如麦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达20__30厘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壳,。初房—最初的房室。房室—两隔壁之间的空间。隔壁—分割两隔壁的。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旋壁——蜓的外壳。轴切面—垂直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旋切面—平行壳壁生长方。

另外这个时代是个巨虫时代

石炭纪有个别名叫“巨虫时代”,因为当时大气含氧量很高,虫子长得特别大。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节肢动物:

巨型蜘蛛属于中突蛛亚目。有人头般大小。它住在自己的洞穴里,用蜘蛛丝探测外面的动静。

巨型马陆属于多足纲,有大约3米长,身披坚硬的盔甲,长有锋利的大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

巨型蜻蜓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翼展将近一米。

这几种也灭绝了......

菊石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有关菊石动物的知识主要来自保存为化石的菊石壳体和口盖以及通过对菊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保存状态的观察并基于与现代海洋中生活的鹦鹉螺科的对比而获得。壳的形态 菊石的壳体是一个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壳管的始端细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称为胎壳。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平面旋卷的壳体的每一个壳圈称为旋环,其外围为腹部,包围内部旋环的一面是背部,腹部和背部之间的壳面为侧面。菊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阶式的移动,在其后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用以支持动物体,增加浮力和加强壳体。因此壳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动物体栖居而没有隔壁的部分,称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气壳,被相邻两个隔壁所分隔的空间叫做气室,隔壁是一个曲面,通常具有复杂的形状,尤其是在近壳壁处褶皱十分强烈。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叫做缝合线,是菊石分类中十分重要的标志。每一个隔壁有一个圆形隔壁孔,为体管所在位置。体管可能起联系软体与壳体和调节浮力使壳体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于腹部边缘,但少数类别的体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菊石壳体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松卷、触卷、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和内卷。壳体外形也多种多样:由薄板状至圆球形,有的呈三角形旋卷,有的呈直杆状或呈环形,腹部尖形,平板状或圆形等。

软骨硬鳞鱼

软骨硬鳞鱼辐鳍纲,软骨硬鳞亚纲,是所有种类的通称。各种形态差异甚大,但成体均具骨质脑颅,且脑颅分为两部分︰较大的筛骨部及较小的枕骨部;桨吻鲟及鲟的脑颅大部分为软骨质,仅部分区域为骨质。最早出现在泥盆纪中期,现存代表是鲟类和桨吻鲟(匙吻鲟)类,或将多鳍鱼属和芦鳗属也归入此亚纲。除鲟类可供食用和作鱼子酱的原料外,无重要经济价值。古鳕鱼目体多呈纺锤形,吻钝,眼位置靠前,腹鳍位于躯体中部,歪尾,体被菱形的鳞片。体长可达1公尺,在石碳纪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三叠纪时剧减,白垩纪末灭绝。

海蝎据信生活在3.9亿年前,鉴于这个爪子大约有半米长,那么这个蝎子估计大约有2.5米长,比先前估计的差不多长出半米。这只巨大的化石蝎爪证明,古代的节肢动物,包括节肢拥有分节的躯干、连接的肢和一个坚硬外壳的蜘蛛、昆虫和螃蟹同,比以前想象的大得多。

我是日国未来,由于字数限制,删除了好多,我只能说这么多了,随时欢迎你的追问,谢谢!

特殊哺乳动物有哪些

照片展现的是14种最为罕见并且最为怪异的哺乳动物,其中包括白鳍豚、沟齿鼠、黑犀牛、双峰驼以及3种长嘴针鼹。这14种动物均入选英国伦敦动物学会2010年具有独特进化意义的全球濒危物种名单(2010 EDGE (Evolutionarily Distinct, Globally Endangered) list),其中的长嘴针鼹排在榜首。

1-3:科学家克里斯·赫尔根抱着一只在印度尼西亚福贾山发现的东部长嘴针鼹。根据11月19日公布的伦敦动物学会2010年EDGE物种名单,东部长嘴针鼹是一种难以捕获的动物,以产卵这种方式繁育下一代。它们是地球上最罕见并且在遗传上最为独特的哺乳动物之一。

4:图片中的动物就是大短尾蝠,它们原产自新西兰沿岸岛屿,现在可能已在自己的家乡灭绝。这种地栖蝙蝠对贪婪的外来老鼠毫无防备,1967年之后便再未出现。几年前,人们仍抱有一丝希望,认为这种动物仍没有灭绝,当时一名科学家录下一声叫声,可能就是由大短尾蝠发出的。生物学家斯图尔特·帕森斯表示,但听到叫声的地区是当地一支毛利人部落的领地,科学家很难获得许可,进入这一地区搜寻大短尾蝠。因此,至少就目前来说,大短尾蝠的命运仍是一个未知数。

5:中国长江的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1997年至1999年进行的一项数量调查只发现13只白鳍豚。在被工业摧残的长江,白鳍豚经常被渔网捕获,被船只撞伤或者因污染走向死亡。伦敦动物学会表示,中国政府已经颁布限制令,限制在长江捕鱼和向长江倾倒垃圾和废物,但这些限制令在很大程度上惨遭忽视。

伦敦动物学会的沃特曼指出,一位同事2006年进行的一项深入调查并未发现白鳍豚的踪影,这一结果让他确信白鳍豚已经灭绝。但在2007年,至少有一起白鳍豚目击报告得到证实。沃特曼表示,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在发出警告时经常犯错,仍将白鳍豚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6:参与EDGE计划的专家指出,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滑雪度假胜地导致山袋貂数量不断减少。原因在于:滑雪坡上经过处理的雪影响了雪中冬眠动物的生活或者破坏它们的栖息地。科学家一度认为山袋貂已经灭绝,直至1966年在滑雪度假地的一个木屋中发现一只山袋貂。这种动物当前的活动范围据信只有区区几平方公里。

7-8:这幅摄于2009年的照片中的动物就是伊斯帕尼奥拉岛沟齿鼠。伊斯帕尼奥拉岛沟齿鼠是一种罕见的动物,虽然外形好似一种体型不寻常的啮齿类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动物与鼩 和鼹鼠的血缘关系更近,是唯一一种会向猎物注入毒液的哺乳动物,它们通过牙齿上的特殊沟槽完成毒液注入过程。

沟齿鼠家族只有两个成员,除伊斯帕尼奥拉岛沟齿鼠外的另一个成员就是古巴沟齿鼠。前者原产自海地和多米尼加共享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后者于2003年再度被人们发现。参与EDGE计划的专家指出,在狗、猫、猫鼬等外来物种进入它们的岛屿栖息地之前,行动迟缓而笨拙的沟齿鼠没有任何天敌。

9:这幅档案照片中的动物就是河岸兔。这种兔子不同于它们的绝大多数近亲,它们在繁殖方面表现出的特征并不像兔子。很多兔子种群一窝最多可生12只幼仔,一个季节可以生很多窝。但通常情况下,河岸兔一次只生一个孩子,野外生存寿命也只有三四年。

南非濒危野生动物基金的维姬·奈尔表示,这种兔子对厚厚的植被和松软的土壤依赖程度很高,只生活在南非卡鲁沙漠的河岸一带。她指出,多年来的商业性农业发展对河岸兔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农民或者在它们的栖息地——因为卡鲁沙漠的唯一耕地就位于河流沿岸一带——耕种,或者过度放牧。”

10-11:照片拍摄于辛辛那提动物园,展现了一位苏门答腊犀牛母亲和它的孩子。由于数量快速减少,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犀牛以及亚洲中部和南部的黑犀牛在EGDE榜单上的排名非常靠前。

所有犀牛种群均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列为濒危物种或者易受影响的物种,其数量不断减少主要由偷猎所致。圣地亚哥动物园志愿者信息大使和前饲养员里克·施瓦兹表示,被偷猎的犀牛数量在2009年增加一倍。犀牛繁育下一代所需要的环境不同于很多哺乳动物。施瓦兹说:“你不能只是简单地将一头公犀牛和一头母犀牛弄到一起,让它们繁育下一代。母犀牛需要有同性朋友,需要生活在母犀牛群中,而后才会在牛群中繁育下一代。”

12:这幅档案照片拍摄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一只掉入陷阱的北方毛鼻袋熊无助地凝视着外面。现存已知袋熊种群只有3种,使得这个家族成为遗传上最具独特性的动物之一。与树袋熊或者袋鼠有所不同的是,这种穴居有袋动物的育儿袋向后开口以防止泥土窜入。随着野狗等捕食者被引入澳大利亚,地球上最大的袋熊种群几乎走向灭绝。目前,只有一个成员不足100只的袋熊群受到防野狗围栏保护。

13:照片拍摄于戈壁沙漠,展现了一群双峰驼。因为长着两个驼峰,双峰驼不同于人们更熟悉的阿拉伯骆驼。这种骆驼在争夺水和食物的较量中败给家畜,其中就包括它们已经被驯化的同类。专家们表示,与家养品种杂交可能让野生双峰驼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

圣地亚哥动物园的施瓦兹说:“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骆驼,但野生骆驼却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人们对此很难理解,他们会说‘我到处都能看到骆驼’。”对于极端气候,野生双峰驼拥有独一无二的适应能力。冬季时,它们的皮毛会增厚,程度令人不可思议,夏季时毛发又几乎全部掉光。此外,这种动物还长有湿软的足垫,就像是装满粘液的袋子,能够起到雪鞋的作用,防止它们陷入沙地。

14:这幅档案照片中的动物就是爪哇犀牛。科学家认为这种犀牛比非洲白犀牛或者黑犀牛“更为原始”。圣地亚哥动物园的施瓦兹表示,爪哇犀牛是现有所有犀牛中最为罕见的。虽然有近50头爪哇犀牛生活在越南、爪哇和印度尼西亚受保护的国家公园,但偷猎以获得犀牛角的威胁仍在。施瓦兹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这种犀牛的角由角蛋白构成,就像我们的指甲和头发一样,因此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

现在,两个爪哇犀牛群同样面临着遭疾病入侵的风险。2010年初,国际犀牛基金会发现3具爪哇犀牛尸体,它们的角仍保持完整,说明这些动物死于其他原因。基金会指出家畜过去曾将疾病传染给犀牛。

伦敦动物学会上一次公布EDGE物种名单是在2007年。在此次上榜的100种物种中,新增物种49个,其他一些物种可能已经灭绝。问鼎2010年EDGE物种排行榜的3种长嘴针鼹,除东部长嘴针鼹外的另外两种分别是西部长嘴针鼹和艾丁保罗夫的长嘴针鼹。所有3种长嘴针鼹均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EDGE计划通过分析所谓的“超级树”对物种的独特性进行打分。EDGE项目负责人卡里·沃特曼表示,“超级树”是指一个巨大的家族树或者族谱,展示所有哺乳动物之间的进化关系。独特性得分以及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确定的数量稀少程度最终决定一个物种在EDGE榜单上的排名。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动物学会还评选出一个单独的EDGE榜单,所针对的是怪异而罕见的两栖类动物。

求各种动物脚印图片

狼脚印

浣熊脚印

恐龙脚印

树袋鼠脚印

犰狳脚印

熊的脚印

一种鸟(大蓝鹭)的脚印

鹿的脚印

负鼠的脚印

人类留在月球上的脚印

巨人脚印?

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画、1000种动物图片卡通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