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王子(埃及王子)


小时候,我读到“埃及十灾”时,就觉得是一个超级残忍的故事。首先,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为什么上帝不直接改变法老的心意,或是降灾于埃及的祭司,反而要惩罚埃及的平民?其次,埃及十灾中,每次法老决定放希伯来人走了,“是神使法老的心刚硬,使法老必不容许人离去”,好继续杀埃及人立威,满满的权谋感。至于最后的长子之灾,通过杀伤平民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说是最早的恐怖主义!

埃及王子

这样的剧情,在现代社会肯定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出埃及记”这个故事从1956年的《十诫》,1998年的《埃及王子》,到2014年的《法老与众神》,叙事角度不断地调整。音乐剧版本的《埃及王子》,则是基于1998年的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也就是以上三部作品中最温情的一版,进一步进行人文主义演绎,合理化人物行为,消解无端暴力。

埃及王子

音乐剧版本的《埃及王子》,加强了对拉美西斯(真正的埃及王子,摩西的兄弟)的刻画,他始终视摩西为兄弟(而不是在某些版本中,一直嫉妒摩西);但作为埃及的法老,又必须以埃及的利益为重( "One Weak Link" )。而且法老虽然被尊为神明,但实际受到各方利益牵扯,不可能想做什么做什么。这是很符合史实的,因为除了少数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大部分时期的王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万能。这部剧中的反派,由埃及的祭司势力和贵族势力担当,拉美西斯一度愿意释放希伯来人,但受到祭司的威胁才不得不硬抗到底。

音乐剧《埃及王子》对摩西妻子西坡拉的解释是创新的。在圣经和以往的作品中,西坡拉都是被动地跟随摩西,默默地支持,甚至是热情地投入摩西的事业。在音乐剧中,西坡拉则是明确的“受害者”形象。摩西本来答应了要跟她住在米甸的,后来改口为解放了族人就回米甸,最后则是西坡拉唱着“从此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家人了”跟摩西一起渡过了红海。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个默默支持的女人,音乐剧《埃及王子》对西坡拉的牺牲给予了足够的关怀。

埃及王子

音乐剧《埃及王子》对上帝和“埃及十灾”的态度则是颠覆的。音乐剧继承了动画电影中对埃及平民的同情态度,对上帝甚至有那么一丝隐含的谴责,这是解读圣经故事中极其罕见的态度。音乐剧中,上帝令摩西去解放族人的场景“燃烧的荆棘”不是那种泛着圣光、令人安心的燃烧,而是烈火滚滚,犹如地狱火般燃烧。摩西的先知姐姐米利暗不是一个温和的智者形象,反而像个神婆一样不分场合,不看气氛地出来大呼“摩西来拯救我们啦!”“摩西做得对!”,非常违和,我一开始不能理解。但这种若影若现的态度终于在“For the Rest of My Life“和”Heartless“两首歌里集中爆发时,我们便可知道这部剧的思想是多么的革命:摩西质问上帝,为什么不改变法老的心意,反而要惩罚埃及的无辜者?(剧中法老本来想释放希伯来人,但被祭司阻止,不是顽固傲慢的形象)在不得不宣布“长子之灾”后,摩西悔恨地唱着“我今后都要背负着这样的罪孽”,法老夫妇一起哀悼长子的逝去则与 《伊丽莎白》 中茜茜公主与丈夫一起哀悼孩子一样令人动容。虽然残忍的“埃及十灾”是注定要发生的,但音乐剧对无辜者的同情,对摩西和拉美西斯行为的合理化,对上帝隐含的谴责,为这场惨剧带去了人文主义的关怀,而不是以外族人的苦难作为本族人的丰功伟绩。

埃及王子

音乐剧的最后,另一个大胆的颠覆来了。摩西分开海水,让希伯来人渡过红海后,主动留下殿后,希望以命偿命,消除拉美西斯的恨意。而拉美西斯作为真正的埃及王子也选择了放下仇恨,斩断仇恨的链条。大反派祭司势力则是坚持追击,终于被海水淹没。拉美西斯没有了祭司的掣肘,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非常巧妙的。摩西与拉美西斯两人的和解,也应了标题《埃及王子》,这不是一个假的”埃及王子“的故事,而是两位”埃及王子“的故事。

说完了剧情,再说说音乐剧本身。这部音乐剧运用了很多数字化的舞台效果,这在以实景为主的音乐剧中是不多见的,我看短评论有人说是“PPT秀”,应该指的是这个。我觉得其实蛮好的。音乐方面,保留了动画电影中的五首,尤其是那首著名的“When you believe"。个人觉得下半场的音乐好听的比较多,尤其是“For the Rest of My Life“和”Heartless“,不过目前还没有原声带,等有了原声再好好品吧!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