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活动方案(2019年医师节活动策划方案)


他们身着白衣,与时间赛跑,只为挽救生命;他们坚守岗位,奔走一线,只为捍卫群众健康;他们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只为医学传承。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今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一封来自山区县医院的感谢信

本报记者 朱晓娟

“感谢贵院党委对我们医院的帮扶,为我们送来高学历人才,高质量管理者,高素质好医生,海归博士,副院长……”8月17日,医师节前夕,一封印有“感谢信”三个大字的红色书信,由位于伏牛山脚下的栾川县人民医院发送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信里所说的主角就是王菁婧。2022年9月底,源于河南省委组织部博士团项目,王菁婧被工作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派到栾川县人民医院挂职任副院长。

“她初到县医院的时候,大家觉得,一个从大医院来偏远山区挂职的海归女博士,只是走走过场,隔三差五的照个面就行了。没想到,她上任后立马进入角色,一头扎进县医院的工作里……”栾川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天恒说,只要把工作交给她,她都会想尽办法全力完成。

8月17日早晨7点半,王菁婧准时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医院,换上白大褂就到神经内科临床一线,带领科室医师查房、会诊、制定诊疗方案……这是王菁婧的日常工作,但也有她迎难而上积极推动的工作。

感谢信中这样描述:在王菁婧分管的教学科研及卒中中心建设工作中,她积极推动卒中中心“栾川模式”建设。

为了解乡镇卫生院开展卒中工作的实际困难,落实弄清一些关键数据,王菁婧多次下乡进村调研,与基层医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帮技术,帮物资,以推进开展9个有CT的乡镇卫生院的卒中单元全覆盖,完成8个乡镇卫生院的卒中医务人员的强化培训,截至目前,已有2个乡镇卫生院溶栓实现0的突破;对于卒中的“未病”高危人群,她提出“不漏一个,筛出来,管起来”的闭环式卒中筛查防治“栾川模式”;工作之余,王菁婧还自发为“百名村医”微信群里的乡村医生定期组织线上培训,进一步推动了全县15个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卒中诊疗的同质化发展。

目前,在闭环式卒中筛查模式推动下,栾川县医共体已完成卒中筛查入库3万余人,有近万例卒中中高危险患者被标记和随访追踪,并得到规范化和及时救治,让其减少、减缓成为卒中患者,以减少山区基层偏瘫患者家庭的看护重担,挽救了数万个可能因卒中返贫的山区家庭。

“现在,已有省、市、县级十余家医院组织卒中工作人员来我们医院学习。且因卒中防治工作突出,栾川县人民医院已成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省五家遴选单位之一。”栾川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建伟介绍,最近,王菁婧又受邀在《中国卒中杂志》上撰写文章,向全国卒中同仁分享栾川县人民医院的卒中中心建设经验。

8月17日11时54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公众号全文刊登了这封《感谢信》,并号召年轻医生向王菁婧学习并借鉴她的做法和经验。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王菁婧,当问到“来到山区工作,你后悔过吗”,王菁婧的回答很简单:“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在这里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我很幸福。”

医师节活动方案

他们为了医学传承默默奉献

本报记者 常 娟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职业,既能当白衣天使,又能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荣幸,我就是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的幸运人。”担任产科教学秘书四年来,每和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教学秘书高珊总会这样说。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在国内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到这里进修学习的医生近上百名,同时还兼有本科生、研究生及住培医师、国际交流学生等培养任务,高珊要制定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方案,上传下达基地主任安排的各项工作,并协调各带教老师的授课时间,征求学员的知识盲点,还要管理临床,没练就点“三头六臂”的本领还真得忙不过来。

“很多教学秘书和我的工作状态一样,大家都习惯了。我们与医者的学习息息相关,必须要常常帮助,时时守护,做好他们的‘守护者’,才能井然有序地带好各类学习人员,完成教学目标。”8月17日上午9时许,记者拨通高珊电话时,她正在带领学生查房。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李海燕是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教学秘书。她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制定轮转计划、规范档案,严格学员、导师的考勤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教学。

“这些工作细小而繁琐,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精力,也不容易出成绩,但这是老师的职责,我们责无旁贷。”李海燕吐露心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教学主任刘刚琼这样分配自己的精力:80%在临床,20%的时间在教育和科研。她平均每日花费在教学上的时间至少为1小时,主要是组织规划各类教学培训,为学生进行手术示教;每年为本科生准备大班课备课,并准备期末考试试题等。

刘刚琼的带教方式分很多样:有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床旁教学,实践培训(比如除颤器的使用)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教方式也有所不同。

刘刚琼举例说,比如见习生,因为他们刚在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疾病的相关知识,但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患者,这时刘刚琼就要引导学生去接触患者,包括如何与患者顺畅沟通,问诊的要点,体格检查的步骤及要点等都会进行床旁示范性教学,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以培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而住培学员是已经有一定接触患者的经验和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要切实训练他们毕业后能够独挡一面当一名合格医生的能力,因此患者管理的一线问诊及体格检查要由住培学员完成,带教老师在旁负责引导,纠正偏差并及时反馈等。

“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我们的培训才会有意义和效果。”担任教学主任5年,刘刚琼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

从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到进修医生带教,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专科医师培训,类似高珊、李海燕、刘刚琼的医生有很多,他们是医者学习路上的“守护者”,是连接“教”与“学”的关键纽带,是维系良好教学运行秩序的核心人物,他们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处理繁琐的工作,将热血与青春奉献给了工作岗位,正是因为有他们的默默付出、尽职尽责,医学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他们在微观世界里寻找病因的蛛丝马迹

本报记者 丁 玲

一排排精密的仪器,一个个切片标本,他们静静地在微观世界寻找蛛丝马迹……8月16日,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医生们忙碌着,有的在观察标本,有的在审核病理报告。

李新敏正在复检一份病理诊断报告。作为郑州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主任,李新敏是一位资深的“病理老兵”,从2007年从事病理工作以来,一干就是16年。

作为医技科室,病理科同时服务于患者和临床。大家见惯了内科外科医生,却很少见到站在幕后的病理科医生。当有手术需要时,病理科医生要随时为患者进行术中快速检测。

经过取材、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片、染色等一系列操作,一张合格的切片制成了,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再根据病变情况和特点给出病理报告。这些琐碎、反复的工作,对于李新敏和同事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当患者出现肿瘤,早期还是晚期?良性还是恶性?切还是不切?不是手术医生说了算,作出“终极诊断”的是病理科医生。

“病理科医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还要掌握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一个病理科医生的成长往往需要5年~10年。”李新敏说,在显微镜下作出诊断并不容易,病理科医生成长周期长,需要日复一日在堆积如山的病理切片中练功夫。

站在临床幕后的,除了病理科的医生,还有放射科影像诊断医生。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主任葛英辉就是其中一员。

葛英辉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地在电脑前和影像打交道。这些影像对于他人而言只是一个黑白的轮廓,而在影像诊断医生眼里却是患者倾诉身体疾病的语言。

葛英辉说,“看片子”是影像学检查的价值所在。他们每天都要反复甄别成千上万张不同的图像,对一张张无声的图像抽丝剥茧地进行分析。

葛英辉认为,影像从业者专业性要强,需要了解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更要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相关检查资料综合分析。在面对“同病异影,同影异病”时,他们除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分析能力,还要有扎实的临床专业知识。

每天早8点参加疑难病例讨论,签发放射科影像报告,参加专家门诊会诊,带研究生做课题、写文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名有着40年从业经验的影像诊断医生,葛英辉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

“最高兴、最满足的时刻,就是尽早发现患者的疾病、诊断清疾病,让患者尽快康复。”葛英辉坦言。

不管是病理科医生还是放射科医生,作为医生背后的“医生”,讲究的是坐得稳、守得住、断得准。没有一颗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心,是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的。他们习惯了默默做事、潜心钻研,他们早就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融入了那一张张切片、一方方蜡块、一个个影像里面。

他们 争分夺秒救治危重患者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何剑烁

中国医师节前夕,河南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副主任石巍接连几天在救治产后大出血危重产妇的手术台上忙碌着。“救治危重,争分夺秒。这要求医生具备产科、外科、急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知识,作出精准快速的判断,一刻也不能马虎。我和同事们可能要在这样的工作中度过中国医师节了。”石巍说。

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工作14年后,石巍刚刚履新河南省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副主任一职两个月。“我们接诊了传染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孕妇,接收了转诊的急性脂肪肝、急性胰腺炎产妇,全程救治脑出血孕产妇……我们在这些孕产妇的急诊接诊、紧急救治、多学科会诊转诊、重症监护治疗、出院随访等环节,实现了全流程高效救治和规范管理,帮助她们和宝宝康复出院。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应该担起的健康使命。”石巍这样阐释她眼中的医者。

石巍说,从普通的产科医生成长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管理者,她的治疗重点也从关注普通患者转变到了救治重症患者。

与石巍的经历类似,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工作了14年后,李文丽也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副主任。这个中国医师节,李文丽同样要在坐诊、查房中度过。

医师节活动方案

“危重新生儿多为早产儿和超早产儿,他们的脏器发育不完善、呼吸系统不完全、胃肠道问题多,要成功救治需要闯过一道道关。”李文丽说,“我觉得新生儿科医生要担起的健康使命就是更细心、更耐心,把这些巴掌大的新生儿平安送回到父母亲的怀抱里。”

一些早产新生儿要在重症监护病房住2个月~3个月。“孩子们平安、健康出院时,我们都舍不得,担心他们回去吃不好饭,影响身体健康。可以说,我们团队的成员都是这些新生命的‘妈妈’,因此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患儿家长的认同。”在李文丽看来,新生儿科医生还要有当母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健康。

除了做好临床工作,石巍、李文丽还强调了自己在危重症救治管理岗位上的担当和使命。“降低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死亡率,除了要扎根临床、关注救治外,要更加注重健康宣教,这是新时代产科、新生儿科医生的使命。此外,我们还要在做好省级救治中心工作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基层中心的指导、培训、质控和管理,和大家携手,一起努力。”接受采访时,她们讲出了几乎一致的从医规划。

他们把科普当作事业和责任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王晓凡

健康中国,科普先行。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医务人员是主力军。

在河南,说起健康科普,作为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和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的陈小兵可谓大名鼎鼎。这些年,他不仅走基层、下乡村,基本把河南108个县走了个遍,还趁着节假日回老家的机会举办健康科普讲座,只为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临床医生,我自己最大的体会是农村缺乏科学预防意识、缺乏早诊早治意识。以肿瘤为例,很多农村患者一旦发现大都是中晚期,主要原因是缺乏预防意识和预防知识。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作为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陈小兵说,“我下大力气搞健康科普,就是希望让大家掌握健康科学的理念、预防疾病的基本常识,努力实现不生病、少生病。”

为了让更多人系统了解肿瘤防治知识,陈小兵带领团队,历时3年,查阅国内外文献,经过反复推敲和打磨,编辑出版科普图书《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在书中,他使用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的语言对癌症的预防、治疗、康复及人们对癌症的误解等进行讲述,告诉大家应该怎样正确、科学地面对癌症。

刘芙蓉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有感于“新手父母”面对新生命的迷茫,编辑出版科普图书,努力解决孕妈妈在孕期遇到的各种困惑,可谓孕育宝宝的“最全攻略”。

除了著书立说,还有不少医生利用新媒体传播健康科普知识。紧跟前辈陈小兵的步伐,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何振利用微博、抖音、好医生在线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方式普及肿瘤防治知识。

医师节活动方案

除了利用网络开展医学科普,何振还联合科内其他医生、护士开设了“肺凡人生”联盟科普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每月一次向患者宣传肺癌相关知识,并有针对性地澄清医学领域的各种“谣言”,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护理、保健理念,增加医患信任度,提升沟通流畅度。他还每年邀请抗癌达人到科室为患者讲述抗癌经验,并将抗癌达人的经历编写成《肺凡故事》,鼓励患者增强战胜肺癌的信心。前不久,在河南省首届医师健康脱口秀大赛总决赛上,何振夺得三等奖。

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梁宝松,专门开设微信公众号“消化道管道工梁宝松教授”,把自己在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特殊病例和诊疗感悟记录下来,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微信公众号上刊发,让读者在“读故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各类消化病防治知识。截至目前,梁宝松已发布各类原创科普作品1800多篇。

其实,不只这些医生,目前在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愿意做科普的医生数不胜数,并且在不断增多……

他们 不遗余力传播中医药文化

本报记者 张 琦 通讯员 郑金铎

1988年出生的王晨晓在医生行业可能是个新手,但在宣讲中医药文化知识上却是个“老兵”。2023年6月,王晨晓和她的同事斩获第五届河南省科普能力大赛表演类金奖,这是对王晨晓和同事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多年付出的肯定。

是什么激发了王晨晓对患者讲述中医药文化的想法?王晨晓告诉记者,作为主管大夫,每天早上她都要到自己负责的病人床前查房。她对自己负责的病人讲述病情和中医药知识时,总有其他病人围过来,听得津津有味。查房时间短,每次大家听得意犹未尽时,王晨晓又要匆匆赶往下一个病房查房。“既然大家这么爱听,干脆就开个健康小课堂吧!”王晨晓和同事一商量,决定每周二下午4点在医生办公室,由医护人员轮番上阵,为大家宣讲中医药健康知识。

自2019年7月开始,王晨晓便和同事开始了每周一次的健康小课堂。从“兰芷药香满庭院 杏林仁心系香囊”到“肝将军的春日养生宴”,从“认罪吧脂肪肝”到“战友”,他们讲的课受到了患者的热烈欢迎。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小课堂一度中断。为了继续传播中医药文化,王晨晓另辟蹊径,和同事研究起了短视频制作,由她负责文案、编剧和导演,让同事负责出镜和剪辑。

短视频不好学,她就自费学习线上课程,和同事一点一点地研究短视频的拍摄制作方法和发布规则;为了想出一个好的文案,王晨晓将孩子哄睡以后,经常琢磨,写到半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疫情期间,王晨晓负责的科室抖音号浏览量最高时达到150万人次,两天“涨粉”1万人。

从病房到病区再到舞台,从PPT(电子演示文稿)讲解到短视频拍摄制作再到现场演绎,王晨晓的中医药文化宣讲“版图”不断扩大,受众人数不断增加。“打造追剧般的科普体验,让医学知识变得喜闻乐见”成了王晨晓和同事的参赛口号。从2019年至今,王晨晓和同事先后赢得了健康中国行动知行大赛河南赛区金奖、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入围奖、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大赛入围作品奖、第五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表演类金奖、视频类铜奖等多个奖项。

“老百姓想知道的、看得懂的、用得上的才是好的中医科普。”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王晨晓有她自己的见解。她说,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年龄)从小到老、(四季)从春到冬、从防病到治病、从养生到康复的健康密码,老百姓爱听中医药养生知识,把它有趣、正确地传播出去是一名中医的责任。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王晨晓说,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它能大大缓解医患关系,消除信息差,弥补医患裂痕。“当我站在台上,看到台下那么多渴望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眼神,我就在想,每多一个人听这样的讲座,来找我看病的也许就会少一个人。”王晨晓告诉记者。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