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为什么会放电(电鳗放电会伤人吗)


电鳗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亚马孙河和奥里诺科河流域的淡水鱼类,它们以生物放电而闻名,被称为水中的“高压线”。电鳗能够产生高达880伏特的电压,足以将人或动物击晕或击毙。那么,电鳗为什么会放电?它们放的是什么电?它们是如何演化出这种神奇的能力的呢?

电鳗的"电路板"

电鳗的放电能力来自于它们体内特化的肌肉组织。电鳗的头部是负极,尾部是正极,当它们体内的细胞被神经信号刺激时,能使离子流通过它们的细胞膜。

电鳗体内从头到尾都有这样的细胞,就像许多叠在一起的叠层电池,形成几千个放电体。当产生电流时,所有放电体(每个放电体电压约0.15伏)都串联起来,在电鳗的头和尾之间产生高达600~800伏特的电压。

这些由肌肉细胞特化而成的细胞被称为“电细胞”,它们在细胞后侧的膜上有大量密集的“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而前膜则没有钠通道。这就让它们在放电的时候,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的尺度上不会被互相抵消,前后膜之间能产生大约50到150毫伏的电压。

串联的电细胞又被结缔组织包裹成列,再并联起来,就组成整个“ 电器官 ”。

电鳗的放电目的

那么,电鳗为什么要放这么大的电呢?它们放出来的是直流还是交流呢?

其实,不同种类和不同情境下的电鱼,放出来的类型和强度也不一样。有些只能产生几十伏特、几伏特甚至几百毫伏特的弱电流,有些能产生数百伏特甚至上千伏特的强电流。

有些只能产生脉冲式或正弦式波形的交流,有些能产生直流或复合波形。

这些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放电,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和功能。

一般来说,弱电流主要用于探知、导航和交流。

因为水中是一个光线不足、声音传播受阻、气味难以辨别、触觉不灵敏的环境,电鱼通过放出低频、低压的电流,可以在水中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场。当任何与环境水域电阻不同的物体靠近,就会让电场发生扰动。

电鱼身上感知电流的器官在接收到这些反馈的电流后,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化的神经组织,对电流的时间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知靠近物体的体积、距离等等信息。

这样,弱电鱼就可以发现捕食者、猎物或同类,或者用电流与同类“交谈”。

而强电流主要用于攻击、防御和捕食。

因为水中是一个导体,电流可以在水中传播。当电鱼遇到敌人或猎物时,它们会放出高频、高压的电流,直接作用于对方的肌肉和神经系统,造成抽搐、麻痹或死亡。

这样,强电鱼就可以保护自己或捕获食物。

电鳗是一种典型的强电鱼,它们能够产生三种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放电:低压脉冲波(约10伏特)、高压脉冲波(约100伏特)和高压复合波(约800伏特)。

低压脉冲波主要用于探知环境和交流信息;高压脉冲波主要用于定位猎物和威慑敌人;高压复合波主要用于攻击猎物和防御敌人。

电鳗的演化之路

那么,电鳗是如何演化出这种神奇的能力的呢?它们是不是一开始就能放出这么大的电呢?

其实不然。根据分子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能放电的动物并不罕见,在自然界中有多达500多种不同类群的动物具有放电能力,如鲨鱼、鳐、单孔目动物、海豚等。

但是,在所有能放电的动物中,只有六个世系的鱼类具有特化的“ 电器官 ”,它们分别是:南美洲的 电鳗目 (Gymnotiformes)、非洲的 金刚目 (Mormyridae)、非洲和亚洲的 金刚目 (Malapteruridae)、南美洲和非洲的 金刚目 (Gymnarchidae)、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的 金刚目 (Notopteridae)以及全球海洋中的 电鳐目 (Torpediniformes)。

这些具有“ 电器官 ”的鱼类并不是近亲,而是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时间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独立演化出来的。这种现象被称为“ 趋同演化 ”(convergent evolution),即不同类群的生物在面对相似的选择压力时,演化出相似的形态或功能。

那么,这些鱼类为什么会趋同演化出放电能力呢?它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选择压力呢?

根据一些假说,放电能力可能是为了应对水中的低氧、低光、高盐度等恶劣条件,或者为了适应水中的复杂生态系统,或者为了增加繁殖的成功率等等。

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放电能力的演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最初,这些鱼类可能只能产生微弱的电流,用于探知环境和交流信息。这种电流是由肌肉细胞或神经细胞特化而成的“ 电细胞 ”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鱼类可能在一些基因上发生了突变或重组,导致“ 电细胞 ”的数量、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电鳗目和电鳐目中,肌肉细胞特化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 电细胞 ”:一种叫做“ 电板细胞 ”(electroplate cell),它们能产生低压、高频的电流;另一种叫做“ 电囊细胞 ”(electrocyte cell),它们能产生高压、低频的电流。

这两种“ 电细胞 ”在不同部位和比例地分布在鱼体中,形成了不同功能的“ 电器官 ”。

比如,在电鳗中,“ 电板细胞 ”主要分布在头部和尾部,形成了用于探知和交流的“ 主放电器官 ”(main electric organ)和“ 腹放电器官 ”(sach’s electric organ);而“ 电囊细胞 ”主要分布在尾部,形成了用于攻击和防御的“ 猎放电器官 ”(hunter’s electric organ)。

这样,通过基因和细胞的变化,这些鱼类就能够产生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放电,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总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电鳗为什么会放电,它们放的是什么电,以及它们是如何演化出这种能力的。

简单来说,就是: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谢谢你的阅读!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