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大征(万历三大征)


皇帝作为封建时代的最高权力拥有者,其对于一个王朝的诸多决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一个帝王的决策以及能力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当然,一个王朝的发展必定不是君主一个人能够决定所有的,很多时候,朝堂大臣、后宫女性、平民百姓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国家的走向,但无论如何,君主也要为国家的发展程度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而一个君主的决策是否正确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也有着重大影响。

万历三大征

就比如说,我们今天主要讲到的明神宗。如果说,明神宗这个称号大家并不是非常熟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称呼,明神宗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万历皇帝,万历则就是明神宗的年号。万历皇帝,也是明朝历史上受到争议最多的皇帝之一。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在万历年间,明朝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中兴,当时万历皇帝的励精图治,让整个大明王朝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万历之前,明朝的统治已经略显腐败,对外制度也不再如同之前那般强硬,而就是因为万历皇帝的这次中兴,让明朝的发展重新焕发了生机,是王朝的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延缓了大明朝的衰败,可以说对明朝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明史》记载: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由此可见,万历皇帝对明朝的贡献是有迹可循的;但在《明史》中却有着这样的记载,叫做: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也就是说,明朝的灭亡实际上从万历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或者说在万历皇帝统治阶段明朝就已经灭亡,后代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万历三大征

可是在万历皇帝的统治时期,明朝确实是进行过发展,万历中兴对于明朝的影响也非常深远,那么为什么还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呢?其实,这就要从万历皇帝的政治表现说起了。

万历皇帝在储君选择上犹豫不决

一般来讲,立储是涉及到国本的事情,选择合适的人选成为下一任的江山继承者,对一个封建王朝国家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有很多王朝都是在王位继承的人选上出现了错误而导致王朝发展走向衰败的,甚至有的王朝还因此而导致了灭亡。

比如说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国家在这一方面的体现最为明显,秦朝的暴政让秦朝在刚完成统一十几年之后,秦二世将秦朝推向了灭亡,隋炀帝的贪图享乐也让隋文帝好不容易统一的江山付诸东流,所以,继承人的选择也涉及到国家发展根本。

万历三大征

而显然万历皇帝在这一方面的选择上并不明智,当时因为明朝的发展机制原因,以及万历皇帝后来表现出来的怠政,选择国家继承人已经成为了万历朝的一大要务,而立储一事既然有选择的余地就必然会导致争执。

这一“国本之争”主要围绕的是皇长子朱常洛和福王朱常洵;这两位皇子在朝廷上的支持率基本上相同,也正因如此万历皇帝才为此事困扰不已,并且迟迟未立太子,或许万历皇帝是想进行进一步的考察,但是因为他在这一方面的纠结让群臣心急如焚,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站队,然后接二连三的上书要求皇帝早日立太子。

可能万历皇帝实在是无法在两个儿子当中选出更加优秀的人,也对诸位大臣的连番催促失去了耐性,所以,在公元1601年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朱常洵则被封为福王,如此才结束了漫长的国本之争。

万历三大征

但本来事情已经尘埃落定,可是它后续的发展却超乎了万历皇帝的想象,正是因为万历皇帝之前的纠结,让朝堂上已经几乎分成了两队,两派人的争执不断,人数又大体相同,所以在朱常洛被立为太子之后。

另一派人自然是不甘心,暗地里的小动作接连不断,同时朱常洵对这样的结果也并不满意,他迟迟不肯离开京城,回到封地,直到“梃击案”发生,他的母亲郑贵妃被推上了风口浪,朱常洵忍受不住舆论的压力才离京就藩。

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太子已经定下,但是两位兄弟之间的争斗并没有结束,当然,最终的结果显得朱常洛更胜一筹。可问题是,因为这两兄弟之间的争斗,也因为“梃击案”的影响,万历皇帝的执政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对朝政开始厌烦,开始渐渐地隐退,可他虽然隐退,却不肯将国家权利完全放给太子朱常洛,导致明朝的朝廷上一片混乱。

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帝国荣耀,万历皇帝却怠政

其实万历皇帝初期确实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整顿明朝的朝纲,发展军事和经济,在国家的诸多发展方面都有变革,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朝鲜之役、播州之役),虽然因为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而被后人诟病,但是万历三大征全胜,其收敛的财富和利益也是庞大的。

万历三大征对于大明王朝的边疆进行了安定,也让国内的发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安稳,这也是明朝的发展能够再度繁荣的一个关键。可是,万历皇帝对于明朝朝政所做的贡献在皇储之争结束之后也就随之停滞了。

“梃击案”和张居正的去世,使万历皇帝对朝政失去兴致

那是因为,“梃击案”的影响,再加上首辅张居正的去世,万历皇帝对于朝政的耐心逐渐减少,最后竟然放弃了上朝,深居内宫;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万历皇帝的中心主要依赖张居正和高拱对他的辅佐,在这两个人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只能独自一人面对朝廷的纷争,面对后宫的争斗,渐渐的也就对朝政失去了兴致。

万历三大征

但万历皇帝这样的态度却会导致两个重大弊端。第一,因为我们上面所说的国本之争,大臣本身就已经分为两派,在其中一派失败之后自然不会甘心,而另一派为了打压失败的一派必定会有诸多行动,就会导致朝廷上有着重新的划分和站队。

在一段时间内,朝堂上必定是非常混乱的,此时最需要皇帝出面主持公道,可问题是那时的万历皇帝已经疲倦并且懈怠了,任由朝堂上的大臣、武将、宦官、厂卫们明争暗斗发展,最终导致的必然是朝政上的错乱。

第二,导致官宦专权,引起明军管理混乱,因为皇帝身居内宫不上早朝,很多诏令的传达需要通过诏书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万历三大征,也基本上是通过诏书的形式进行指挥的,在此之中,几乎看不到万历皇帝本人在朝堂上进行议政,这就会导致皇帝身边的宦官作用变大,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后期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原因。

万历三大征

而宦官当道对于忠勇正直的大臣是一个威胁,对于国家权利也是一种影响,而在此影响下,大明王朝“缺官”(其实是缺乏人才)现象越来越严重,整个王朝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而明朝的政治统治正是在此时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不仅国家后继无人,朝堂上因为失去了大量忠勇正直的官员,内政的发展也陷入了僵持,国家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如果这样的影响仅存在在内政方面问题可能还不是很大,但是,万历皇帝这样的执政风格导致了明朝军队的动荡,致使曾经被安定的边疆再次发生动乱,大明王朝也陷入到了内忧外患当中。

万历皇帝后期的偏听偏信

其实在每一位皇帝的执政过程中,都会有一位深受信任的臣子,君臣之间相辅相成才能够对国家进行更好的发展,但问题在于,这位臣子值不值得君主信任?显然,当时万历皇帝十分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并不值得这份信任。

万历三大征

李成梁是一个十分腐化堕落的大臣,他不仅干扰万历皇帝的政治决策,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为官过程中贪污腐败,更重要的是,他还大肆谎报军情,通过这样的形式骗取军功和封赏,此外,不知是不是收受了敌方贿赂的原因,他对当时明朝的对立者努尔哈赤势力进行偏袒。

李成梁谎报军情,导致努尔哈赤发展壮大

如此,努尔哈赤的势力不断增长,大明王朝的边疆越来越动荡,可这一切对李成梁十分信任的万历皇帝却一概不知,大明王朝也错过了最佳平定边关的机会,导致边地的防范出现了重大的疏漏,再加上内政的不稳定,领导阶层在边疆地区耗费的精力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一边疆问题也是导致后来清军入关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

由此来看,如果万历皇帝能够广开言路,不对朝政产生太大的懈怠,其实努尔哈赤的势力也不会崛起的如此之快,而如果能够像万历初期一样实施开明统治,相信明朝的实力也会越来越强盛,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清朝什么事了。

结尾

综上所述,万历皇帝虽然初期表现出了极大的执政兴趣,也对明朝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是从中期开始,万历皇帝的统治却走向了昏庸,说他将大明王朝带进了深渊也无不可,他的纠结导致了国本之争,导致了朝堂臣子的争执,后期的怠政,又加强了宦官的作用,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再加上对于腐化堕落的李成梁的信任,让明朝的发展陷入了更大的内忧外患之中。因此才会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观点。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