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摸脉(中医摸的脉是什么脉)


中医摸脉

我国千百年的传统中医从开始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争议、争鸣、和自我扬弃中发展壮大。直到今天,相关中医理论在学术上和临床运用的经验之争仍没有停止。如前一阶段的把“把脉验孕”的挑战引起的关注之多,热议之大,说明了很多人对几千年中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传统中医还有认识上的误区和误解,时值今日,有些误区反而越来越多的,在中医门诊不时的可以见到这样的病人,一言不发,伸出胳膊,必须让医生说出他(她)哪里不好?患了什么病?搞的很多医生非常头疼。凡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医生,尤其不会处理这样的问题。因为从古到今,中医就不是这样看病的。而一些江湖医生倒是敢想敢说,(当然也有的正规院校毕业的医生被情事所迫的入乡随俗),如肝郁、胃火、肾虚呀等等。其中尤其是肾虚的脉象,最常被摸出。不论病人多么年轻,多么红光满面,反正你就是肾虚。这样的病人,就像是被洗脑了似的。花了许许多多的钱,补的口舌生疮、满脸痤疮,甚至前列腺发炎,也决不罢休。我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也不时碰到这样的病人,实在推托不开,也只能摸摸脉以后,不情愿的云山雾罩的说一些三焦气化不利、湿浊内蕴化热、久病入络、炅则气泄、热深厥深的病机,或是泻南补北、逆水行舟、寒温并用的治法等等学术名词以应付了事(故意选一些有些医生也可能解释不好的名词)。不可否认,“脉诊”是中医的特色,也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项诊疗,但往往被选择性忽略的是,中医诊断在两千多年前就是“望、闻、问、切”这四种手段,而不是单单一个切脉。不知从何时起,脉诊好像是唯一能代表中医特色的形式,而且被无限度夸大了。但凡是有关中医的传媒,无论传统纸质,照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无一例外的选用了切脉作为经典形象代言。我在小时候也曾这样认为,手一搭,便知究竟,出神入化,还记得西游记中走线号脉,年纪稍长又接触的是京剧沙家浜中的: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还有金庸笔下的平一指,薛神医的辨脉绝技等等。这哪里是宣传中医,这是捧杀。那是文学的胡编乱造啊,但是,这些误解却流毒甚广。时值今日,有越发严重的趋势,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甚。既影响了中医的形象,也误导了好些寻求中医看病的患者,误己误人。

中医治病的时候,是四诊合参,有时还要结合现代科技,全面的诊断治疗疾病;还是单单的摸脉看病?哪个正确,哪个对病人更有利?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每个中医人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今天我就来阐释脉诊的实际意义,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中医应该怎么看病,并且怎样才能运用好脉诊为临床服务。

一、脉诊只可作为诊病的手段之一

中医摸脉

大家都知道中医临床诊病是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即有详细记载。如《素问·征四失论》即明确提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做名,为粗所穷”。明确提出脉诊只是中医四诊之一内容里切诊的一部分,反对不问只切的不良诊断作风。更何况即使单纯的切诊也还包括其它诸多用手触摸病人以诊病的方法,如触摸皮肤,触摸头额,触摸胸腹脏器等等。所以,中医也从来不提倡单以诊脉一种方法诊断疾病。如清朝皇家御医院编著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就说;“望以目查,闻以耳在(鼻)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思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也就是说,诊疗要想万全,想尽善尽美,一定要四诊合参。就像西医诊病时,在详细问诊(主诉、现病史及发病大致属于何科系范围)的基础上,再运用听诊器、血压计、X线、心电图、B超、CT、核磁共振等各种物理诊查手段、现代设备,以及结合各种化验数据,再经过全面的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和进行治疗(据国内外医学界记载,即使这么详细的诊病,临床上可能至少还有30﹪的误诊率)。

诊脉作为一种诊查手段,只是指导中医诊病的手段方法之一。任何夸大其作用并把脉诊神秘到不可捉摸的程度都是不正常的或有其目的性。因为内行人或真正的中医人士都知道,脉诊是中医诊断教学的基本知识,一般情况下较少用在临床精确定位。古代时,脉诊的意义在于运用切脉的同时,结合望、闻、问和(部分)切诊来分析病情,从整体上把握病人的体质特点,辨别疾病的症候类型,指导医生辨证用药治病。而越至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地步,如血压计、X线、心电图、B超、CT、核磁共振等各种物理诊查手段、现代设备,以及结合各种化验数据,都可以针对病情灵活准确的运用,(何况西医的很多诊查方法和手段,在最初时也不是首先应用在医疗的,而是先应用在工业或军事上的。所以,只要对诊疗疾病有利,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而某些病人,来诊时不但拒绝使用这些新的技术和设备,只让医生使用两千多年前的方法,而且还只能使用几分之一,这不是太滑稽了吗?这是给你看病呀,不是你和医生在一起算命啊。如果你可能是隐匿型肾炎,往往临床没有太明显的症状,如果不配合医生的治疗,如果不化验尿,就会误诊。还有,病人剧烈的咳嗽,病人就是不说话,如何医生都会静点或口服抗生素,往往还久治不愈。其实仔细问诊,病人有高血压病,常服依那普利类的降压药,这就是药物的副作用,改换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后,久治不愈的顽固咳嗽很快就好了。

中医摸脉

脉诊的优势往往在于能在整体上帮助判断疾病的证候类型,指导我们对疾病整体上的把握,谴方用药。脉诊能确定的内容,而西医的血尿常规化验、B超、CT、核磁共振并不一定能确定。但是西医的常规理化检查手段,往往在具象的、微观的的临床诊断指标方面,更易把握,更有优势。任何自然科学都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中医在现代化的发展进步道路上,也是与时俱进,也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手段为我所用,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疗效。

二、什么是“脉象”

中医摸脉

脉象是中医的诊断学名词。健康人一次呼吸中医称为“一息”,正常脉象应为一息跳4—5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中医看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望闻问切四诊中,虽然脉诊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重要的一环。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诊脉是每个中医必备的基本功。然而,现在也有很多医生诊脉的基本功很差,所以,如果让这样的医生诊脉,那就更成问题了。晋·太医令王叔和在《脉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更不用说,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对理论上的脉象心中不了了(即对何种脉象应如何描述,都说不明白),你让他在临床时怎么摸?话又说回来,即使脉能摸明白了,也不是单单靠摸脉就能完善的看好复杂的疾病。我在中医院担任十七年的业务院长工作,每周的业务查房,都要考各级医生的诊脉水平。我还在全市数次医学继续教育课程中主讲脉学。但是,回忆起来,这么多年的诊疗生涯中,还记不起何时单单靠摸脉给任何一位患者诊病。

另外,正常中医单纯脉象不超过三十种,(再除去散、芤、促、结、代等极少见脉象,就更少了),而常见的相关兼合脉象约几百种。但是人类的疾病就有上万种,并且每种疾病都在不断变化中可以产生几十种类型。如胃炎(或胃痛)可以有胃寒、胃火、胃虚、胃实,更可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肝胃不和、脾胃虚寒、饮食积滞等等共几十种类型;并且同样的某种类型在冬夏季节、不同年龄、男女性别以及不同的生理时期,都有不同的变化。也就是说,可以产生不同的脉象。懂一点概率学的人,都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以几十种上百种的脉象去摸上万种的疾病、数十万种的疾病类型,怎么归属?怎么判断?更何况临床还有病症与脉象不符的时候,医生往往会根据综合判断决定是否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这些都需要一个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很好的完成,而望、闻、问、切的全面综合判断则是必须的。中医认为,如果能通过问、望、闻诊,先将病情了解、分析、掌控在一定的范围(是何科的病?大致是什么病等等?),再结合脉诊,甚至结合西医的一些理化检测手段,那会极大的提高诊断的准确程度,也能明显的提高临床疗效。

三、中医凭脉能不能诊断发现问题,

可能也有虔诚信仰中医的人对这个问题要较个真儿,中医凭脉能不能诊断发现问题?回答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某些疾病是能够通过脉诊确定的!例如:患者脉诊涩弱结代(心律不齐,脉搏无力),再结合面色萎黄暗淡,整体表现虚弱无力的样子。医生首先就会想到是心肌炎、贫血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心脏病类疾病。但是,即使这样简单的诊断了,那有哪里及得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那么全面;更何况,这一类的疾病是需要验血、做心电图等等理化检查配合诊断治疗的。如果,某一天这个病人心血来潮,想明白了,告你治疗时偷工减料,很多的检查该做不做,贻误病情,你这个不合格的医生怎么办?

中医摸脉

再如通过脉象判定怀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育龄期的女性;夫妻同居且未避孕;平日月经正常,而近来无明显病因月经突然停来;脉诊呈滑脉,即可初步诊断早孕。怀孕后的妇女脉象大多为为“滑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喜脉”。

很多人可能感觉到中医很神奇,其实这是需要先决条件的。①首先是育龄期的女性;②有受孕的条件;③平日月经大致正常,而近来无明显病因月经突然停来;④生理周期正常的适龄已婚女性突然停经,并出现轻度的胃胀、恶心呕吐、倦乏等病症,而脉象充和流利,不显病象。这时再结合脉诊,即可判断是否早孕。可是,这也需要就诊者先回答问诊的有些问题。让医生能够通过把脉结合望闻问切,判断出怀孕的迹象。从脉象看,“滑脉”是一种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的脉象,但是患实热、痰饮、食积、蓄血类疾病者也常可见之;健康人气血充盛者也常可见之。所以说,所谓的“喜脉”,健康的男人和患病的男人也会有。因此滑脉不是孕妇诊断的专利,很多情况都可以有之。所以,单纯摸一下脉用于验孕,也是不对的。我在过去行医的过程中,也碰上过这样的例子,某医生通过摸脉,诊断一位28岁的年轻女性怀孕了,这可引起了轩然大波,闹的不亦乐乎。那个年代对这样的事情尤其敏感,该女子还未婚。医生也很委屈,病人一问三不说,摸的脉又是滑脉,再看看该女子岁数又这么大了,只好摸出这么个诊断。埋怨谁?医患都有责任。现今已经发展到现代高科技时代,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与时俱进的。中医做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也必然的要发展,要不断进步。中医看肾炎也要化验尿;中医看高血压也要测血压;中医看发热也要量体温。中医诊断的外感发热不化验血常规,不测白细胞,怎么鉴别是细菌或是病毒感染等等。当然,有经验的中医,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通过经验的积累,通过长期的临床训练,是可以把感官发挥到极致的,对望、闻、问、切四诊技能的掌握可以日趋精湛。这里当然包括对脉学的深入理解和临床运用。过去西医也要求年轻医生苦练望、触、叩、听等临床基本功吗。任何诊疗手段,任何理化检查的结果,得到的信息都不同,也是解决选择问题的方法不同,就算是检查一个问题,互相印证才是诊断明确的最佳途径。

两个手才能拿稳的珍贵的东西,切莫就用一个手逞能,我们的身体健康如此宝贵,医生望闻问切,视触叩听,全都应用还唯恐不足,还要借助现代各种高科技的理化检测手段去诊断分析病情。而即使是这样,还有许许多多的病搞不明白。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愚昧,去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看病时,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详细的提供第一手资料,如实回答医生的提问,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

文/大连神谷中医医院业务院长 教授 石志超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