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途中(秋浦途中秋浦途中)


秋浦途中》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秋浦途中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前言】

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注释】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翻译】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着“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刷*,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第2篇:秋浦歌古诗翻译及赏析

《秋浦歌·秋浦千重岭》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前言】

《秋浦歌·秋浦千重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八首。这一首诗是咏秋浦的水车岭。全诗以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水车岭陡峻奇险之景,动静相成,虚实相生。

【注释】

⑴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即个安徽贵池县。县境内有秋浦水,县因以得名。

⑵水车岭:在今安徽池州市城南桃坡乡龙舒河畔。其峭壁临渊,奔流钻海声,故名水车岭。水车岭周围山峰奇秀、怪石峥嵘,风景奇特。

【翻译】

在秋浦的干重山岭中,唯有水车岭的风景最为奇特。天空好像要随着大石一道倾倒下来,山石上的松萝兔丝在顺水飘拂。

【赏析】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大川游,探奇揽胜之心异常强烈。他在秋浦游览时间较长,对其风光景物兴趣颇浓。在《秋浦歌十七首》前七首中,除了明显抒情之作,已经收录了秋浦之猿,秋浦锦驼鸟、秋浦花等。这一首是咏秋浦的水车岭。据《贵池县志》载:秋浦“长八十余里,阔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秋浦县因秋浦水而得名,其可供游览之处也应集中于“宛如潇湘洞庭”的水泽地区。然而这里却明确写出,在秋浦众多的山岭之中,属水车岭最为奇特。此语一出,即费琢磨:水车岭奇在哪里呢?是它的形状特殊如水车才称水车岭吗?“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语言质朴,起得平淡。虽如随口而出的叙述,却给读者造成悬想,吸引了人们好奇探奇的心理。所以诗起笔不凡,似平实奇。

水车岭得名不在形状,而在声音。据《贵池志》载:“县西南七十里有姥山,又五里为水车岭,陡峻临渊,奔流冲激,恒若桔槔之声。”桔槔也叫吊杆,是一种原始的提水工具,其作用与水车同。因岭下急流日夜冲击山崖,总是发出有节奏的如水车汲水般的声响,所以称这座岭为水车岭,确是奇特有趣。

然而水车岭之奇不止于此,或者说更重要的不在得名。天倾欲堕石”,诗人以极度夸张之笔描写了水车岭的陡峻奇险之状。似乎水车岭直*云天,所以青天都要倾斜了,山顶的石头好象眼看着就要从上边掉下来。好一座峻峭的山,好一幅令人惊奇的画!虽是夸张至极之句,却也恰到好处。“天倾”是形容一种势态,而非指天已倾塌。昂首仰视,人有天倾之感,足显岭之高峻。“欲堕石”说的是欲堕而没堕,也是有势无动,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传神之笔,堪称神奇。

在李白诗中,雄奇峻峭的山峰不胜枚举,水车岭并不上数。如果一味夸张起来,岭的高峻就离奇而失真,因为秋浦山岭并不险峻。所以诗人又写出第四句:“水拂寄生枝”,把笔又收回,一仰一俯,一虚一实,把水车岭的奇特之处写出,且照应了前两句。寄生的枝条从岭下的树上伸出。奔流的水撞击山崖分外有力,拂动寄生枝又显得有些多情。这一画面,动中有静,寄生枝欲静而水流不止,终至静枝随动水。三、四句从上到下,动静相成,虚实相生,山水相映,完成了对水车岭奇景的描写。

第3篇:秋浦途中原文及赏析

秋浦途中》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前言】

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注释】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翻译】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刷*,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第4篇:《秋浦途中》全诗赏析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的诗意: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这两句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借大雁南飞寄思乡之愁情——落在寒冷沙滩上的大雁啊,你来时可曾在我的故乡杜陵停留,可曾给我带来故乡亲人们的音讯?宦羁异乡的游子正在深切思念我那可爱的家乡哪!近人富寿荪评曰:“极写暮秋旅途之思,借归雁抒慨,语意尤为刻挚。”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

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4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刷*,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

第5篇:《秋浦歌·愁作秋浦客》翻译赏析

《秋浦歌·愁作秋浦客》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前言】

《秋浦歌·愁作秋浦客》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六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

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秋浦途中

【赏析】

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第6篇:秋浦歌两鬓入秋浦翻译赏析

《秋浦歌·两鬓入秋浦》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前言】

《秋浦歌·两鬓入秋浦》是唐代诗人李白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四首。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翻译】

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那凄切的猿声,叫得将我满头的白发郡成了纷乱的素丝。

【赏析】

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

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