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阿育王塔)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塔高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2008年考古工作者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的长干寺地宫中发掘出土,但它出土后曾经生过一场“重病”,不得不千里迢迢从江苏南京到河南郑州 “文物医院”就诊。本期融媒体系列报道《当考古遇上科技》为您讲述木质文物阿育王塔到河南“就医”的那些事儿。

阿育王塔就医的“文物医院”是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隶属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治医师”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

病情诊断:木胎干缩变形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鎏金外表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木胎), 在长久的地下埋藏过程中,其材质已严重劣化且呈饱水状态。出土后,为防止木胎失水过快造成阿育王塔的损坏,文物保护工作者先后对木胎进行了物理加固,展室环境也严格按照地宫环境指标设置,尽管如此,阿育王塔还是出现了明显的干缩病害。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复原前木胎内状态

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供图

阿育王塔

“当年阿育王塔送来的时候,支撑它的木质框架四壁和底部都出现了明显的干缩变形。”陈家昌回忆说,其中一壁的裂缝达3.3厘米,部分构件如山花蕉叶、相轮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翘曲,最严重的一片山花蕉叶翘曲度达到近20度。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复原前照片 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供图

治疗方案:复原“手术”

受南京市博物馆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开展了干缩变形木质文物润胀复原研究工作,针对严重开裂、扭曲及变形的木胎开展复原攻关研究,以期复原后的木胎与鎏金银箔及宝石组合再度重组,恢复出土原状。

该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于2014年启动了保护修复工作。陈家昌表示,关于阿育王塔的治疗方案,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做一台复原“手术”。

手术第一步:清洗脱盐

就像手术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手术部位消毒一样,阿育王塔“手术”前,工作人员也需对它清洗脱盐。不过,使用的不是酒精或碘伏,而是蒸馏水。

阿育王塔解体后的木胎,用蒸馏水反复浸泡,进行脱盐。20天后,便可彻底去除木胎表面的污染物、生物霉斑,以及木胎内部的各种有害离子、可溶盐等。

手术第二步:润胀复形

考古实践表明,出土木质文物的饱水度越高就意味着腐朽的程度越高,木质组织的降解就越严重,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木质文物,任何程度的水分挥发都将导致收缩现象的产生。收缩变形后的木质文物,其携带信息丧失殆尽,失去了文物的基本价值。因此,如何使变形的木质文物恢复原状,一直是文物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难点。

针对阿育王塔的技术难点,项目组提出“活性碱”饱水再润胀的研究方案:在干缩木质组织中加入具有高结合活性的碱液,同时对润胀过程中的pH值实施动态调控,最大程度上降低高pH值对木质组织造成的危害,最终实现木质组织中干缩细胞腔结构形态的完全恢复。再用去离子水置换木胎中的碱液,反复漂洗。四个月后,就可以看到一个润涨复原的木胎。

手术第三步:脱水定型

脱水定型,简而言之,就是将木材组织中存在于细胞腔及孔道中的自由水移除,同时保证木材组织的形态尺寸不发生变化。这同木材“干缩湿胀”的固有性质相悖,困难程度显而易见。

陈家昌告诉记者,项目组在对传统脱水方法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阿育王塔檀香木的结构特性,经过多次实验,最终选择二醇类聚合物和醛基化合物为起始材料,丙烯酸钙溶胶为主剂,置换木胎里面的水分,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处理后木胎的定型效果比较理想。

阿育王塔

手术第四步:拼接组合

脱水定型后的木胎仍旧是一堆零散的木构件,如何精确组合还原木塔的原貌,拼接位置准确和粘接处理得当是关键。拼接位置可参照木塔解体前的照片及测绘图纸,但拼接到位后如何选择粘接材料和粘接工艺?这又是一个“拦路虎”。

项目组特地研制了一款 “魔法胶泥”——丙烯酸树脂基钙粉胶泥。陈家昌介绍,这款“胶泥”具有粘结强度高、胶凝时间可调、热稳定性及耐老化性能好、可再处理等优点,可以成功将解体后的阿育王塔粘接完整复原。目前,这款胶泥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阿育王塔木胎造型独特,这对拼接组合方式以及粘结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项目组针对性的自制了一批专用器具,实现一次对准位置,不错动,无滑移。

手术效果:解决世界性难题

阿育王塔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表示,团队先后开展了数百次的模拟实验,克服试验样品缺乏、无经验可借鉴等困难,前后历时六年完成了全部的复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复原效果,达到了预定的保护要求。

阿育王塔

修复后的阿育王塔木胎 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供图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是世界上首例通过润胀复原技术得以重生的珍贵文物,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此项目获得首届考古资产保护金尊奖、全国优秀文物藏品修复项目,以及 “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的成功修复,让一座埋藏千年的宝塔再次以强健的姿态屹立人间。“文物医生”高超的修复技术,不仅保护了“生病”的文物,更使它承载的历史元素、文明信息得以代代相传。

系列创意短视频《当考古遇上科技》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创作,重点展示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化的思维和科技化手段,通过少量的信息,分析出大量的结论,拓宽了考古的长度和深度,增加了历史的厚度与信度。

文章关键词:木胎,&rdquo,&ldquo,文物,阿育王塔责编:罗曼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