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缺牙(先天性缺牙的危害)


先天性缺牙属于临床常见病,临床又将其分为少牙症、缺牙症、无牙症[1];先天性缺牙不仅会增加咀嚼难度,还会降低牙齿美观度,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先天性缺牙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先天性缺牙患者(2018年1月~2019年5月,6 0例)分为二组,其中对照组(n=3 0):男/女(1 7:13),年龄18~45岁,平均(31.55±12.33)岁;观察组(n=30):男/女(16:14),年龄18~46岁,平均(31.36±12.44)岁;对比60例患者资料,P>0.05。

1.2 方法

先天性缺牙

对照组:单纯给予口腔修复治疗:根据缺牙情况拍X线片,常规清洁口腔后修复牙齿。通过临时性冠桥对基牙进行保护,确认种植牙齿的位置和间隙,佩戴后检查牙冠密合度。根据牙线穿过牙缝的阻力判断周围牙齿与种植牙齿间的关系。

观察组:正畸方法联合口腔修复科治疗:在口腔修复基础上拍X线片,获得上下颌牙模型,分析缺牙位置、数量等,制定具体治疗方案。若存在乳牙、牙根、牙冠残留则进行彻底的清除。清洁口腔后利用固定矫正器进行正畸治疗,保证上下牙齿、倾斜、错位牙齿排列整齐,调整好关系。

1.3 观察指标

先天性缺牙

(1)分析临床疗效[2]:显效(牙齿排列整齐,外观、咀嚼功能均良好,语言功能恢复);有效(牙齿外观尚可,咀嚼功能存在轻微障碍);无效(牙齿外观欠佳,咀嚼功能、语言功能未改善)。

(2)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改善情况以及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恢复用时;量表为科室自制,评分和功能恢复情况成正比。

1.4 统计学

先天性缺牙

SPSS 22.0软件计算,其中计量资料用“t”值计算“±s”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x2”检验,百分数(%)表示。两组患者数据资料以P值在0.05区间表示统计学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分析临床疗效

先天性缺牙

对照组(n=30):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P

2.2 分析语言功能、咀嚼功能改善情况以及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恢复用时

数据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恢复用时明显较对照组短,P

先天性缺牙

表2 语言功能、咀嚼功能改善情况以及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恢复用时对比(±s)

先天性缺牙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绝大多数先天性缺牙均发生于牙蕾形成期,该阶段人体口腔牙列不完整,加之部分牙齿丧失了邻近牙齿的支撑和束缚,出现倾斜、脱落情况;所以极易导致食物嵌顿在缺牙位和牙间隙的现象,不仅整体降低了口腔卫生清洁度,还记忆滋生细菌,增加牙周炎、口臭等现象的发生率[3]。口腔修复属于现阶段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先天性缺牙的方法,但调查发现仅仅通过口腔修复并不能解决复发的牙齿问题,从而导致临床疗效大大折扣。

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高达93.3%,且治疗后患者语言功能、咀嚼功能评分显著较对照组高,语言功能和咀嚼功能恢复用时明显较对照组短,P

参考文献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