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王羲之吃墨的历史定位)


大家上小学的时候,一定学过《吃墨水》这篇课文。

文章主要是讲陈毅元帅小时候酷爱读书,有次去亲戚家发现了一本好书,立即读了起来。亲戚送来刚蒸好的糍粑给他,本来糍粑要蘸糖吃,结果是聚精会神看书的陈毅,把糍粑蘸了砚台里的墨汁往嘴里送。后来亲戚们发现的时候,陈毅还诙谐地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大家关注一下,继续看。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少年陈毅“吃墨水”

整篇文章借助名人的诙谐故事,产生精神感召力,劝诫人们读书。事实上,古代人还真的吃墨水,我们现在常常用“肚子里有点墨水”或者“胸无点墨”来形容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正是源自古人的吃墨水行为,甚至用“喝过洋墨水”来形容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所谓“肚中有墨水,文章才能成”,那“墨水”二字,除了指知识外,还真能指代墨水。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用“喝过洋墨水”形容留过学

其实古人早就出现“吃墨水”的行为了。最初在南北朝的北齐王朝时,“吃墨水”是一种刑罚,统治阶级用此来惩罚考试成绩差或者字迹不工整的知识分子。统治者规定,成绩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书写字迹差、写错别字(公众场合,尤其在皇帝面前写错别字)都需要接受“吃墨水”的处罚。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北齐历史版图

南北朝的南梁王朝时期,统治阶级又规定处罚“吃墨水”多少,和字迹滥劣程度有关。那个崇佛到四次舍身寺庙的梁武帝就曾规定:凡“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一升”。古代一升大概等于现在的200mL,也就是说,书写字迹非常差的同学,要罚喝墨水二百毫升。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一生崇佛的梁武帝

到了隋朝,也有相应“吃墨水”的处罚。《隋书·礼仪志》中记载:“士人应试时,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秀才和孝廉考试时,“脱误、书滥、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意思是说,读书人应试,若考卷上的字迹潦草,就要被罚喝墨水一升;在考秀才和孝廉会试时,若有缺字、别字,书写差,或言行举止轻浮、放荡的,也要被请到专设的房间里喝下一升墨水。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隋朝发明科举,与之并行的就是“喝墨水”刑罚

到了唐朝,凭考试成绩差和字迹差而处罚“吃墨水”的法规,就被一纸诏书废除了。笔者认为除了唐太宗自身原因,另外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太荒唐了;第二个原因是处罚力度太小;第三个原因是古人惜墨如金,觉得浪费了!

不过有趣的是唐代以后,读书人不用处罚,自己捣鼓喝起了墨水来,并且以此为荣。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人开始乐于吃墨水

《林下偶谈》一书中,介绍“初唐四杰”的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说的是王勃在写文章时不假思索下笔成文的故事。王勃写文章,一开始不去深思熟虑,先是研磨,畅饮数升,然后大睡一觉,一觉醒来后提笔一挥而就,竟不用改动一个字。宋代大诗人、文学家苏轼苏东坡就写有“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的诗句。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记载:“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世之嗜者,如藤达、苏浩然、吕行甫,暇日晴暖,研墨水数合,弄笔之余,乃啜饮之。”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词作者黄庭坚也著“睥晚纨绔儿,可饮三平墨”的诗句。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是骈文巅峰

至于传说中那些因专心致志地学习而误喝墨水的事就更多了,比如我们上文讲的陈毅元帅吃墨水的故事。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创作作品时,常常因为构思太专注而错拿两支毛笔当作筷子,把一些墨汁随饭菜送进肚里去了,常常弄得满嘴墨汁,但他的《三都赋》名篇也由此而闻名于世。“书圣”王羲之在练字时,书童送来蒜汁和馒头催他吃饭,他头也不抬,仍专心写字,以至于母亲前来劝他吃饭时,只见他满嘴乌黑,原来他把墨汁当成蒜汁,用馒头蘸着吃。由此我们推测,王羲之在成为“书圣”的过程中,确实吃了不少墨水。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读书墨水当蒜汁

另外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脸上都成了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来访的朋友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望道先生,在简陋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送去粽子和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一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嘴边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陈望道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陈望道蘸着墨汁吃掉粽子

那么大家肯定有疑问,墨汁那么臭,那么难吃,古代人如此吃墨,不怕中毒吗?

我们现在使用的墨是用工业炭黑制成的,必定是有毒的,当然不能吃,肯定也不会有人去吃。古代的墨却是绿色产品,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过,宋代因为烧制松木造墨,而大量砍伐森林,导致齐鲁大地松林用尽了,逐渐使得太行、京西、江南等地的松林也跟着消亡,可以看出古代制墨对生态破坏比较大。这种方法制造的墨叫“松烟墨”,是用松木燃烧成烟,再用松皮汁做成的胶糅合在一起制造而成的。这种墨没有现代工业炭黑和其他有毒的添加剂,在明代著名的药物分类著作《本草纲目》中,作者李时珍就说明了这种“松烟墨”是没有毒的。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松烟墨

另外,从唐宋开始,制墨人常常在墨里面加入麝香、犀角、樟脑、冰片、藤黄、珍珠、巴豆等十几种中药,使这样的墨创作出来的字画有更强的光泽度和防腐性。也因此让墨有了“香墨”和“药墨”之分。

香墨除了写字,还能用来做菜。《北砚食单》里记载一道别有一番滋味的“墨汁肉”,就是用香墨汁、肉、酒、酱油等其他调料制成的。后来还出现用桐油、麻油、猪油等油脂燃烧成烟而制成的“油烟墨”,可食用性又超过了香墨。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香墨

而药墨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古者以黑土为墨,故字从黑土”;松烟墨方可入药,其他如桐油、石油烟等都不可入药。由此可知,药墨必是松烟墨。清代有一种“八宝五胆”的药墨,是用13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合制而成的,具有消炎、解毒、去瘀、止血、治疗头疮等热症的神奇功效,在当时驰名中外。每到夏季,人们纷纷争相购买。

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今天的我们已经不再“吃墨水”,连毛笔字我们都写得少了。但是从古代流传下来良好的崇文爱写的学习习惯,却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在此,感谢老祖宗的伟大发明,此生不悔入华夏。

阅读完成,大家记得点赞转发关注一下,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