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颙(何颙别传)


214年7月,58岁的荀攸突然病逝于行军途中。得知消息后,曹操大为惊讶,随即赶赴营中,看望故去多时的老朋友。在说到荀攸时,曹操泪洒衣襟,悲叹道:

“公达随我征战以来,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所设之谋,世所罕有。我与他相交十八载,从未发生过龌龊。”

然而就在十几天前,荀攸和曹操却因“称王”一事,争论的面红耳赤。曹操甚至当众咆哮:“你打算效仿荀彧吗?”不仅如此,在曹魏群臣心中,荀攸也是一个极不合群的“另类”。荀彧赞他忠心汉室,多次与他联手对抗曹操,可他却低调谨慎,带头劝进。曹操的宠臣钟繇更是直言:“荀攸怯懦、笨拙,愚不可及的外表下,都是他的伪装罢了。”

那么,荀攸是不是如钟繇所说的那样“善于伪装”呢?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他的突然离世,又是否另有隐情呢?

何颙

荀攸的忠心

荀攸出生于颍川许县望族之家,自幼父母双亡,跟随祖父荀昙生活。他聪敏好学、淳朴自守,又饱尝人间冷暖,熟知人情世故。荀衢醉酒误伤到他的耳朵,为避免叔父心生内疚,年仅7岁的荀攸总会巧妙地掩藏伤口,不露声色。

而在荀昙病故后,他的老部下张权主动上门请求守灵,赢得荀氏族人声声喝彩时,荀攸三言两语就套出实情,揭穿了张权杀人逃逸,借守墓之名,躲避追捕的把戏。可见,荀攸不仅懂的隐人之短,还善于洞察人心。

何颙

184年,黄巾起义席卷大江南北。仓促秉政的何进在军事上设置“西园八校尉”,又广征天下良才,入主中枢。当时,颍川名士如云,荀攸、荀彧、钟繇、杜祐、郭图等人纷纷受到阴脩举荐,应征入朝,担任黄门侍郎。

然而,何进屠户出身,难以应付纷乱复杂的汉末朝局。他引狼入室,不顾众人劝阻,调董卓进京,又麻痹大意,只身入宫,死在了十常侍的屠刀下。随着何进的被杀,董卓逐渐专擅朝堂,暴行累累。士族子弟相继逃离长安,另谋高就,荀彧出走冀州,郭图投奔袁绍,法正迁居蜀地。反观荀攸,他却剑走偏锋,联手何颙、种辑、郑泰、伍琼密谋刺杀董卓。谁知尚未成行,就因消息泄露而被捕入狱。

何颙

在狱中数月,何颙心生忧惧,自杀了事。可荀攸却不以为然,他处变而不惊,泰然自若,俨然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不久后,王允设下离间计,诱使吕布诛杀了董卓。而荀攸的积极乐观,也引起了王允的注意。他当场表态,如果荀攸忠心汉室、内藏良谋,就能委以重任。

有趣的是,荀攸断然拒绝了王允的征召。在他看来,王允秉性固执,狷狭少容,绝非拯救汉室的良才。另一方面,汉室沉疴顽瘴,积重难返,遭遇重大打击的荀攸主动求变,不再心存幻想。因此,他主动请命担任蜀郡太守,避开朝中乱象,观望形势,徐图后取。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当荀攸途径荆州时,天下形势,又起波澜。李傕、郭汜、贾诩反攻长安,诛杀王允,赶走了吕布。而在蜀地,一向暗弱的刘璋意外地打败了刘表支持的西川人,制霸益州。进无可进,退无可退,荀攸只得逗留在荆襄之地,虚耗光阴。

何颙

荀攸的谋略

两年后,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迎立汉献帝于许昌,在政治上确立自身“正统”的地位。当时,忠心于汉家江山的名士、高人受到荀彧的招募,纷至沓来,汇聚到曹操麾下。在这群人中,曹操对此时的荀攸评价颇高:

“公达,非常人也,我能够与他共谋大事,天下唾手可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荀攸的战场首秀,就吃了一个闭门羹。198年3月,曹操西征张绣,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宛城之战痛失爱子曹昂、大将典韦的曹操一心只想复仇,全然不顾战场形势的变化。临行前,荀攸对曹操“面授机宜”:

“张绣无尺寸之地,只能依靠刘表生存,对我军构不成威胁。且刘表心胸狭隘,对张绣极为忌惮,不如缓军以待之,静候二人火拼,坐收渔翁之利。如果逼迫太紧,势必会让双方走向联合。”

然而,曹操是喝凉水吃秤砣,铁了心的要置张绣于死地。他不顾荀攸劝阻,执意进军穰城,误中贾诩诱敌深入之计,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张绣也未听从贾诩的建议,乘胜追击曹操,结果掉入荀攸的圈套,兵败安众。

何颙

此事之后,曹操为荀攸的能力深深折服。他与荀攸的关系迅速升温,言必从,计必果,俨然君臣同体。对于荀攸来说,曹操的情绪“失控”,让他对未来的沙场征伐倍感危机,他也更加谨慎、低调的运用自身才华。

因此,曹操讨伐吕布,屡攻不下时,荀攸不再主动设谋,反而拉来郭嘉为他背书,借用郭嘉的口吻,劝谏曹操水淹下邳,活捉了吕布。

何颙

俗话说:“优秀的谋略家,必定拥有超凡的判断力。”荀攸读懂了刘表的行事作风,故而预判到他会援助张绣,有唇亡齿寒之危。他深知吕布有勇无谋,陈宫反应迟缓,因此水淹下邳之前,就推测出宋宪、侯成等人的叛离。而荀攸更是对袁绍部将的每一步行动,都料敌于先,为曹操扫平冀州,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年2月,官渡之战爆发,袁绍携大兵压境,进逼延津。当时,袁绍麾下大将颜良、淳于琼率军直扑白马。就在曹操束手无策,慌不择路时,荀攸进献声东击西之策,以曹操为诱饵,援助延津,调动袁绍主力东进。而在私下里,却密令张辽、关羽奇袭颜良,解白马之围。

颜良死后,袁绍大军相继而出,曹操麾下将士极为恐惧,力劝他暂避锋芒,回返许都。然而,荀攸却对此极为不屑,在他看来,颜良、文丑不过是一介莽夫,孔武有余,智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袁绍为人刚愎,优柔寡断,在官渡之战爆发前,他就一心寻找曹操决战。因此,荀攸解鞍放马,丢弃大量辎重,步步诱使袁军深入,斩杀文丑于乱军之中。

何颙

而在曹操、袁绍相持官渡时,曹军粮草不济,士气懈怠,大有崩盘之势,荀攸恰到时机的设置奇兵,以徐晃为将,火烧袁绍位于故市的粮草据点,擒杀韩猛,重振曹军声威。不久后,许攸叛主来降,众将疑虑重重之际,又是荀攸洞察军情,力劝曹操偷袭乌巢,斩杀淳于琼,迎来了官渡之战的转折点。

与此同时,荀攸还协助曹洪,顶住了袁绍主力的疯狂猛攻,并在张郃、高览主动来投的关键时刻,做出精准判断,亲迎二人于军中,彻底瓦解了袁绍的攻势。可以说,袁绍麾下“河北四庭柱”之所以损失殆尽,荀攸称得上首功。

事实上,荀攸不仅对袁绍的行动了如指掌,也洞悉了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用兵方略。袁谭假意投降,与曹操联姻,荀攸识破了他的缓兵之计,故而将计就计,在驱逐袁尚后,立即诛杀袁谭全家,肃清了袁家的残余势力。

如果将荀彧比作曹操麾下的萧何,那荀攸毫无疑问,就是“当世张良”了。就连曹操在写给汉献帝的请功表中,都毫不吝啬的夸赞道:

何颙

“军师荀攸,自从辅佐臣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皆是他的谋略。”

何颙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曹操平定北方后,霸业初具规模,代汉之心大起。在他的暗示下,董昭、王朗等人鼓噪声势,欲恢复九州制,将占据三十余郡的冀州划归曹操,当作他篡汉自立的“基地”。为了获得颍川名士的支持,曹操还将“三公”之位,拱手送与荀彧,期望他为首代进。

其实,荀攸与荀彧一样,他们渴望曹操成为大汉王朝的“周公”,而不是王莽。史书记载,面对曹操的拉拢,二荀并不为所动。荀攸甚至代替荀彧多次请辞,方才遏止了曹操划分九州的野心。不幸的是,荀攸也因此登上了曹操的“黑名单”。在这之后,赤壁迎战孙权、刘备,渭南大战马超、韩遂,荀攸都成了许昌城中的座上客。

可是,荀攸却对曹操无丝毫怨言。他一生低调谨慎,从不夸赞自身功勋,又极善隐忍,是汉末高才中,最善于“伪装”的天才。平定袁绍时,荀攸的妻弟辛韬追问他是如何帮助曹操攻取冀州的,可荀攸却说道:

“袁谭派遣辛毗前来请降,王师自往平之,与我何关!”

不仅如此,在平日里,荀攸总是会装成一副怯懦、笨拙的模样。他深藏机智,愚不可及,除了曹操、钟繇,很少有人见识过他的真实本领。

何颙

随军病亡

212年,曹操平定西凉后,就加快了篡汉步伐。当时,曹操故伎重施,唆使董昭、贾诩等人逼迫汉献帝册封他为魏公。然而,与五年前如出一辙,荀彧、荀攸、钟繇等汉室忠臣,仍旧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

不幸的是,此时的曹操不再隐藏对荀彧等人的厌恶,他借南征的机会,调荀彧离开中枢,以一盒空食,将他赐死在寿春。荀彧的突然暴亡,对荀攸的打击极大。失去了“领头羊”,众人不敢再坚持己见,只能违心地站在王朗、贾诩的行列,明哲保身。

何颙

两年后,曹操再次征讨孙权,竟突然征召带病之身的荀攸随军出征。在此之前,荀攸接替荀彧成了曹操称王之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二人互不相让,唇枪舌剑,曹操更是气得暴跳如雷,高声吼叫:“你欲效仿荀彧吗?”

因此,此番南下,荀攸自感危机重重。对于他来说,荀彧的抱恨身亡,已无法让忠心汉室的荀攸独活于人世了。

事实证明,荀攸的预感极为准确。离开邺城不久,他就忧愤成疾病,卧床数十日,时不久矣了。临终前,荀攸强撑着身体,以手指天,仰屋窃叹良久,随即身亡,年仅58岁。

荀攸死后,曹操就逼迫汉献帝册封他为“魏王”。尽管曹操每逢提到荀攸时,都泪洒衣襟,可与郭嘉相比,荀攸的突然离世,没有激起一丝波澜。荀攸病故前,他的封邑也不过七百户,比之郭嘉的儿子郭奕,远远不如。而在体现君臣关系亲疏远近的功臣祀庙中,直到244年,荀攸方才在武帝庙获得一席之位。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