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芝(李庭芝姜才铁血扬州)


李庭芝:清水涌莲花,芳庭树芝草

自小在扬州生活,常听家人说起扬州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史可法,郑板桥等等,当然,还有盐商们在一夜之间,用盐堆起五亭桥边的白塔这类故事。

及长,读了《春江花月夜》,知道扬州的月亮最圆;随着姜夔的足迹,识得“杜郎俊赏”和二十四桥下波心荡漾,平山堂,鉴真在此安息,瘦西湖,秦观月下吟咏……

但是,有一位英雄,在扬州人心目中的形象很是模糊,他坚贞不屈,皇帝都投降了,他却誓死不降,最终是城破被俘,慷慨就义,他就是民族英雄李庭芝

要说中国的民族英雄的前三位,岳飞和文天祥定是首屈之人,接下来,肯定是史可法,他因坚守扬州,同满人血战而殉国,后被葬于桃花岭。

李庭芝可以说同史可法如出一辙,而且,更为壮烈、更为坚决,史可法对多铎和多尔衮的劝降,还不失体面的写了《复多尔衮书》,而李庭芝则是直接斩使撕书,而且,在已降元人的谢太后及宋恭帝作书招降时,亦坚决地一口回绝。

史载,已降元的谢太后下诏谕降,庭芝以“奉诏守城,未闻以诏谕降也”之慷慨壮语严词驳回。

要说当时的国势已经糜烂,蒙古人刀锋指处,望风而降者多多,而都城临安失陷,主政的谢太后同小皇帝降元后,虽有陆秀夫和江万载等一众人,另立一孩童为帝,出逃海上,但明眼人都知道,大宋朝的亡国已是不争这事实了。

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在坚持,如文天祥,几起几落,坚忍不拔,散尽家财,招募兵勇,誓死抗争;如四川钓鱼城的将士们,凭险据守,一直到崖山战后,在忽必烈保证不杀一个的前提下方才放下武器,而36位将军则全部自杀殉国;而李庭芝正是这坚持中的一员。

国家已亡,皇帝诏你投降不听,这个我不知道是忠还是不忠,但抗命之罪应该是成立的,想那大宋开国之时,宋太宗灭北汉后,那《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也是誓死不降,最后也还是皇帝诏其出降,于是,他三拜后,恸哭而降,似乎没人说他有何不对。

北汉和宋朝,是汉人与汉人之间的战争,而李庭芝不同,坚守扬州是汉人与异族之间的抗争,这誓死不降自是一种气节的表示,但民众所受到屠戮,付出的代价却是很惨重的,如史可法之后的“扬州十日”一般。

李庭芝守扬州的后期,如唐朝“安史之乱”中的张巡守睢阳,城中早已是人相食,张巡还有救援之望,而这李庭芝根本是没有一点的希望,他就是凭着自己绝不投降异族的誓愿,坚持再坚持,最后是突围去泰州后被俘,后来被残酷斩杀。

人相食,这是违背人性最为惨烈的事件,历史上除了大饥荒,多次发生在守城的事件之中,当年张巡首先是将自己的小妾交与士兵们充饥,然后再食伤员,再然后是吃老人和儿童。

而太守许远则是将家丁烹煮给众人食用,为保障城中有战斗力的兵士,其他任何可食之物,统统被吃尽,城破之时,数万人的城池,仅余数百,其惨烈,在人类史上怕也是空前绝后,

我想,这也是张巡和许远这两位唐朝大忠臣,一直没有被官方广为宣传的缘故,只是民间感其忠勇,立双忠祠以祀。

即便是扬州人,现在对这李庭芝也不是太熟悉,这原因是否与张巡相似不得而知,但是,李庭芝为人诟病之处也是多多,其中要命的是,他曾授意要斩杀文天祥。

这个其实有些误会,当时是文天祥去元人军营谈判时被扣押,在被押解北上路过镇江时,逃离去了仪征,当时叫真州,与真州守将商议反攻之计,报到扬州时,李庭芝怀疑文天祥是奸细,便密令处死文天祥。

当时大宋的领土大部丧失,前来说降之人多多,李庭芝对文天祥又不是太熟悉,所以,发出这样的指令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真州守将知道文丞相是大忠臣,于是暗地将其释放。

而文天祥却将此事记述在他的《指南录》等作品中,要杀文大忠臣之人,必为奸臣,于是,李庭芝从此便落下了坏名声。

再有便是派系问题了,李庭芝原为名将孟珙的手下,孟珙去世前,荐贾似道代其职,并将李庭芝推荐给了贾似道,所以,李庭芝从部属关系来看,为贾似道的爱将,而这贾似道后来是被定义为误国奸臣,所以,这李庭芝难免不受其累。

至于其他如不应该放弃扬州城,不应该向泰州方向突围一类的指责,皆是事后诸葛亮,属站着说话腰不疼范畴,不足为凭。

在对李庭芝的宣传上,记得看过一本连环画说的是他,应该是叫《碧血扬州》,好像还有一出同名扬剧,只是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编排的,反正,相对于史可法,对李庭芝的宣传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宋王朝的覆没,除了元人太强大的客观因素外,其本身机制也有着重大的关系,这就是被后世谴责最多的“重文抑武”,这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开始的国策,也一直被其后代所遵循。

想想也是,至少从范仲淹开始,就是文人掌兵了,想那范大学士,文坛领袖,以一介文人之身,去那西北抵御西夏,在我们欣赏他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时,也对他的境遇产生满满的同情。

在那“礼部三岁一贡举”,一次几十人的科考中,选出来的都是饱读诗书的文学人才,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可是,武是没几人去学的,从战阵中走出来,如岳飞这样的将帅之才,比之这进士们还要凤毛麟角。

再加皇帝对他们不信任,在朝中地位又低等因素,所以,后期的将领中难见武人身影,统兵的后来大部都是文人勉为其难了。

从守开封的李纲到三呼过河的宗泽;从理学大师魏了翁到被列为奸臣的贾似道,无一不是进士出身的文人,自然,也包括这守江淮及扬州的李庭芝

及至后来,唱主角的全是这些方文士,如陆秀夫和文天祥等人,这些人忠君报国自是没说的,但于筹划方略,布置战阵等军事素养,则几乎为零,危急之际,唯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以及誓死不降的血性。

说得好听些,可以把“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投笔从戎”等一堆溢美之词堆在他们身上,但是,看着年迈的李纲钢锏紧握,李庭芝文弱的身躯纵马挺枪,这心中总不是个滋味,他们的手中,最适合的武器应该是笔!

“绿鬓两科好,丹心一片忠。言言开国体,蹇蹇匪渠躬。

夜谓鸳行底,能持鲠论公。象台死得所,万古忆清风。”

李庭芝作为进士出身,自是有文才之人,惜没有留下什么文集,唯有《全宋诗》中载有两首诗,上面这首题为《挽胡季昭》即为其一。

胡季昭即胡梦昱,与李庭芝为同年进士,二人相厚,胡季昭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同那胡铨一样,是“忧国不怕死”的真汉子,最后是被贬谪而死。

李庭芝的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对胡季昭无愧天地之心的气节是崇敬的,为此而赠诗以表自己的心志,那就是一颗随时准备好为国死节的赤胆忠心。

时过境迁,悠悠运河水依旧碧波荡漾,那千年前铁骑袭来之时的血腥,也早已被两岸杨柳春风涤荡得了无丝痕;沧海桑田,扬州城在一次次的毁灭后,涅槃重生,如今繁华早胜当年,那古扬州承载的血泪和斑驳旧影,早已是寻觅无踪了。

我不知道,扬州城中是否还有纪念李庭芝的场所,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怕也是门可罗雀了,那为保护扬州,为这座古城增添了灼灼热血的英烈,早已被时人遗忘了。

因为,我曾在北京的免费参观的文天祥祠中,细细观赏了两个多小时,期间除我之外竟无一个观众,何况这声名不在同一层次的李庭芝了,所以,我敢肯定必是这般凄凉的景象。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