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原文及翻译(翻译学百度百科)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注释及翻译

1.1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③?有朋④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⑤?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乎⑦?”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也可译为践习,在实践中温习。

③说(yuè):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④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⑤乐(lè):快乐,与“说(悦)”有所区别,旧注说,说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⑥愠(yùn):怒,怨恨,不满。

⑦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指道德修养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时又指“有位者”,即职位高的人。这里指“有德者”。

【翻译】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1.2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tì):同“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即统治者。

③鲜(xiǎn):少。《论语》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思是没有这种人。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⑧与(yú):即“欤”字,表示疑问的助词。《论语》中的“欤”字皆作“与”。

【翻译】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注释】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

②鲜:少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1.4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

【注释】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参(此字读音有分歧,有人认为应读shēn,有人认为应读cān),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部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xǐng):多次反省。在古代,“三”不是确切数字,而是用来表示“多”。

③传:老师讲授的功课。

【翻译】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践习了呢?”

1.5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④。”

【注释】

①道:通“导”,引导之意。此处译为治理。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千乘之国即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在当时已不能算绝对的大国,孔子在这里是指诸侯国。

②敬事:“敬”是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即今人所说的敬业。

③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④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里是说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即不要误了耕作与收获。

【翻译】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诚实无欺;节省财政开支,并且爱护官吏臣僚;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1.6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注释】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翻译】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1.7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学著称。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二是轻视的意思,即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此处取第二种释义。

③致其身:致,意为“奉献”、“尽力”。这里是要尽忠的意思。

【翻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①,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④;过,则勿惮改⑤。”

【注释】

①重:庄重、自持。

②学则不固:所学不牢固。与上句联系起来就可理解为:一个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牢固。

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

⑤过:过错、过失。惮(dàn):害怕、畏惧。

【翻译】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①,民德归厚矣②。”

【注释】

①慎终:指对父母之丧要尽其哀。追远:指祭祀祖先要致其敬。

②民德.指民心,民风。厚:朴实,淳厚。民德归厚,指民心归向淳厚。

【翻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②?”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③?"

【注释】

①子禽:姓陈,名亢(gāng),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

②抑与之:抑,反语词,可作“还是……”解。与之,(别人)自愿给他。

③其诸:表示不太肯定的语助词,有“或者、大概''的意思。

【翻译】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①;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注释】

①其: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Xíng):指行为举止等。这个字在古代读音为xìng,但现代汉语词典里已没有这个读音,为避免给大家认知造成混乱,咱们还是按现代读音读为xíng。

③三年:很多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翻译】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合理的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国之道。

【翻译】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另外有一种不同的断句和译法】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①:恭近于礼,远耻辱也②,因不失其亲③,亦可宗也④。”

【注释】

①言:约言,约定之言,即商量确定的话;复:实践,履行。

②远(yuàn):使远离,可以译为避免。

③因:依靠之意。

④宗:主。可宗,可靠。

【翻译】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可靠的人,也就可靠了。”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翻译】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②?”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③,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谓与⑤?"子曰:“赐也⑥,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⑦。”

【注释】

①谄(chǎn):巴结、奉承。

②何如:怎么样?《论语》中的“何如”均可译作“怎么样”。

③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还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使其更加细腻。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⑥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一般都称名。

⑦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者:未来的事,这里借喻为未知的事。

【翻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意即:你能举一反三从我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了。”

1.16子曰:“不患①人②之不己知③,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怕。

②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③不己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己”。

【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资料来源于徐老师国学沙龙)

《论语》“学而”篇小结

《论语》的每一篇,都以第一章(则)的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总题目。“学而”是《论语》的首篇。“学而”篇共16章(则),阐述了儒家思想的进学路径——以“学”提纲挈领,实现“悦乐君子”之德。“学”“思”“行”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为整部《论语》定下了基调。

学而篇原文及翻译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