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三国战役)


本文首发于《全国市县三国研究机构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摘要: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演义》的三大战役,并逐渐应用于历史研究。本文认为,三大战役的说法适用于《三国演义》,但是不适用于三国历史。在历史上,称得上大战役只有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这两次战役,对三国时局有巨大影响,衍生出很多精彩的三国故事,而且曹刘孙三方全都参与。

关键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荆襄之战

三国历史并无三大战役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与刘备、孙权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的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大战役,这三次战役兵力悬殊,但是最终皆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双方总兵力77万,袁绍的兵力多达七十万,而曹操只有七万,兵力之比为10:1,但最终曹操火烧乌巢击败袁绍。

赤壁之战,三方总兵力近90万,曹操的兵力多达83万,而孙刘联军只有5万多,兵力之比为15:1,但最终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击败曹操。

夷陵之战,双方总兵力80余万,刘备的兵力为70余万,而孙权只有10万,兵力之比为7:1,但最终陆逊火烧夷陵击败刘备。

《三国演义》中,官渡、赤壁、夷陵三战,战争规模大,兵力差距大,被称为三大战役当之无愧。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说法也被移植到了三国历史研究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论文和专著在研究三国历史中采用三大战役的说法。

发表于1980年的论文《试谈三国时三大战役异同》中,作者李恩普先生写到:“三国时期二十多年间发生的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较一下这三次大战役的异同……”[1]

出版于1981年的专著《国史述要》中,作者区士麟先生绘制了“三国时三大战役比较”[2]的表格,其中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随着这种说法的流行,到了新世纪,三国三大战役的说法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几乎成为常识。就连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中,也曾说:“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夷陵之战。”

但是,若细论起来,会发现三大战役的说法并不适用于三国历史,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都存在一些问题。

先说夷陵之战。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读者甚至相关研究者都认为夷陵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前面提到的论文《试谈三国时三大战役异同》中,作者李恩普先生写到:“公元222年, 刘备以替关羽复仇为借口, 欲夺回荆州, 亲率几十万大军进攻东吴。”但是,《魏书》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当时,孙权伪降曹魏,需要曹丕帮助对付刘备,孙权只会夸大刘备的兵力,而不会故意说少。再考虑建安二十年,占据益州刘备曾“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经过江陵之失的蜀汉出兵四万进攻荆州是非常可信的。而东吴这边兵力记载的很清楚,《三国志·陆逊传》说:“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蜀汉四万,东吴五万,双方加起来还不到十万,这在动则几十万人参战的三国时代算不上大战。更重要的是,东吴以五万兵力成功防守住前来进攻的只有四万兵力的蜀汉,更谈不上以少胜多。

再说官渡之战。我们先明确一下官渡之战的概念,通常,官渡之战指的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曹操奇袭乌巢获胜的狭义官渡之战,而非曹操消灭袁氏统一冀青幽并四州的广义官渡之战。狭义的官渡之战是一次防守战,曹操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但也仅仅是基础。官渡之战后,袁氏集团仍然手握冀青幽并四州,总兵力仍然超过十万,曹操用了7年时间,先后在黎阳之战、邺城之战、平原之战、河东之战、乌桓之战中取胜,这才彻底清除袁氏,统一冀青幽并四州。上述的每一战都非常艰难,也非常重要。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曹操统一冀青幽并四州是博士后毕业的话,那官渡之战只是拿到了本科学位。后世研究者,讨论曹袁争霸时,往往忽视了黎阳之战、邺城之战等战斗,而把过多的目光投射到官渡之战,也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三足鼎立的曹刘孙三家,参与官渡之战的只有曹操。官渡之战的确是一场大战,但它更能代表汉末,而不适合代表三国。

赤壁之战与荆襄之战可并称三国两大战役

笔者认为,三国时代,真正称得上大战役的只有两次,分别是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

这里的赤壁之战指的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由周瑜统率,在赤壁用火攻击退曹操,主要包括长坂追逐战和乌林火攻战。

荆襄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孙权与曹操结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兵败身亡,主要包括襄樊包围战与江陵奇袭战。荆襄之战是我为这场战役起的名字,襄樊简称襄,江陵简称荆,因此叫荆襄之战。在三国研究者中,这一战役并没有正式的名字,有时候甚至会被分开讲述,比如《中国军事史·三国军事史》中,襄樊包围战归入了“第八章孙刘妥协向曹操争夺边郡”,而江陵奇袭战归入了“第九章孙刘联盟破裂双方争夺荆州”;再如《中国战争史·三国时期》中,襄樊包围战归入了“第四章刘备集团奠定疆域的战争”,而江陵奇袭战归入了“第五章孙权集团奠定疆域的战争”。襄樊包围战与江陵奇袭战之间只隔了两个月,而且襄樊包围战是江陵奇袭战的因,多本战史竟然分开叙述,可见对此战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的过程有些相似,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一方进攻另一方,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是曹操进攻刘备,在长坂陂击溃刘备;在荆襄之战中,是关羽进攻曹操方,水淹七军,逼得曹操考虑迁都。

阶段2:失败方与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是刘备与孙权结盟;在荆襄之战中,是曹操与孙权结盟。

阶段3:孙权方以奇袭的方式击败获胜方。在赤壁之战中,是周瑜率军击败曹操;在荆襄之战中,是吕蒙率军击败关羽。

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可以并称三国两大战役的原因有三,下面分别叙述。

原因1:对三国局势影响巨大

赤壁之战,三分荆州,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曹刘孙三家脱颖而出;荆襄之战,确定了三分天下的版图,正式开启了三国时代。

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分荆州,确定了日后三分天下的人选,也获得了他们三分天下的资本。襄阳、江陵、夏口是荆州的三个战略锁钥,以北方而言,重在襄阳,赤壁之战后曹操占据襄阳;以巴蜀而言,重在江陵,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江陵;以江东而言,重在夏口,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据夏口。此后,三家各自发展,曹操割据北方,刘备割据巴蜀,孙权割据江东,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荆襄之战后,孙权占据整个荆州南部,三分天下的版图确立,一直到263年蜀汉灭亡之前都未曾有大的变动。荆襄之战发生于219年,次年,也就是220年,曹操逝世,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称帝,建立曹魏;221年,刘备也随即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自立为王,建立东吴,三国时代正式开启。

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意义也很大,但就对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来说,影响远不及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

原因2:衍生出许多精彩故事

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是三国时代的两场大戏,人物众多,过程精彩,堪称三国全明星之战,衍生出了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

赤壁之战精彩的故事包括:赵云单骑救主,张飞拒水断桥,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施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关羽华容道放曹操。

荆襄之战精彩的故事包括:关羽北伐襄阳,庞德抬榇决战,关羽水淹七军,曹仁坚守樊城,华佗刮骨疗毒,司马懿献策结盟孙权,陆逊谋划夺取江陵,吕蒙白衣渡江,徐晃击败关羽,关羽败走麦城,关羽玉泉山显圣。

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相比之下,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故事就单薄许多。

原因3:曹刘孙三家全部参战

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曹操、刘备、孙权全部参战。

三足鼎立之所以比两方对峙精彩,就在于三家的互相牵制,当一方强大时,处于弱势的两方必然联合。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都证明,任何一方都无法同时与另外两家为敌。特别是荆襄之战,孙权为了夺取荆州,不惜撕毁与刘备的盟约,与曹操结盟,真应了那句话: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参战方只有两方,与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比简单了许多。官渡之战的参战方之一袁绍甚至不属于三国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说法并不适用于三国历史,三国时代称得上大战役的只有赤壁之战和荆襄之战。

[1]李恩普.试谈三国时三大战役异同[J].历史教学.1981,(11):12

[2]区士麟.国史述要[M].香港:波文书局,1981:337

欢迎阅读:

三国三大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