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的危害(躺平的危害例子)


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月花销两百以内、每天睡到自然醒……4月中旬,90后网友@好心的旅行家发布《“躺平”即正义》一文,描述了自己两年多来的“躺平”生活,并表示“人不应该如此劳累,人应追求那种简朴的生活”“‘躺平’才是宇宙间客观的唯一真理”。很快,该网友的“躺平学”迅速出圈。与此同时,批驳“躺平”的相关言论也引发全网争议。

5月27日,新浪财经发起“年轻人选择躺平可耻吗”小调查,参与投票的4.8万人中,有2.9万人选择“凭实力躺平,有什么可耻的”,1.5万人表示“想躺,但生活所迫躺不了”,3652人表示“不能躺平,要努力奋斗”。

“躺平”到底是什么?年轻人为什么选择“躺平”?年轻人能不能“躺平”?河南青年时报· 东风新闻记者邀请专家共同讨论这一话题。

□网友热议

@Miuna小姐:我理解的“躺平”,并非真的躺倒不干、自甘堕落,而是一种自洽的过程。

@王德培:从“内卷”到“躺平”,表面上看,是当下人们对于社会结构快速演化的一种焦虑和妥协,其背后所凸显的是中国已经迈入“精神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中心开始由物质需求向精神层面跃迁,以精神产品生产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正在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之乎者也:“躺平”现象的好处是很多人意识到了外界和自身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开始思考,思考工作的意义,思考人生的意义,当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开始“以终为始”地做事,自己的人生就会开始发生好的变化。

@“搬家的蚂蚁”:低欲望的生存状态,是人在被消费主义长期毒害以后产生的集体免疫力。我非常认同这种生活态度,不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不给任何人操控自己时间的机会,这很好。但问题是抢回来的时间,你要怎么利用它,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还是把一切经历用来自我成长,这才是关键。

@A_T_Field-:我们喊躺平,指的是在大城市买房太困难,找个合适的对象太困难,所以不想费这心思了。工作也用不着每天996了。有些钱了去个二三线城市再考虑结婚买房的事儿,晚婚、晚育,一胎是上限,可不是“不工作,啃老”。

躺平的危害

@浆水酱:年轻人不应该,也不可能躺平。即使自己选择躺平,生活中该来的还会来。医疗、教育、养老等现实问题,都不允许年轻人躺平。既然躺平与否,该来的终会来,那还不如不选择躺平。努力一下下。

□专家观点

◎“躺平”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欣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80后鸡娃,90后内卷,00后‘躺平’”,这里的“躺平”是继“佛性”“丧文化”后,用来表达当代年轻人一种对于参与学业竞争和绩点考核的被动心态。他们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躺平”状态:一种是在拼尽全力后,发现自己并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而产生的沮丧感和疲倦感,进而选择暂时的休息状态;另一种是在努力过程中累积的挫折感,由挫折感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而对自己的不满意感,干脆不参与社会活动了。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可以用来解释这种“躺平”心态。

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里的“躺平”,就是用来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

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这种情况下,年轻人自己必须学会客观理性地为个人的成功和失败找到正确的归因。

我认为“躺平”是对“鸡娃”和“内卷”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有积极的意义,社会应该允许“躺平”,因为平凡而普通的一生是多数人的活法。同时,我们要相信年轻人具有内在的生命活力,在休息好了后,会以自己人生节奏去面对人生。

◎“躺平”一词的出现正因为年轻人根本不能“躺平”

作家赵瑜

“躺平”这一词语的出现,其实是汉字的社会属性延伸,属于将一个贬义词语用来抵抗动不动就号召大家奋斗上进、实际上社会制度设计却对年轻人有着不公平待遇的社会现象。

主流价值观经常将个体与国家命运一起捆绑,现实生活中,国家的强势发展,又远远地将一些青年人的“个体权利”抛在后面。当个体与国家的亲密关系失效,就出现了这种不合作式的“躺平”。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青年被成功学、励志鸡汤绑架的现象。“躺平”这个词语在当下,更多的是对“虚假励志”的抵抗,差不多宣告了某种道德绑架的失败。这种反对励志,就是回归常识。

最近,政府放开三胎生育政策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目前中国居民生育愿望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而“躺平”的年轻人的困难是养自己的成本也高。

想让一个有着“躺平”愿望的年轻人,在一个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里生二胎三胎,可能性是很小的。所以,我认为,“躺平”与生育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事实上,生存的困境,在每一代年轻人身上都不一样,每一个时代都有他们的局限与困境。一代一代的年轻人,都有过激进的时候,也都有过颓废和不合作的时候,这都是社会常态。我支持一切发自内心的表达,也深信任何一代年轻人,都不可能彻底“躺平”。实际上,正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根本做不到“躺平”,才会有这个词语的出现。

随着时间的变化,生存境遇的提高,以及个人目标的实现,“躺平”现象会很快消失。“躺平”不会持久,因为一个人“躺平”久了,会失去社会意义,进入一个病态的自我圈子里。

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人的很多社会属性自然会约束并修正人的消极情绪,并慢慢地让一部分人进入良性的情绪周期里,从而自我改变。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对自我的修正,以及通过自我修正,实现个人价值。

奥勃洛莫夫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躺平青年形象,三十来岁,有文化,有公职,有庄园,“卧床只不过是他的正常状态罢了”,放弃劳动、放弃社交、放弃爱情,以梦为食,最终因中风而死在床上。

◎“躺平”现象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郑州大学社会学专家董中昱

首先,“躺平”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人们会有类似的自黑或者自嘲。比如称呼自己为鄙人,称呼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同理,“躺平”其实是也一种自黑或者自嘲,它并不代表是真实生活当中的一种行为,或者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二来,不仅仅是今天这一代年轻人,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有一种“躺平”的期望,每一个人都喜欢没有压力的生活。比如上班族希望天天放假,学生希望可以不考试。在有压力的时候,这是人们会采取的缓解方式之一。所以,“躺平”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方式。但最终,大多数人,在现实当中,还是选择了认真工作、认真学习。

中国经过过去三四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在一代又一代前辈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对这一代年轻人给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做得更好。同时,目前无论是对外的国际形势,还是对内的经济发展,我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这一代年轻人要在1的基础上继续做出成绩,显然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躺平的危害

与身上的压力和期望相比,年轻人通常又不是社会当中掌握核心资源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期望就会转化成压力,他们就需要一种排解压力的方式,比如“躺平”。

具体可以理解为,不管自己在哪一个行业,不管问题是什么,社会压力有多大,工作环境好与坏,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坦然接受结果。

其次,“躺平”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躺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流行于年轻人群体当中的一种文化,可以被归类为一种亚文化,也是年轻人拥有自己生活标准的一种表现。这些年,不仅是“躺平”,很多小众群体的声音和群体现象都进入了热议话题,这说明社会的价值观更加多元,社会越来越能包容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

和过去相比,这一代年轻人选择“躺平”,表明他们拥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社会也应该提供一些出路或者机会。比如,提供给年轻人数量更多、形式更多样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在选择上,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包容。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东风新闻

记者 李豌 许度寒

编辑 夏赛赛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