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十胜十败论(郭嘉有十胜十败)


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几乎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了。涉及到官渡之战,他的那番著名的“十胜十败”的论断,一直以来被认定为曹操打败袁绍最全面的总结之一。

傅子曰:

太祖谓嘉曰:“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并从之,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

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

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

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

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

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

太祖曰:“然。”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

这段语出为魏晋著名哲学家傅玄的著作《傅子》的论断可谓非常精彩,不但托举了郭嘉未卜先知的能力,更是有板有眼的论证了曹操全方位无死角碾压袁绍。那么,这个论断究竟如何理解呢?

郭嘉十胜十败论

虽然傅玄确实生活在魏晋时期,官至御史中丞、司隶校尉,还参与了撰修《魏书》的工作,但是从这段论述的文风来看,我认为这多半是哲学家傅玄的“脑补”之作,因为真正的谋士会直接点到主旨,不会条条框框大段论述来满足老板的虚荣心。

即便这真是郭嘉所说,也是不值一驳。

首先,曹操道胜在袁绍繁礼多仪,而曹操体任自然。

我看有的解释说,前者有形不知本,后者知本善于形。简单说就是袁绍干啥事太繁琐,曹操则简单了当。诈一看这挺对的,袁绍出生于世家大族,有名士那一套做派,注重礼仪是稍显复杂繁琐。可曹操真的相比袁绍干练多么?这恐怕未必。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举过很小的一个例子: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袁)绍与公(曹操)共起兵,绍问公日:‘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日:‘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日:‘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在袁绍和曹操的蜜月期里,袁绍敞开心扉告诉曹操自己的雄心壮志,却被曹操打了个哈哈,用一个谁都可以说,就他自己说出来不合适的“以道御之”给圆过去了。袁绍此时是直抒胸臆,曹操则是云里雾里。说明曹操讲起套路来袁绍只有做弟弟的份儿。在某些事情上,袁绍还是比曹操“任体自然”的。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那么《世说新语》中袁绍和曹操那些放浪形骸没羞没臊的事情恐怕也能说明这袁绍的“繁礼多仪”只在某些时刻对某些人适用。

第二,曹操义胜在袁绍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

郭嘉十胜十败论

这里应该说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关于这个操作,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分析了很多了。这里还是要简单提一下。

关于要不要迎天子到自己地盘,曹操与袁绍其实都是做了翻思想斗争的。

袁绍的最终理由是:“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了,你迎接来一个空壳天子,相当于请了个大爷回家,每天动不动要去朝见、汇报工作,意见不一致,还不能跟他翻脸,何必呢?”曹操这边呢,要不要迎汉献帝,也发生了争论。因为上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他的结果的。还有,天子究竟有多大号召力,这也是存疑的。我们现在的人根据后来的历史,把曹操成功的最大原因之一,这自然是事后的自然总结。

我们可以说曹操把皇帝接在自己身边,是一个非常加分的操作。但因此说曹操在号召力上胜过袁绍,则未必是事实。那个时候割据在各地的军阀们毕竟是认实力多过于认道德的。非要杠一句的话,曹操迎接天子以后,恐怕是更不能“体任自然”,更多一些“繁礼多仪”的吧?

第三,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

这条我在三国系列开篇中已经说过,不详细展开了。

第四,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估计曹操听到这条就笑了,然后曹仁、曹纯、曹洪、曹休、曹真、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等人都骂骂咧咧的离开了……

郭嘉十胜十败论

剩下的几条也就不展开分析了。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郭嘉的所谓“十胜十败”根据曹操已有的优势,适当发挥,给曹操打气的成分居多,至于凸显郭嘉“神机妙算”之类的拔高,实在是过誉了。

当然,这里分析这一条事实并不是要抹杀谋士的作用,事实上谋士在东汉末年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问题是当时的“谋士”定位其实也是没有那么精确的。

比如,兖州之战中的荀彧与程昱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他们可不仅仅是谋士,他们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在帮助曹操。

《资治通鉴》:豫州刺史郭贡率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荀,将往,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

而郭嘉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包括荀攸、钟繇、陈群等人都是颍川人,这些人是曹操将皇帝接到身边并定都到许县的中坚力量。在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县后,颍川士人就再无投靠袁绍的道理了:许县正在颍川。

颍川钟皓(钟皓孙钟繇)之嫂为李膺的姑母,李膺的妹妹又嫁给了钟皓的侄儿。陈群之妻为荀彧之女。钟繇为荀勖的从外祖。荀、陈、钟、李四家为东汉颍川第一流高门,他们也是“相与为婚姻”。……与汝南士的衰落相反。颍川士随着曹操的胜利,迎来了政治上更为繁荣的时期。继戏志才、郭嘉之后,又有一批颍川士如荀攸、荀悦、钟繇、陈群、杜袭、辛毗,赵俨等由荀彧推荐而入曹操幕府。他们是曹氏政权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其中尤以荀氏家族最为显赫,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建安八年封万岁亭侯;荀攸居谋主之位;荀衍以监军校尉之职守邺城,都督河北事;荀悦为秘书监、侍中。[1]

参考资料

[1]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J].历史研究.1991(5)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