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合穴(下合穴)


17 研究进展17.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使白细胞的总数升高,红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均升高,嗜酸性白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内乳酸、丙酮酸含量升高,转氨酶活性增加。

17.2 对循环系统影响

补法使心率减慢,泻法则加快;轻刺激使血管扩张,重刺激使血管收缩。

17.3 对呼吸系统影响

使通气量、肺活量增加,在病理情况下,可使呼、吸气阶段的气道阻力降低。

17.4 对消化系统影响

可改善胃肠的蠕动,使胃蠕动减弱者加强,反之则减弱;能使健康人味觉阈值升高,唾液淀粉酶含量升高。另可使大网膜对胃肠溃疡有。

针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观察发现胃弛缓时针刺使收缩加强,胃紧张时变为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针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使原来低下的胃游离酸、总酸度、活性迅速升高;针刺入及家兔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体的革兰阴性杆菌,也能灭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 u/mL,兔增加62.1 u/mL,两者均在针后12 h增加最明显。另有实验针刺足三里,发现正常人或萎缩性胃窦炎患者的胃泌素增加,正常人组为空腹对照组的2.08倍,萎缩性胃窦炎组为对照组的1.65倍,两者和针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运动影响的传人途径以躯体神经为主,但不排除血管及其周围神经结构的参与,交感传出纤维是针刺引起胃蠕动变化的重要作用途径。也有报道认为足三里的传人冲动是通过躯体神经和血管壁神经丛两条道路传入的。

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随机体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胃功能也不同。从胃电图也显示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218例健康者的足三里穴,以观察其胃的张力、胃蠕动频率、胃的排空时间等,所得结果是,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针刺反应也不同,是一种双向调整作用。已从正常与某些患者,在针刺足三里穴时,胃电的变化中得到证实。当针刺足三里时,胃电频率和振幅均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针刺足三里,治疗消化系统病时,针刺对有调整作用,原来水平高者,针刺后降低,而低者则升高,对营养不良患者低于正常的胃总酸、游离酸、胃蛋白酶、脂肪酶等指标,针刺后可恢复正常。

对肠功能的影响 80例便秘患者,针刺后顺利排便;对腹泻患者有止泻作用。

17.5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下合穴

40名健康男女青年,针刺足三里时,安静肺通量比针前增加24.9%,耗氧量增强22.8%。

17.6 对防卫系统影响

本穴等灸具有抗炎性渗出作用,对各种特异性抗体或非特异性抗体,都具加速其产生并提高效价的效应,并在T细胞的免疫上起到调整作用。

针刺足三里可以促进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的提高。对免疫蛋白中的IgG、IgA有一定影响。能提高补体C3DHA值,从而控制发病。

配三阴交,温针治疗121例,因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6天后,白细胞升高的有效率为73.6%。

17.7 对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对内分泌功能有一定影响,如有报道显示,用电针刺激健康人足三里可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动物实验证明,连续7d针刺“足三里”等穴,静脉注射131I,动物甲状腺对131I的摄取明显降低,表现为抑制对131I吸收的作用。针刺足三里对血糖有调节作用,正常人服用大量糖后针刺足三里,获得的耐糖曲线有三种:原来水平高者,显著下降;原水平低者,略升高;少数无变化。对休克患者,针后20 min,血糖升高明显;对糖尿病患者,针刺足三里能显著降低血糖。

对110例健康者针刺足三里穴,引起唾液淀粉酶含量显著增加。亦有实验表明,针刺足三里,当拇指向前捻转时,唾液淀粉酶含量骤然增加,拇指向后则降低。

17.8 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进作用,如动物针刺“足三里”、“肾俞”等穴后,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变厚,细胞体积增大,腺体重量增加。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可看到肾上腺皮质内的抗坏血酸、胆固醇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增强。

17.9 镇痛作用

多数人认为针刺足三里可提高痛阈,也可增加脑5-羟色胺(5-HT)总量的转换率,而加强针刺镇痛效果。有报道显示,电针“足三里”可使中缝大核内缝一脊神经元激活,而对其伤害性,与电针前对照相比自发放电增加,伤害性反应下降。另外,也有通过家兔血小板细胞化学和外周粒细胞化学的研究,观察血小板或外周粒细胞中5-HT、非特异性酯酶等变化,针刺“足三里”,使痛阈显著提高者,同时也观察到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酯、腺苷三磷酸酶、单胺氧化酶及5-HT等单胺物质含量都显著提高(P反应出中枢神经系统的5-HT的变化与针灸镇痛有关。

17.10 调整铜锌失调

艾灸足三里,能调整老年人血中高铜与低锌。

17.11 对肠胃功能的影响

①从大鼠、豚鼠、兔等动物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针刺兔的“足三里穴”,对小肠的运动以减弱为主,亦有部分动物表现先减弱后增强。并从另一实验中得到,当轻捻转与留针时,小肠运动以增强为主,重捻则运动减弱。

②对兔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有明显影响,可使小肠电周期缩短,III相时程延长,即小肠分节运动周期缩短,每一次蠕动持续时间延长,有助于小肠对食糜的消化。

③对引起肠运动效应的传导途径研究中得知,除神经的传导外,还有动脉壁上的一些结构参与,其中平滑肌的传导很可能参与这一效应。

④有镇呕效应,表现为呕吐的症状持续时间缩短。镇呕吐的机理,是通过迷走神经,当切断迷走神经后,电针镇呕吐的效应就消失。

17.11.1 对大鼠胃酸分泌有调整作用

调整的机理可能是电针能引起鼠内啡呔含量增加,而使胃酸排出量增加。当切除迷走神经支配时,并不影响针刺对胃酸分泌的调整作用。从另一实验也证实了电针“足三里”对胃酸的分泌有调整作用,当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时,针刺“足三里”穴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应激性溃疡起保护性的作用。

17.11.2 对大鼠胰蛋白酶的影响

当针“足三里”时,能明显降低大鼠胰蛋白浓度及排出量,即抑制胰酶分泌。对胰腺有保护性作用。这也许是针刺治疗急性胰腺以得良好效果的机理。

镇痛机理 据报道针刺大鼠“足三里”时,下丘脑室旁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β-内啡呔含量下降。

对免疫异常有调整作用,如对自发性高血压的结形成率,初次抗体生成能力及血清溶血素,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