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白实验(醋酸实验白上皮不规则)


醋酸白实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可根据体格检查直接诊断CA。

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也称肛门生殖器疣,通常表现为外生殖器、肛周皮肤、会阴或腹股沟的疣状丘疹或斑块。该病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引起,后者是一类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

CA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成人CA的年发病率高达160/10万~289/10万。此病通常对患者心理影响大,正确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讨论CA的诊断相关误区。

醋酸白试验存在假阳性的可能

被HPV感染的表皮细胞产生的角蛋白与正常表皮细胞不同,冰醋酸可使其变白,故临床常用冰醋酸来检测是否存在HPV感染。

醋酸白试验阳性表现为皮损中间鲜红至褐色,四周色泽逐渐减淡至灰白色。

醋酸白实验

但需要注意的是,醋酸检查诊断外部肛门生殖器疣可出现假阳性。其他病理过程中的角化不全,如银屑病、扁平苔藓、局部异常炎症反应(如愈合中的上皮)等,也可导致假阳性结果。此外,局部使用冰醋酸会引起患者的不适甚至疼痛,有时会限制其使用。

因此需要意识到,醋酸白试验阳性不是CA诊断的金标准。

检测HPV的价值不在于确诊,而在于病毒分型

如前所述,HPV是导致CA的罪魁祸首,但HPV的检测却不是诊断的依据,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感染的病毒进行分型。现已鉴定出200多种HPV,其中40多种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并感染肛门生殖器区。

根据相关癌症风险将HPV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而大多数CA病例中可以检测到低危型病毒HPV6和/或HPV11,也有低危型及高危型混合感染的病例。

目前较为主流且受认可的观点是:诊断CA时不一定要常规进行HPV检测,它既不是确诊依据,也不影响CA的治疗。

醋酸白实验

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临床和病理

CA更多地依靠临床诊断。此病多发生于外阴、阴茎、腹股沟、会阴、肛周皮肤和耻骨联合处。

疣体可为单发或多发,可呈扁平、圆顶形、菜花状、丝状、蕈状、带蒂、脑回状、斑块样、光滑(特别是在阴茎体上)、疣状或分叶状。

其颜色各异,可以是白色、肤色、红色(粉红色或正红色)、紫红色、棕色或色素沉着。

通常触之柔软,直径小则1mm,大则数厘米以上。疣体通常无症状,但也能可引发瘙痒。

组织病理学特征是乳头瘤样增生、“凹空细胞” (有增大、不规则核的多个空泡细胞)和血管扩张,也可能存在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

此外,无创的皮肤镜尚可用于CA的辅助诊断,其形态特征可以是瘤状模式或指状模式,同时其血管模式可以是点状至小球状。

尖锐湿疣的临床诊断特征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可根据体格检查直接诊断CA。仔细的查体对于诊断CA尤为重要。需注意:未环切的包皮或阴毛可能掩盖疣体,需仔细检查。

临床疣体的潜伏期通常为3周至8个月。初次出现后,疣体的数量和大小可能会继续增加,也可能自行消退。

提示CA的表现是局限于肛门生殖器区的单一或多个柔软、光滑或乳头状丘疹或斑块。若出现某些特征则可能提示其他疾病:

醋酸白实验

醋酸白实验

部分CA单凭查体进行诊断存在困难,现列举几种CA疣体可出现的模式:

醋酸白实验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类型的皮疹通常都是无症状的。由于位置特殊及个人清洁情况可产生异味。疣体处于尿道口时可出现排尿困难、尿痛或血尿,如果位置是在尿道内,将需要输尿管镜检查。

疣体位于肛门时,则可会产生便秘或腹泻。建议使用肛门镜检查,特别是在有男男性行为史的人群中,此种情况下,累及直肠的风险接近50%。

尖锐湿疣活检的时机

典型的皮疹及不洁性行为史多可确立诊断。当皮疹不典型或出现恶变倾向时,则应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醋酸白实验

此外,对于难治性CA,应通过活检来确认诊断和排除恶性肿瘤,尤其是免疫抑制的患者。

活检的其他指征包括一些非典型特征,如硬化、与皮下组织粘连、出血、不典型色素沉着或者溃疡。

小 结

醋酸白和HPV检测不是CA诊断的金标准。全面了解其临床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评估,这对诊断帮助更大。如果诊断不确定或存在非典型特征,则应进行活检辅助确诊。

参考资料

[1] Uptodate: Condylomata acuminata (anogenital warts) in adults: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

[2] Miguel Ángel Arrabal-Polo, María Sierra Girón-Prieto, Jacinto Orgaz-Molina, 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related diseases from bench to bedside: a diagnostic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 2013. DOI: 10.5772/55623.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