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广场(威尼斯广场图片)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429篇文章

【启蒙时期】第 109篇文章

如今的人爱旅游,在闲暇之余散散心,享受诗与远方的憧憬,或者在当地买几张明信片,写上寄语,赠送给自己在意的家人或朋友。

威尼斯广场

▲ 威尼斯

威尼斯作为一座水城,在18世纪前有着1000多年的共和国历史,今天的人喜欢跑到这里划划船,看看风景。18世纪的欧洲人,也是如此。每年往返于威尼斯的外来人员,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常住人口。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善于经商的威尼斯就发现了这座城市的旅游价值,甚至这里还是通往圣城耶路撒冷朝圣的一条最重要的路线,另外一条则是从法国的马赛港口出发。

然而自从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之后,欧洲人朝圣的热情也急剧锐减,加上宗教战争后比之以前更为频繁的世俗战争,沉重打击了威尼斯的旅游业。除了启蒙时期的理性觉醒,人文主义者们也充分激起了人们的世俗欲望,威尼斯很快又成了一个世俗的旅游胜地。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英国贵族在成年后,都会带上一笔充足的资金,在仆人的陪伴下去往欧洲大陆旅游,说是旅游,实际上也是游学,去增长阅历。英国虽然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海上强国,苏格兰与英格兰业已合并完成,但整个英国依旧像一个土包子,并没有出现本土的优秀艺术家。相对来说,英国贵族更喜欢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除了佛罗伦萨与罗马之外,威尼斯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一站。

▲ 18世纪的威尼斯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18世纪的威尼斯诞生了一位可以与提埃波罗相提并论的神秘画家,他就是卡纳莱托,原名是乔凡尼·安东尼奥·康纳尔,活跃于风起云涌的18世纪。

卡纳莱托曾追随父亲的脚步,绘画舞台布景,后来去罗马学了建筑学,对透视以及建筑结构的了解超过了其他画家,毋宁说,他的绘画思维是有结构的,是理性的,这可能也是他后来画的风景画流传到欧洲其他地方的原因之一吧。

威尼斯广场

卡纳莱托可以说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的代言人,他的画作在后来成型后便一直以威尼斯为主题,出现了很多这座城市的风景画。对于外来的游客来讲,他的画作很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能打动他们,但对于威尼斯人来讲,则有些平淡。这或许也是因为威尼斯人对自己的城市太熟悉了,旅游无非就是跑到一个别人已经厌倦或无感的地方。

▲ 从威尼斯广场观圣马可船坞(米兰布雷拉美术馆)

最早发现卡纳莱托画作的是一个旅居威尼斯的爱尔兰人,他叫欧文·麦克斯威尼,由于一些财务上的问题而跑到了威尼斯,兴许是为了躲债。他在看了卡纳莱托的画作后,十分喜欢,尽管当时这位画家自己还不知道未来要走什么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麦克斯威尼将卡纳莱托介绍给来来往往的英国人,很快就让他在英国人之间有了良好的口碑,自己则作为中间商赚点差价。

▲石匠的院子(伦敦艺术博物馆)

随着卡纳莱托的名气越来越大,英国驻威尼斯的领事约瑟·史密斯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商机。他直接找到了卡纳莱托本人,购买了很多画作,而后转手卖给英国的收藏家。随后,卡纳莱托便成了中间商们的聚宝盆,这些中间商为了不让收藏家与画家本人产生联系,就在外故意说卡纳莱托是一个脾气古怪,不善言谈,且贪婪无度的怪物,甚至还会一次又一次劝说那些收藏家千万不要直接与他沟通,否则后果自负。

▲ 纳沃纳广场风景

威尼斯广场

正是因为这些中间商的刻意渲染与夸张,以至于我们后人对他的了解少得可怜,很多同时代提到他的著作也不足为信,很多都是口耳相传的传闻。

卡纳莱托的画作非常逼真,就像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的明信片,争相被人购买带回去当纪念品。后来,英国直接邀请这位画家前往英国。1746年,他到了那里,并开始绘画一幅风景画。

当时的英国一片欣欣向荣,帝国的红领巾在每一个英国人胸前飘荡,无不自豪自己的祖国。英国甚至打算在威斯敏斯特建造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巨型载重大桥,吸引了无数建筑师与艺术家。卡纳莱托无疑是最幸运的那一个,他画了一幅《从威斯敏斯特大桥桥拱远眺伦敦》。

▲ 从威斯敏斯特大桥桥拱远眺伦敦

卡纳莱托将大桥作为舞台拱幕,观众透过桥拱看到主要的透视场景,前方是伦敦的旧城区,画中右上方出现了圣保罗大教堂,似乎是在向世人宣告,一个崭新的英国将掀开旧的历史篇章。

卡纳莱托风景画中的每一座建筑,以及每一个墙壁、每一个人都有独立的阴影效果,人物不是风景的点缀,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生活在这座城市当中。有人甚至怀疑卡纳莱托是借助了照相机的帮助,是对着照片才完成了画作。然而,照相机最早出现于19世纪,而卡纳莱托生活的18世纪还没有任何照相机出现的记录,后世的研究者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证据。可即便就算有工具的协助,卡纳莱托能耐心一笔一笔画完,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了。

▲耶稣升天节在莫洛的龙形黄金船(美国费城博物馆)

威尼斯广场

卡纳莱托画中的人物也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这是他的有意为之,他不想让同样职业、或同样身份的人霸占人群的主流,而是给了他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相异的样子,尽可能使画面不是那么单调与乏闷。这或许也是人们喜欢他画作的一个原因。

在英国待了十年不到,卡纳莱托于1755年返回了威尼斯,那时候的他已经将近60岁,但他仍旧勤于作画,《圣马克教堂内部》是他晚年的作品,在旁边,他骄傲地写上了一句话“不戴眼镜绘制完成”。

▲ 圣马可广场(教堂内部画作未找到,将就看一下)

卡纳莱托有两个学生,一个是他的侄子,另一个成了他的竞争者弗朗西斯科·瓜尔迪,前者继承了他简洁量度法的技巧,后者则继承了他风景画中的一些本领。

下次去威尼斯旅游的时候,记得带走一张卡纳莱托的明信片,这里记录了17-18世纪最真实的威尼斯。

威尼斯广场

威尼斯广场

威尼斯广场

威尼斯广场

威尼斯广场

▲ 以上均为卡纳莱托明信片画作

▲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集(点击图片链接可查看)

-西方通史系列回顾-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