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因子副作用(因子转移副作用有哪些)


现代对于动物传染性疾病防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药物治疗。

使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青霉素、氟苯尼考、磺胺药、替米考星等基本原理就是用这些药物控制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的繁殖和危害。

2、疫苗免疫。

转移因子副作用

通过病原物的有效抗原分子研制成疫苗,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分泌特异抗体和细胞因子,形成各种免疫活细胞,从而达到一致和杀灭病原体的作用。常用的猪瘟苗,口蹄疫苗、细小苗等都是此类。

3、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是今天重点要说明的,它是通过增强机体识别、杀灭和清除病原及异己物质的抵抗力的一类生活性物质;并且它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处于抑制状态时,可重建免疫功能,提升免疫水平,从而保证机体健康。

简单说就是激活发病猪的免疫能力,哪怕病猪免疫力受到病毒的抑制也能重建免疫功能,从而让动物免疫发生作用,抵御疾病,达到治疗目的。

转移因子副作用

免疫增强防制疾病有如下特点:

(1)广谱性。能较全面地增强动物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而不像疫苗那样,一种制剂只能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而且,高等级动物的疫基因调节剂对低等级的动物也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

(2)有效性。既能同有关疫苗配合使用,提高这种疫苗的保护效果,也可单独使用,提高动物整体全方位的免疫机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3)稳定性。免疫增强剂不会因病原的遗传漂移突变或病原抗药性增强而失去增强免疫机能的效果,可持续稳定地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御病原感染的效应。

转移因子副作用

可以看到免疫增强剂能力很强,是在药物治疗、疫苗免疫后基于机体免疫系统而开发的针对性生物类药品,目前已有二代产品分别是:

第一代免疫增强剂为外源性的分三类,有微生物源类如卡介苗、短效棒状杆菌苗,酵母细胞壁等。化学合成药物如左旋咪唑、异丙肌苷,植物源类如人参、黄芪、枸杞、白芍、蜂胶、香菇多糖、当归、大蒜素等有效成分提取物。其免疫增强作用效果较弱,持效期不长,作用范围窄,也容易组织损伤和发热等副作用。应用局限性较大。

第二代免疫增强剂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转移因子、核糖核酸、免疫球蛋白和蛋白肽类。这类免疫增强剂免疫调节效应很强,所需浓度极低(每升仅需10的负9次方摩尔),就能向特异调控免疫应答,达到预期的效果。

那免疫增强剂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呢?一组数据可以表现。

转移因子副作用

刘艳芬(2000)用猪血清免疫球蛋白、痢菌净、氯霉素和恩诺沙星进行防治仔猪腹泻实验中,治愈率分别为88.7%、62.5%、52.9%和64.8%,有效率为91.4%、72.5%、54.7%和76.2%。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效果显著高于其他抗生素治疗组。

王克仁(2003)运用猪白细胞干扰素对

流行性腹泻106例,治愈92例,治愈率86.79%。温和型猪瘟48例,治愈37例,治愈率为77.08%。猪传染性胃肠炎234例,治愈199例,治愈率为85.4%。

目前市场上宣称的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产品为什么很少见?使用有什么风险?

转移因子副作用

目前在养殖领域主要应用第一代的免疫增强剂,常用产品有黄芪多糖提取物、大蒜素、酵母细胞壁、蜂胶等产品,而第二代产品并未进行广泛的应用,因不能直接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名称和成分,所以对于养殖户来讲还很陌生,主要由经销商和厂家宣传为主。基于对兽药类产品的理解,使用此类产品主要存在以下三种风险。

1、法律风险。通过《国家兽药基础数据库》可以查到目前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蛋白肽、核糖核酸等第二代免疫增强剂仅有猪白细胞干扰素有批文(仅世红生物在生产,且只生产这一类产品,说明书显示主要成分为鸡新城疫病毒,该产品增强有局限性),其他产品是没有正式猪类批文的,这表明药虽好,但不能生产更不能卖也不能用。

2、质量风险。由于该类产品大多以饲料添加剂形式进行生产和销售,而监管部门对该类产品的监管要求低,因此该类产品生产质量无法保障,产品成分也是未知的,使用效果会存在不稳定的情况。

3、经营风险。此类产品生产原料不透明,生产成本自然无法测算,对于养殖户来讲很不利。在使用安全上,由于成分不透明,既没有安全用量也无安全用法,只能按厂家或经销商的“经验”来操作,很容易因用量和用法甚至含有违禁成分导致猪群的健康不稳定,给经营安全带来风险。

以上就是本期对免疫增强剂类产品的解说,在此引用了大量《中国兽医兽药大全生物分册》里的知识点,如对免疫增强剂在实践中有更多应用见解和案例,欢迎大家加好友或留言补充。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