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绝可汗(可汗的继承人)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在讲内容之前,老布说几句题外话。这个月的24号晚上,老布在丝路博文的平台上还有一个讲座,用腾讯会议室的方式讲讲唐蕃百年国战的脉络。其实这部分内容在节目已经讲过了,但咱们这个平台不方便看地图。这次用视频的方式讲,老布可以对着地图给大家讲,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从文稿里找到老布,等你来哟!

上期咱们讲了西突厥酋长阿史那车薄之乱,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次叛乱里没有吐蕃人的身影。

从之前几次动乱上看,只要西域支起火锅,吐蕃从不缺席。但这次史料里完全没有提到吐蕃,甚至都没提到疏勒和于阗。

也就是说,这次事件从爆发到平息,一直都局限在天山以西的区域,没有在安西掀起波澜。

阿史那车薄没想到用吐蕃的力量,来分散唐军的力量吗?

好像看起来不太符合逻辑。

阿史那车薄是没有联系吐蕃的管道吗?

似乎也不太符合逻辑。

那为什么吐蕃没来参加这场盛宴呢?

估计就是前面咱们提到过的,吐蕃在芒松芒赞去世后,有一段政局不稳的过程。这场变乱从676年开始,到685年赞悉若去世才结束,整整持续了八年。期间,吐蕃呈现一种扩张停滞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表现在河陇,也一样表现在西域。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方翼能集全军之力,快速解决阿史那车薄,也是因为吐蕃没有参与期间。

从裴行俭在679年(调露元年)降服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之后,唐朝就稳定地控制了安西四镇。这种控制一直持续到了垂拱二年(686年),在这一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武则天这个性格强悍的老女人,突然以“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为理由,下令唐军撤出安西四镇。

唐朝撤出四镇并非舍弃安西不要了,而是撤了四镇驻扎的唐军,把防务交给忠于唐朝的当地首领来负责,减轻一些财政负担。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唐朝特意任命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管辖五咄陆部落(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任命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罗为檬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管五弩失毕部落(垂拱二年九月),重新恢复了左右两厢的管理结构。

为什么唐朝会突然撤走四镇的驻军,这个问题单从安西地区的角度上看,完全找不到答案。

要知道,从679年开始再没有一支势力能挑战唐军的权威。

吐蕃是受限与国内政局的混乱,无力染指西域。

西突厥则是被裴行俭、王方翼连续修理过,还没缓过劲儿来。

但如果把视角再拉高一点,从整个唐朝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你就会发现,武则天的选择是受制于一内一外两个因素。

我们先来说内部因素:

683年(永淳二年)的十二月,李治上墙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太子李显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

这道诏书造成的结果是李显的屁股还没做热乎,就被废了,睿宗李旦成了新皇帝。但是李旦也和李显也没啥区别,都是个摆设,真正好使的是武则天。

684年9月,徐敬业从扬州起兵,号召恢复李旦的帝位,很快就云集了十万部众。虽然这次起兵在11月就被扑灭,但很显然它给武则天提了个醒,忠于唐朝的人依旧很多。

之后武则天实施的选官制度、酷吏政治、大杀宗室和边将,都可以看做是徐敬业起兵导致的结果。

但在这个时间点上,武则天必须要做出一种怀柔的姿态。

这个姿态的代价,就是撤销四镇的驻军。

我们再来说外部因素:

公元679年(调露元年),裴行俭在西域刚刚拿下了阿史那都支。北方草原上平地一声惊雷,蛰伏了三十多年的突厥势力突然爆发。

当年十月,二十四州酋长皆叛,从者数十万。

刚刚从西域赶回的裴行俭旋即带兵北上,他使用反间计,诱使突厥两个首领阿史那伏允和阿史德温傅之间互相猜忌,最终二人皆降。但随即唐朝历史上第一次杀降事件爆发,投降的突厥首领全都被砍了脑袋。

这下唐朝和突厥之间,再也没有了回旋余地,只能死磕到底了。

结果,就在就在王方翼大败阿史那车薄的当年(682年永淳元年),阿史那伏允的部将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招集部众,在黑沙城起事,骨咄禄自称可汗,建东突厥汗国,这就是学界称呼的突厥第二汗国或后突厥汗国。

黑沙城的位置从发现的突厥鲁尼文石碑上判断,估计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部的达茂旗一带[1],南距黄河河套只有一百多公里。突厥在这么近的地方建南牙,必然对唐朝的北部边防造成巨大的威胁。

说起来北方突厥势力的爆发,当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牵扯了大量的国家资源,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2]

继往绝可汗

唐朝得知骨笃禄自建牙帐之后,联系归属于安北都护府的九姓铁勒与唐军南北夹击。只可惜,南北两路都被突厥击败。

击败铁勒之后,骨笃禄顺势在蒙古国的杭爱山(于都斤山)建北牙,周边部落纷纷来投,实力愈发强盛。而在击败了南路唐军之后,突厥军队趁势攻击了位于呼和浩特附近的单于都护府,破定襄都督府、杀岚州(山西吕梁岚县)刺史、攻并州。

683年,后突厥卷土重来,二月破妫[guī]州、三月破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战死、五月破蔚州,杀刺史李思俭、紧接着破丰州,曾在安西大败吐蕃的崔知辩战败被杀。

丰州失陷,唐庭大震,一度要废了丰州的建制。好在名将唐休璟坚决反对,力争放弃丰州,就意味着陕北再无屏障。

继往绝可汗

在这里,我多插一嘴,讲讲丰州之地,为什么这么重要。

文稿里有张我画的地图,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出来,古城遗址从北到南呈线性排列。这条线就是今天的昆都仑河,古代称“石门水”。

石门水在阴山中间切割出的河谷,就是古代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为了控制这条道路,古代人从北到南排布了七座城池。

其中的麻池古城,就是秦朝九原郡所在地,也是秦直道的北端点。汉武帝设的五原郡也在麻池古城,唐朝丰州城的治所,应该也在此地。从麻池古城向南不远,就是黄河古渡——金津渡。

紧贴着金津渡的黄河南岸,还有一座昭君坟古城。再向南便直通长安是官道,昭君出塞走的就是这条大道。

所以唐休璟才会坚决反对放弃丰州,说此地是关中的屏障。

说起来包头算是我的故乡,我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但我在包头的时候,真没感觉这地方有多重要。没想到离开好多年以后,回头望去才发现,它在历史上如此的重要。

丰州的重要性还在于,唐朝击败突厥之后,把投降的部落安置于此。崔知辩兵败被杀后,丰州管辖的突厥精骑都归降了骨笃禄,后突厥的实力再次暴增。

我在文稿里还贴了另一张图,从图上可以看得出来。从682年开始的短短几年中,后突厥军队攻破的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的多个州郡,整条北部防线都在重压之下。

这就逼着武则天在北疆与西域之间作出选择,最后武则天选择了拱卫心腹之地的北疆。

另外,武则天的决定也是在取悦士族阶层。

要知道,任何一个朝廷内部,文臣和武将都是对立的利益集团。

武将集团天生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主战派。因为,这是他们提升影响力和家族财富最好的途径。

与之相对的文官一般是不希望打仗的,因为国家资源就这么多,武将拿走得多,剩下的自然就少了。这帮人更喜欢用算账的方式管理国家,并且从中攫取利益。在他们看来,战争这种吞金巨兽太费钱。

所以,唐朝内部有一大批幻想不费人力物力,单靠羁糜政策,就能维待边疆安定的人。而这个时候的武则天,恰恰处于李唐与武周的转轨期,她需要让渡一部分利益,来取悦朝中的文官集团。

于是安西四镇就成了政治交易的筹码。

但问题是羁縻制度根本稳不住西域,那些文人所希望的,忠于唐朝的西突厥势力,也根本靠不住。之前安西四镇的反复易手,足以说明了这一点,但内外交困之下的武则天,还是选择了拔四镇。

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下诏拔四镇,把西域托付给第二代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只可惜这个自幼长在长安的阿史那后裔,根本镇不住场子。在叛乱的打击下,弄了个“元庆没贼,四镇尽沦。”

武则天一看这兄弟真不行,干脆直接换马,又把阿史那步真之子斛瑟罗推了出来,任命他为第二代继往绝可汗

所以,我们看史料两位可汗的册封,中间隔了十个月。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这对堂兄弟之间,弥射的能力远超步真。但到了他俩儿子这一代,反过来了,斛瑟罗的能力远超阿史那元庆。

他到了西域以后,成功打垮了叛乱势力,重新收复了安西四镇。要知道,他匐在掀起叛乱的时候,很有可能联系上了后突厥,因为恰恰在他叛乱期间,后突厥的骨笃禄也发动了西征。

但很快,另一个玩家入场了,这下斛瑟罗就有点扛不住劲儿了。

在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记载,“狗年(公元686年),大论钦陵声言领兵赴突厥,实延缓未行。”

关于这个“延缓未行”,学者们一般认为是论钦陵已经离开了吐蕃,但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没有进入西域。

但《大事记年》在下一年里,就出现了“猪年(公元687年),大论钦陵领兵赴突厥‘龟兹之境’”的记载。

论钦陵带兵进入安西,反应最直接的就是于阗。

《册府元龟》记载,“垂拱三年(687年)于阗王伏闍雄来朝”。然后他就一直在长安住到了死,很显然他不是不想回去,而是回不去了。

从吐蕃一出兵,于阗王就跑了上看,估计这次吐蕃兵入安西,走的可能还是穿越昆仑山的孔道。[2]

随后到事情,就是之前剧本的重演了,吐蕃迅速平推,连续拿下来四镇之中,除碎叶以外的其他三镇。而且吐蕃军队还一路向东,穿越了莫贺延碛,兵围敦煌。

(《拔四镇议》:“(垂拱二年)复命有司拔四镇,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东向,逾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

这就意味着,吐蕃并不甘于仅仅拿下安西,而是截断了河西走廊与北疆三州之间的道路,试图一口鲸吞伊西庭三州。

但随后,出现了两个变化,可能让武则天觉得有机可乘。

第一个变化是“吐蕃的大藏地爆发了叛乱。”

这是《大事记年》里首次记载,吐蕃核心区域爆发叛乱。

这次叛乱可能动摇了吐蕃继续进攻的意志。

第二个变化是宋师将带兵反击,击退了吐蕃收复了焉耆。

这次胜利可能给了武则天信心,让她觉得蕃军也不过如此。

于是,在687年(垂拱三年)的十二月,武则天任命“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

为保证主帅的决策权,武则天还废除了宦官监军的传统。甚至曾经考虑过在川西修建一条唐朝版的“318国道”,作为西域出兵的牵制。[3]

只可惜,武则天寄予厚望的韦待价,也不是论钦陵的对手,两军在伊犁河谷展开决战,唐军再次惨败。

这是论钦陵第三次在正面战场上重挫唐军主力。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里,比较仔细的讲过寅识迦河之战了,具体细节不再赘述。

之后安西的格局就变成了,吐蕃控制了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北疆的南大门——焉耆,在唐军控制之下,而那个第二代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也在唐军大败之后,带着手下回到了长安。[4]

即便689年,论钦陵从西域返回吐蕃,这种格局也没有改变,只是统领蕃军之人,变成了论钦陵的弟弟勃论赞刃。

形势的再次变化,发生在长寿元年(692年)。

这一年发生的事件,可以说是让唐蕃双方都认为,形势对自己有利。

在这一年,那个一事无成的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陷,直接丢了脑袋。他的儿子阿史那献,被流放到海南三亚(崖州)去晒太阳。另外一个儿子阿史那俀子,一路狂奔逃到了吐蕃。

吐蕃一看这个宝贝挺好啊,西突厥王室根正苗红的后裔,比我现在立的阿史那仆罗强不少。

得了,这个不要了!

你来做接着做十姓可汗。

于是,吐蕃开始借助阿史那俀子的名号,在西突厥内部拉壮丁。

唐朝这边呢,感觉也不错。

这一年吐蕃大首领率部请降,虽然事情败露,又被吐蕃抓回去了。但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大首领率羌蛮部八千余人内附。

这让唐朝认识到,连年的征战已让吐蕃经济捉襟见肘了。

另外,西域的变化也让唐朝感到了机会。

阿史那斛瑟罗回到长安以后,西突厥出现了权利真空,只有吐蕃册封的“十姓可汗”的阿史那仆罗,在西域逛荡。

这种状态让后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感到有机可乘,他在690年到692年期间,发动了西征。

一开始西征进展的很顺利,后突厥军队一直打到了碎叶城。

但就在碎叶附近,后突厥踢上了铁板。突骑施的首领乌质勒从后突厥手里,硬拔碎叶城。

乌质勒本来是斛瑟罗手下的官员(莫贺达干),以足智多谋、干练果勇著称。斛瑟罗跑回长安以后,乌质勒聚众而起,“诸胡顺附,帐落寝盛”,手下有二十个都督,雄兵十几万人。

在打跑了后突厥军队之后,乌质勒建牙碎叶川,声势大振。

不甘心失败的骨笃禄再次发兵,这次他不但御驾亲征,还带上自己最重要的助手阿史德元珍,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

但这次后突厥遭遇了更顽强的抵抗,阿史德元珍阵前战死,骨笃禄撤军回国后,不久便草草去世。

薛宗正老师认为,骨笃禄可能身受重伤未能痊愈。[5]

至少在这个时间段,突骑施还是唐朝的盟友,这也让唐朝君臣认为,在西域大有可为。

于是,西州都督唐休璟上书朝廷,请求发兵收复四镇。

带兵进入西域的王孝杰迅速取得战果,《资治通鉴》记载:长寿元年“冬十月,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

不甘心失败的吐蕃在694年的二月,卷土重来,领兵的分别是论钦陵的弟弟勃论赞刃,以及吐蕃册封的“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两人各领三万大军与唐军在大岭、冷泉两地决战,唐军再次大败吐蕃。

论钦陵的四弟悉多于(噶尔·达古日耸)在逃亡间,殁于被粟特人之手,勃伦赞刃(噶尔·赞辗恭顿)逃回拉萨。随即就卷入了一场离奇的刺杀赞普案件,被吐蕃王室明正典刑,开刀问斩。

朱悦梅老师认为,从当时的战场格局上看,大岭、冷泉应该在塔里木盆地的北缘西段[6],也是就疏勒的东北方向。这个区域离突骑施所在的碎叶川就不算太远了,王孝杰可能是得到了突骑施的协助。

薛宗正老师也认为,此战之后唐军对吐蕃占领军的打击,主要都在西突厥故地发生,不可能不借助突骑施的力量。[6]

此战之后,唐军重新恢复了安西四镇的设置,并且在安西大量驻军,从之前的每镇五百人,暴增至每镇六千人。

至此,唐朝形成了一条从敦煌开始,历经若羌、且末,到于阗疏勒,再到碎叶的防御链条。成功的堵住了吐蕃从东、南、西,三个方向进入安西的通道,这种稳定控制安西的局面,一直到保持到安史之乱以后。

好啦,这期的内容已经够多的了,咱们暂时先讲到这里,有关于安西四镇还有一个小尾巴,留着下期再讲。

讲完了这段对于安西四镇的争夺,咱们就要把视线从西域移开,重新放在吐蕃本土,来接着讲尺带珠丹和他的夫人金城公主。

参考书目:

[1]、《内蒙古包头市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考释———兼论后突厥汗国“黑沙南庭”之所在》_白玉冬、包文胜;

[2][4]、《唐吐蕃大食关系史》_王小甫;

[3]、《噶尔家族专国与吐蕃的北部领土扩张——兼论唐、蕃间的河源、西域争夺》_薛宗正;

[5][7]、《突骑施汗国的兴亡》_薛宗正;

[6]、《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_朱悦梅;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