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屹(石屹名字寓意)


近年来,随着英国BBC纪录片和央视纪录片的出品,纪录片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思考,传递的情感总是悄无声息地潜入心灵,给人带来触动。

在华政,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潜心钻研纪录片,也坚持将纪录片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这位老师就是来自传播学院的石屹老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她与纪录片的故事,踏上探寻纪录片的美妙之旅。

石屹

石屹老师,现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的教师,研究生导师,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上海电影节、电视节纪录片国际评审专家组成员。石老师从事纪录片研究和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教学20多年,著有《中国纪录片领军人:陈汉元访谈录》《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关照》《认识纪录片》等作品。

石屹

(图为老师的专著)

石屹

理科生的专注,文科生的细腻

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开端。

石屹

石老师告诉记者,“我最开始研究纪录片是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我当时就‘做什么样的论文’和导师交谈,我的导师给我的建议是:一定要选一个将来能够成为你终身事业的选题来做研究。当然,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我经过了一年的观察、选择,最后才认定了纪录片。”

尽管石老师在本科期间读的是理工科,但在采访中,她告诉记者:是理工科的专业素养让自己能够长期保持专注、严谨,让自己能在纪录片的研究工作中坚持下来。除了拥有理科生的专业素养,石老师也有着文科生的细腻。在上大学之前(特别是初中时期),她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阅读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加上之后十年的记者经验,让她对一些事情和现象有了更多观察和思考,这也为后来的纪录片研究做了较好的准备。

石屹

研究初始,困难重重

每一条道路,都注定不是一帆风顺,但坚持和执着能把挑战化为前进的动力。

石老师说道,“在研究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许多困难,特别是在研究之初。在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时,我们国家纪录片才刚刚兴起,大家对纪录片都还处于一种认知状态。你要想找能讲清楚这个问题的人,很难找得到。于是,我就到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还有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找了20多个专家就纪录片话题展开访谈。除此之外,我又找到原中央台副台长,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陈汉元老师,约他谈纪录片,但他很忙,抽不出时间。半年后,他从北京到上海来拍纪录片的时候,我就再次约见他,我们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谈什么是纪录片。后来我就我们的谈话写了一篇采访稿,很快被发表了。”

石屹

(图为石屹老师和陈汉元老师的合影,照片摄于2007年)

石屹

(图为老师参观中央电视台的留影,图片摄于2017年)

石屹

“择其一,深喑其意,足矣!”

在石老师纪录片研究工作当中,她重点研究方向是纪录片的创作。

“纪录片创作原来是掌握在少数精英的手中,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只有电视台的人才能拍片,平民没有机会接触摄像机。我在研究中外纪录片人是怎样创作纪录片的同时,也把他们创作方法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加以传播。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便携式摄像机的出现和普及,平民也拥有了拍摄的权利,这样纪录片创作很快就在普通人群中展开了。”

石老师的第一本纪录片专著——《电视纪录片——艺术、手法与中外关照》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外纪录片的专著,对后来的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其余的几本著作也广受好评,它们凝聚着石老师的智慧与心血,是老师在纪录片研究不同阶段中的总结、感悟、体会。

石屹

(图为石屹老师的专著《认识纪录片》获学会教材一等奖)

石屹

“尽我所能,让更多人了解优秀的纪录片和多元的文化”

石屹老师告诉记者,她在研究中结交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工作者,他们是一群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人,她认为有必要为他们做宣传,让大众了解他们和他们的优秀的作品。当然,在这当中她自己也付出了很多。

何为优秀的纪录片,石屹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可以总结成以下四个方面:

一、非虚构的影视作品,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个体生命、真人、真景象、真气氛而创作,有一定的思想,能潜在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思想的作品。

二、作品是在创作者在发现、观察、思考基础之上,经过一个时间段记录选择后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判断的结果。它内涵丰富,视野广阔,有较高的文化品位、美学追求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在观赏之余,给人一定的文化启迪。

三、纪录片在拍摄和结构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照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四、纪录片要承载一定的文化历史使命,在文化方面要展示出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具有注释历史、阐明抉择、增进人类相互了解的社会功能。

石屹

石屹

(图为老师参加在河北大学举办的国际研讨会的照片)

石屹

(图为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的照片)

当记者问及老师近阶段的研究目标时,石老师表示最近在做有关丝路文化的研究。她认为,未来的竞争应该是文化的竞争,不管是国家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她说,我们中华民族在这条路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希望我们用一种好的方式把我们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传播并传承下去。纪录片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人类学纪录片,纪录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关注人和环境、社会的关系,视角丰富,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录表达方式。

石屹

懂生活,才能拍好纪录片

搞纪录片创作,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美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具备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纪录片是有思想的作品,需要创作者有思考的能力和丰富的生活积累,通过影像影响、启发、触动、受众,领悟生活的真谛。

举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子,表面上看是讲美食,但是看过之后,你会想念家乡、母亲,在国外的游子会想回到祖国,它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这就是纪录片。好的纪录片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石屹

石屹

石屹

时间,是爱上纪录片最好的催化剂

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上包括大学生群体,对影视剧的追捧要远远大于纪录片。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石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就我们学校来讲,是以法学教育为主,影视教育在我们学校相对薄弱。其次,因为本科生的阅历还比较有限,接触纪录片少,认识不到纪录片的价值,凭着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影片。我给本科生上纪录片方面的课程的同时,也给研究生上“法律中的影视文化”的课程,相比之下,研究生的反应和上课效果就会好一些。纪录片受关注的程度,与学生的阅历、认知能力、喜好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纪录片的关注程度也会相对提高。我认为,好的纪录片对人生是有借鉴意义的。

纪录片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我们观察思考的产物,它承载着文化历史使命,内涵丰富,给人以文化的熏陶。对于石屹老师而言,纪录片是兴趣、是工作也是一份责任,对于我们而言,传播优秀的纪录片文化,从走进它、爱上它开始。

近期精彩回顾

END

源||华政青年本科生记者团

图源||石屹老师、网络

带你认识石屹老师~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