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饭(饭糍茶)


李文幸

农历八月十二日,是怀集上坊部分李氏人家的传统节日——白糍节,其热闹氛围不亚于中秋节。当日,怀集县梁村镇的湘田、沙田、镇武、栏马、罗徐,以及大岗镇的谭沙等村庄的李氏族人,家家舂白糍、户户宰鸡鸭,邀请亲朋戚友相聚一堂,吃白糍、送白糍。这一习俗在当地已传承600多年。

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一日),笔者在梁村镇镇武村委会对面的一家白糍作坊看到,村民早早就排起了长龙,一批接一批等候炊煮糯米、搅拌糍团。作坊里的四五个柴火炉灶燃起熊熊火焰,10多个装载糯米的木甑(蒸笼)不停地冒着袅袅水汽,满屋飘起浓浓的糯米饭香。炊熟的糯米饭,由作坊工人倒在特制木板漏斗,接着塞进机器搅拌后,吐出洁白柔软的糯米糍团,村民过称交费后,拿着糍团兴高采烈回家制作白糍了。

糍饭

糍饭

制作白糍时,双手要涂上既防烫又防粘的蛋黄油,将热气腾腾的糍团分捏成一小团,包上或甜或咸的花生馅,再经巧手搓压拍打,做成扁圆形的饼状,摆放在垫着蕉叶或薄膜的竹框或桌子上晾干,一只只诱人、垂涎欲滴的糯米糍粑就呈现在眼前了。

白糍可煎、可灸、可煮,多数是把白糍放到锅里加油慢火煎,直煎到两面脆中间软,色泽金黄,再用锅铲切成小块上碟,更加香甜可口。

“现在整白糍,不再需要自己炊煮糯米和人力舂作这两道耗时费劲的工序,由白糍作坊代劳,确实方便又省力。”镇武村蛤嘴寨七十七岁的村民李美华介绍说,过去整白糍,是将糯米饭放进石碓窝(又称白糍臼),然后用木杵(又称白糍棍)由人力劳作盅舂捣捶,累得精疲力竭,手掌起泡,一般只能由成年壮汉来操作,妇女则负责包作白糍。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外出务工人少,在家人口较多,因而整白糍数量也多,每户起码要炊煮糯米八斗十斗的,才可够自家吃食和赠送亲戚。外嫁女则在农历八月十一日傍晚就要返回娘家,通宵达旦帮忙整白糍。现在人们提前在八月十一日白天进行,不用捱更捱夜了。

“我十二三岁(六十年前)时,村里人在八月十二过节吃白糍后,八月十五中秋节就没有过节了,后来生活好、物质丰富后,村里人才继续过中秋节吃月饼。”李美华还介绍说,白糍,扁圆雪白的“大饼”状,在联结亲戚友情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圆圆扁扁的糍粑就像月亮,寓意家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白白净净的糍粑就像白(百)花,就像白(百)丁,寓意爱情婚姻纯洁美丽,寓意早生嗣子,添丁发财。逢年过节、嫁娶婚庆、新居入伙、乔迁之喜、祈福许愿等喜庆盛事活动,人们总少不了要用糯米制作白糍,

怀集上坊李氏族人在设宴款待亲戚友人过完节后,还要将白糍大包小袋的分送给亲戚友人带回家享食。而对于那些因故未来“过节”吃上白糍的四邻八方亲戚,则一家人兵分多路,逐一上门分送白糍,或托人顺路送赠白糍。当亲戚人家收到这礼轻人意重的白糍时,亲戚和主人都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满足感和欢乐感。

据悉,制作白糍的主料是糯米(或糯米粉),馅料是花生仁、红(白)糖、食盐,即将炒熟的花生仁捣碎磨成粉末拌点食盐包裹在白糍里就成为咸馅白糍,将花生末拌点红(白)糖包裹在白糍里变为甜馅白糍;辅料是花生油、鸡蛋黄,用以防止滋团烫粘手掌。

白糍的制作形式和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糯米粉和热开水搅匀煮成糍团,再分捏揉成一个个圆圆的小团,经巧手搓压拍打,做成扁圆形的饼状,其表面洁白光泽、质地细腻嫩滑,故当地俗称“白糍嫩”;另一种则是用蒸炊熟透的糯米饭舂捶成糍团后制作而成,也就是“舂白糍”,用糯米饭舂捶的白糍,因表面粗糙斑驳,象老人脸上的绉纹,故当地俗称“白糍老”。白糍老耐嚼耐咀,吃食起来尤有糯米的香甜味。“白糍老”一般在需要数量多、规模大的盛事节庆活动制作。

糍饭

村民在白糍作坊里炊煮糯米和机制糍团

糍饭

糍饭

笔者母亲及其女儿在包整白糍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