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仁(胡麻仁又叫什么中药名)


《金匮要略》

中的肺痿概念自相矛盾

原 文: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条: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

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

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5条: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分 析:

根据第1条,肺痿的原因是上焦有热,咳嗽;肺痿的病机是重亡津液,即津伤肺燥;肺痿的症状是咳嗽、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脉数虚。

而第5条提到的症状有吐涎沫、多涎唾、遗尿、小便数、眩、不咳、不渴;病因为肺中冷;病机为上虚不能制下;治法是温之(温肺化饮);方是甘草干姜汤。

显然,第5条不符合第1条对肺痿的定义。

虽然这两条原文不相符合,但是追究这个问题的人并不多,以中医药院校教材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肺痿的特征就是“吐涎沫”,有虚寒和虚热两种。

其实,这两条原文不仅是不相符,而且是截然相反:

第1条是热,第5条是寒;

第1条津伤肺燥,第5条是阳虚寒饮;

第1条咳,第5条不咳;

第1条应该渴,第5条不渴;

第1条脉虚数,第5条应该脉虚迟,最起码不会数。

唯一相同的是“涎沫”,但同中有异。

第1条是“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第5条是“吐涎沫”、“多涎唾”。

因为第1条肺痿的病因是热在上焦,重亡津液,本来是津少干燥的特征,如咳嗽痰少、口干鼻燥等,但却会吐出“浊唾涎沫”,这看似与肺痿津少干燥的特征相反,故谓“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是反常的现象。

为什么热在上焦,重亡津液属于肺燥的肺痿,口中反而会有“浊唾涎沫”?这个“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和第5条的“吐涎沫”、“多涎唾”是否相同呢?

这个疑问不能忽视!

唾,即唾沫,是飞絮样的白沫,不会像水一样从口中流出来;涎,即涎水,很多人会流涎,就是有液体会像水一样从口中流出来。

第1条属于肺燥的肺痿应该是“浊唾”,浊,即浑浊、粘稠,即口中有粘稠的唾沫,不仅不会流出来,甚至还会粘在口中,吐不出来,所以是“口中反有”,只是口中有,不会往外流,也没法往外吐。

而第5条阳虚寒饮则应该是涎水很多,可以不断地吐出来,甚至自己流出来,所以是“吐涎沫”和“多涎唾”。

《内经》

关于燥的概念并不规范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了燥可以作为病因,即“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到了燥的特征,即“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了燥的治疗原则,即“燥者濡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了秋季容易伤肺: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素问·金匮真言论》也提到了秋季容易伤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了燥伤肺的表现: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以上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没有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季节和病因的关系是“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这就使燥和季节中的秋季、五脏中的肺的关系不明朗了,燥伤肺的临床表现也不明朗了。

这些影响了后世对燥的认识,也影响了对《金匮要略》中肺痿的认识,使肺痿属于肺燥的病机变得模糊,使肺痿的误治变得不可避免。

这种影响直到现在,如历版的《金匮要略》教材认为,肺痿有虚寒的,肺痿的主要症状是“吐涎沫”,而对“吐涎沫”的具体理解是“口中清水稀涎多,吐出清稀水泡多”。

清代喻嘉言

基本厘清了燥的概念

直到清代,喻嘉言首次明确地指出了《内经》中关于燥的理论存在问题,关于燥,喻嘉言有以下认识。

第一,根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纠正《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应为“秋伤于燥”。

第二,认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病中“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者,此属肺之燥,非属于肺之湿;“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者,上亦指肺,不指心,而且是指肺燥。

第三,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鬲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认为肺燥的特征性的症状是“出白血”,而“白血谓色浅红,而似肉似肺者”。

第四,自制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经霜者得金气而柔润不凋取之为君去枝梗净叶三钱),石膏( 禀清肃之气极清肺热二钱五分),甘草(和胃生金一钱),人参(生胃之津养肺之气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痰多加贝母、栝蒌。血枯加生地黄。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加牛黄。

喻嘉言厘清了秋燥的概念,提出了肺燥的表现,并制定了治疗肺燥的清燥救肺汤。

但他对肺燥和肺痿的关系没有交代地太清楚,肺燥的特征性表现交代地也不是太明白,这就使很多人只记住了清燥救肺汤治疗的是“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但对其实际含义的理解却不太清楚。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用清燥救肺汤,吴鞠通也只是照抄了喻嘉言的方和解释,没有提出任何实际的操作方法。

现代印会河先生

明确了肺痿的概念和治法

真正弄清楚了肺痿的概念和清燥救肺汤用法的人,应该是印会河先生。

印会河先生认为:肺痿的病机是肺燥;肺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咳喘、吐白沫。

肺燥之轻者表现为无痰之干咳;肺燥之重者,即肺痿,则表现为“吐白沫”。

肺痿的“吐白沫”有如下特征:

一是中间不带痰块;

二是胶粘难出;

三是必同时伴咽干口燥;

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经常沾在唇边,吐不下来,绝不是一般的泡沫痰之咳吐甚爽,落地成水者可比。

白沫与咳痰清稀的水泡痰(如小青龙汤证),一燥一湿,形同水火,截然相反。

更加重要的是,印会河先生总结了清燥救肺汤的运用经验:凡是咳喘吐白沫不爽者,就是清燥救肺汤证。

至此,概念就清楚了。

肺燥为一般概念,肺痿为特殊概念。肺燥包括肺痿,肺痿是肺燥的重症。

一般的肺燥表现为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吐粘滞不爽,口鼻干燥等;

肺燥发展至肺痿,则表现为咳喘憋闷,吐白沫粘滞不爽。治疗肺痿的主方即清燥救肺汤。

肺痿的特异性方证

咳喘憋闷,痰少粘滞,咳吐不爽,口干鼻燥者,清澡救肺汤主之。

咳喘憋闷,吐白沫粘滞不爽者,清燥救肺汤主之。

注: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