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灯祭读后感50字)


江南时报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春草初生,清明时至,为了引导辖区内居民养成“文明祭祀”的祭奠方式,同时营造生态环保的“绿色清明”氛围,南京建邺区沙洲街道中瑞社区组织辖区青少年儿童及家长开展了清明节“移风易俗新风尚 清明荷灯祭忠魂”主题文化活动。

灯祭

诗词表情怀。活动中,“花开了”创意工作室的石老师带领现场的青少年儿童徜徉诗海,回顾过去,缅怀英烈。在老师铿锵激昂的朗读声中,伴随着红色诗词中的拳拳之心,大家仿佛置身那个英勇抗战的红色岁月,年轻的战士心中牵念着家中的年迈父母,期盼战争结束家国安定,能够早日和家人团聚。奈何古来征战几人回,多少满腔热血奉献国家。今日山河无恙,感念英烈过往,此刻在场的青少年儿童更加珍惜当下和父母团聚守望的静好岁月。

灯祭

荷灯寄哀思。荷花寓意圣洁、清净,荷花灯作为南京标志性的旅游纪念品,是秦淮灯彩技艺的重要分支,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荷花灯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祈愿后人平安和美。听完老师的解说,家长和少儿朋友们纷纷写下缅怀的字句,放入扎制好的荷花灯中。少儿朋友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虔诚有序地将自己的荷花灯悬挂于海棠树上,微风浮动,星星点点,煞是惹眼。这一民俗由来已久,传递着中国人血脉相承的亲情,又传承了纯真美好的文化艺术。

风筝传祝福。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清明节令,草长莺飞,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候。在老师的引导示范后,少儿朋友们开始动手制作鸟儿风筝风铃,通过密合线将愤怒的小鸟主体部分固定好,依次粘贴好小鸟的眼睛、嘴巴,再利用麻绳将风筝、小鸟、风铃串联起来,最后在木牌上写下寄语,创作出自己独一无二的鸟儿风筝风铃。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胶枪将主体粘合,连接风筝和小鸟,一串串色彩鲜艳的风筝风铃就在小朋友们的手中诞生了。左手提荷灯,右手执风铃,大家互相展示着自己的作品,争相上台合影留念。“以前是带着孩子出去放风筝,第一次陪着他亲手扎制荷花彩灯和风筝风铃,让他明白这些非物质文化艺术品的历史背景和制作步骤,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居民黄女士感叹道。

灯祭

灯祭

活动尾声,中瑞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方静表示,此次清明主题文化活动顺利完成,既向辖区内家长朋友们传扬清明环保祭奠文化风尚,又为青少年儿童开展了节日民俗文化教育课堂,让少儿们铭记先烈珍惜当下。后续社区会继续结合辖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根据不同年龄段分类制定,争取为居民创办更多友好互惠的文化活动。(王悦)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