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翊(刘翊扬)


刘翊

荀彧,对于曹操,如萧何遇刘邦,朱元璋见李善长。好久之前,我对他的认识也只是止步于此,只是知道他很牛,牛在哪里,不知道,也没想过!

本篇向朋友们分享他的生平,助力朋友们更加了解这位古人,不足不到之处请指正!

一、荀彧的轮廓

(一)基本信息

荀彧,字文若,163至212年,享年50,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与曹操首席谋士郭嘉是老乡。

(二)他的少年与家族

《典略》有载:“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臣松之案:汉纪云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臣松之又以为绲八龙之一,必非苟得者也,将有逼而然,何云慕势哉?”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荀彧的父亲荀绲,当世八龙之一,何谓八龙?荀彧的祖父荀淑有八个儿子,并称“八龙”。分别为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诜,荀爽,荀肃,荀旉。荀绲老二,因此又叫荀二龙,官至济南相。其余七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叔父荀爽官至司空,位列三公,老大荀俭儿子荀悦还是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著书立说,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后汉书》有载:“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荀淑,字季和,荀子十一世孙子,少年有德行,博闻通达,却不好舞文弄墨,寻章摘句,常常被好沽名钓誉的儒士非议,可谓体性通达!

华丽的辞藻与恢弘的志向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言及至此,忍不住与朋友们分享教员的《沁园春·雪》。在重庆一经发表,蒋匪组织无数博闻强识之士写文章回应,竟无一人能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刘翊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后汉书》有载:“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去职还乡里。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及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之变,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淑对策,讥刺贵幸,为大将军梁冀所忌,出补朗陵侯相。莅事明理,称为神君。顷之,弃官归,闲居养志。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

名贤李固、李膺皆奉荀淑为老师,且因他处事正直,明于治理,被称为“神君”,歌颂其贤明。

他长大后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中常侍,皇帝近臣,多以宦者担任此职,儿女一般为收养。于是有人说,荀家人是贪图权势才定的此门亲事。

臣松之为荀家正名,唐衡死于164年,荀彧生于163年,也就是在荀彧2岁时定下的娃娃亲,待到他成年婚娶之时,唐衡早亡,毫无权势可言,而荀家依然不避蜚语流言与宦官之女大婚,定了的事就是定了,何等正派自信的一个家族啊!

荀彧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受这样的家族文化中熏陶长大。现在自媒体这样发达,朋友们觉得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人是怎样一个体会,已不言自明了。

二、荀彧领宗族远去冀州,投离袁绍

(一)领家族避难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

刘翊

公元189年,27岁的荀彧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被推举任守宫令。同年,董卓祸乱朝政,皇帝废立,皆由其掌控,朝局不安,荀彧请求外官以避祸,于是任他为亢父县(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县令,然而弃官归乡,同父老乡亲说:“颍川(今河南禹州),位于董卓与关东联军的交接处,且处于门户,一旦董卓与关东联军开打,必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不宜久留,易早早离开。”乡人多有怀念故土之情,不愿离开,荀彧独领自家宗族到冀州避难。后董卓果真派遣李傕等掳掠关东,波及颍川,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刘翊

形势简图

(二)去袁投曹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公元191年,袁绍迫使韩馥将冀州让位于自己,待荀彧上宾。荀彧与兄弟荀谌,同乡辛评、郭图留任在袁绍手下,他观察在此乱世之中不能成大事,于是离开去投奔曹操,任司马。

荀谌,荀彧的亲兄弟,两人各士二主,各自尽忠,成王败寇,只在旦夕之间,令我想起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里面,佟国维对隆科多说的一番话:“我们佟佳氏家族始终长盛不衰靠的秘诀是什么吗?靠的就是一条祖训,就是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我为什么会往这个方向想呢?原因有二,一、荀谌站在袁绍方参与了官渡之战,但没有关于他离世的记录;二、荀谌的儿子荀闳,为太子曹丕文学掾,黄门侍郎,最终做了魏国的官。

按照这个方向,想象一下,某天夜里,兄弟两人为家族计之深远,谋定天下,约法三章,把酒告别的情形。

三、居中调停,持重谋国,一身正气

(一)兖州危机,彧临危不乱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

公元194年,趁曹操东征陶谦,留下荀彧主持兖州局面,值此空虚之机,张邈、陈宫暗中叛迎吕布接管兖州。张邈派遣刘翊告鄄城(今山东鄄城)荀彧、程昱二人:“吕将军前来帮助曹使君合计陶谦,应马上给他们提供军备粮食。”曹操并没有要求吕布前来增援,大家正在疑虑吕布此行目的是什么的时候,荀彧已看出张邈叛乱了,即可命令加强军备,同时快马通知东郡(今山东东阿)夏侯惇急援。此时兖州诸城都倒戈吕布,鄄城内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夏侯惇到后,诛杀谋反者,军心方才稳定,荀彧看破张邈计谋,并召武将夏侯惇前来,方才稳住。他不习武事,自知不能,但知谁能,这就是丞相之才!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

鄄城军心初定不久,豫州刺史郭贡领大军拍马杀到城下,他要求与荀彧见面一探虚实。荀彧准备去,夏侯惇等说:“荀君,你是兖州的一把手,此去,先生不但还会有危险,如果郭贡将先生扣下以为要挟,鄄城这最后的根据地也会丢失啊!”荀彧回答到:“郭贡与张邈平素并无密切往来,如今他来的如此神速,必定与张邈还没有筹谋,来意尚未可知,此时如能与他订约,使他保持中立,对我们目下的情况是最有利的。如果我们不先抛出橄榄枝,那就是将他逼向张邈。”于是荀彧只身与郭贡在其大营会面,分析形势,言明利弊,劝其退兵,保全鄄城。这难道不比冲阵杀敌还有胆气吗,此可谓智勇也!

刘翊

后,荀彧令程昱去其他郡县有说,范县靳允同意为曹操死守,程昱自去东阿坚守,连同鄄城保全了三城等待曹操返回,为曹操回马夺回兖州,争取了根据地,实属关键!

(二)决战庙堂,彻底荡平吕布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公元195年,曹操回师击败来犯之敌吕布,收复兖州部分郡县。此时收到了陶谦去世的消息,曹操想趁机先一举夺下徐州,而后再肃清吕布。

荀彧闻讯,劝阻曹操说:“昔日刘邦占据关中,刘秀占据河内,此先坚根固本,后争雄于天下。明公以兖州起事,如今经营多年,律令清明,百姓归服,可与关中、河内相比,所以明公还是要先考虑恢复兖州而后别图。现在我们已经击败了李封、薛兰,如攻击陈宫,陈宫必定积极组织防御,无暇其他,我们趁机将其麦粮收归囊中,此时我军粮足,吕布粮乏,一战可定吕布!如果此时攻打徐州,兵带少了,则无法攻克徐州,带多了,则必须发动民众守卫后方,民众不能正常开展生产,必会导致民怨,吕布此时如果以除暴安良的名义前来,民心不在,此时明公如果久攻徐州不下,就更无处安身了。况且,陶谦虽死,徐州却不一定能顺利打下,如今徐州粮食已经收完,且鉴于之前败于明公,此次攻坚,其必将团结一致,坚壁清野,抵抗明公。明公此去,攻城不下,迁延日久,又无粮可劫,难以维续。再退一步,假使明公此次攻下徐州,徐州的氏族子弟想到父兄被明公屠杀的耻辱,您觉得短时间能控制徐州么?天下确实有这种舍小求大之事,但权衡下来,攻打徐州的举动百无一利,希望明公三思而后定”

在荀彧的劝说下,曹操开始了再次于吕布争夺兖州的战斗,彻底消灭了吕布,稳固后才吞并了徐州。荀彧准确把握住了粮食、人心两条决定因素,条理清晰地抛出自己的观点:一、徐州虽大,但对于曹操来说兖州更重要;二、吕布以落下风,平定则胜券在握;三、攻打徐州胜负未可知,且兖州也有丢失的危险。充分体现了战略决策的重要性,这就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朋友们,有句古话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认为这句话的全意是:不战而果上策,以战取果中策,战而未果下策,是劳民伤财!

(三)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公元196年,荀彧34岁,曹操内部对于是否迎天子来许县地问题上发生争执,很多人以徐州未平、韩杨二人已奉迎天子等理由拒绝迎接天子。荀彧力荐曹操奉迎,方有后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且看荀彧分析,他说:“如今群雄割据,汉天子当值乱朝,明公以义兵起事,勤王保驾,只因兖州战火纷飞无暇远赴,即便如此,仍分派将臣与朝廷互通,此乃心系大汉之举,有匡扶天下之志,如今天子欲使明公奉之,奉天子则顺应民心、服略雄杰、德感英俊,这是大势所趋,已经很清楚了!值此时机犹豫不决,日久必有变,群雄都去迎接,那时,明公想去,也不一定能迎!”于是曹操奉迎献帝迁都许县。

其实古来,奉名义老大而能控制的有不少,不能控制的也有不少,其中关键并不在于奉与不奉,如能控,奉则利大于弊,如不能控,奉则弊大于利,明皇帝嘉靖与首辅杨一清之间可为例证。

(四)出谋划策,荡平袁氏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张绣,败归。袁绍写信讥讽曹操,曹操问计于荀彧:“我想攻打袁绍,奈何力不能逮,怎么办呢?”荀彧的回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讲四胜四败,分别为度胜、谋胜、武胜、德胜,类似郭嘉讲的十胜十败论,有鼓励激励之意。第二部分指出其中关键所在。他说:“关中地带大小军阀众多,目前以韩遂、马腾两股最强,且相互不能一统,两家相互牵制,其它众小型军阀也各有心思,不能形成合力东出与山东争强。如今我们可以派遣使者与他们和谈,满足他们一些虚利,拖住他们,足够明公平定袁绍了,我推荐钟繇主西边之事,这样明公可以专心讨伐袁绍了。”荀彧建议了一个政策,推荐了一个人,从钟繇的传记来看,稳定西北不是那么容易的,发生了很多事情,他不但做到了,还能源源不断的给北上的曹操输送兵装粮草。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官渡,曹操军粮快要耗尽,写信给许县的荀彧,商议退出官渡,引袁绍南下。荀彧回信道:“如今军中粮食虽然快要耗尽,虽然很难,但都比不上楚汉在荥阳、成皋之争,那时刘邦与项羽都不肯先退,为什么?因为现在众人都在观望,考虑把自己的宝压在哪里,退,则有人会将宝押向袁绍,从而对我军心士气等造成负面影响。明公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住了袁绍进军路线,对峙已有半年,双方的锐气都濒临枯竭,局面必将有变,还需坚持,等待良机。”曹操挺住了,抓住战机,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PS:这就跟玩王者荣耀他团似的,两伙人僵持着,互相找对方的破绽,谁先忍不住,因为想赢了漏下了破绽,谁就输了!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幹、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锺繇帅马腾等击破之。语在繇传。”

公元201年,曹操为了安抚东平(今山东泰安东平)的老百姓,开仓赈济,使得军中粮少,当年进兵袁绍存在困难,于是思量攻打南边刘表,荀彧劝阻说:“如今袁绍大败,正是众人离心之时,我们应趁此机会,平定袁绍。此时我们如果南征,等于给了袁绍以喘息的机会,待其聚众收心,从北面攻打我们,这不就是腹背受敌吗!”于是曹操引兵北上讨阀仓亭(今山东聊城)袁军,袁绍病亡,史称仓亭之战,此战的胜利彻底奠定了曹操消灭袁绍的基础。

(五)讨伐荆州刘表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

曹操平定刘表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敌人慌乱之中为形势所迫做出了投降的决定,妙!但也为南郡之战中夷陵投降吴国,曹仁死守南郡不下埋下了伏笔。朋友们,我感慨世间万物有得有失,能有所坚定,才能更有所获,可以说老子《易经》已经走在了前列!

四、慧眼识珠举贤任能,谦虚谨慎不慕高位

荀彧识机,也识能人。

(一)明以举贤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曹操手下,荀彧推荐了大量人才,突出的以戏志才、郭嘉等为代表,当然也有不称职的,占少数,这就是为“王佐之才”,需要的不仅仅是水平,更需要气量!在曹操问道谁能代替他时,他毫不吝啬推荐他人。荀彧推荐杜畿为河东太守,到任后,平叛乱,施仁政,在任十六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荀彧是一名优秀的吏部尚书、组织部长!

居中持重十数年,为曹操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那时“君”这个称谓很难得。

(二)不慕高位钱财

《典略》有载:“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三国志·荀彧传》有载:“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惲,后称安阳公主。彧及攸并贵重,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馀财。十二年,复增彧邑千户,合二千户。”

曹操想升荀彧位列三公之一,荀彧一直推辞了十几次,曹操方才作罢,此间可看出荀彧本人是有着自己明确的理想的,不是随波逐流的人。且,荀彧与荀攸在曹操手下不能说不属于位高权重,但都谦逊节俭,所赐之财物都分给了宗族与好友,家中没有太多的钱财!

PS:这个是相对来说,对于我,这事是难以想像的!

荀彧之死,有不同版本,我内心倾向于因病而亡,但不论怎样公元212年他离开了残酷的三国时代。一身正气,凛凛然,机敏阔步地走完了自己地一生。

八龙有子荀文若,一身正气敬为君。

居中调理文与武,王佐顺应阴和阳。

他人评说:

曹操:“吾之子房也。”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陈寿:“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