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女心经(处女心经)


处女心经

处女心经

在美国电影史中,最早使用复合叙事方法的电影是1932年的《大饭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形式只有零星出现。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奥特曼和伍迪·艾伦,一再运用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故事交织在一部电影里。他们的后辈同仁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王家卫、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及保罗·哈吉斯更是热衷此道,将这种小众的叙事方式发扬光大,获得主流认同。《毒品网络》和《撞车》这样的复合叙事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在过去二十年间,全世界有超过两百部电影使运用了复合叙事方式或其种种变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9月出版的新书《电影中的复合叙事》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八位知名导演的八部影片,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方式对影片进行全新的解读。

处女心经

在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第二十五分钟,女主角伊尔莎·劳德款款走进里克咖啡馆。观众们长舒了一口气,心满意足。伊尔莎太美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即将上演,这便是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标准配置。然而对于本书聚焦的复合叙事电影而言,它们似乎开启了“反套路之旅”,从未承诺一定会使用爱情元素,也从不承诺一定会使用任何其他的“标准配置”。一些电影反而还乐于颠覆各类习俗惯例。《纳什维尔》颠覆了音乐电影的惯例(因为吵吵嚷嚷的明星们最后没有联合演出,反倒消失在了舞台背后),《低俗小说》打破了一系列俗套窠臼——杀手文森特没有像在电影《漩涡之外》中那般,和老板之妻私奔。因此,观众观赏此类电影的乐趣并非来自熟悉的桥段,而是来自叙事技巧和一再复现的电影主题。

处女心经

《爱情是狗娘》同样充满活力,我们可以从影片开头那场骇人的飙车戏中有所体会。它比《低俗小说》更激烈,故事之间相互对抗,斗犬的血腥残暴与“山羊”奇沃的冷血兽行暗示了暴力的阴影潜伏在所有角色背后。每个故事中的狗都是主人形象的外化,故事中出现的各式居所也一样。伊纳里多将不同人物的生活轨迹相互比照,其中有一点最让我们惊异:那些身处不同阶层,差异巨大的人,均以同样一种方式将自己的人生撕碎。

处女心经

《巴黎浮世绘》处在与《低俗小说》相对的另一维度之上。昆汀绞尽脑汁取悦观众,电影画面令观众目不暇接,却并未留给观众充足的时间体会影片的主题深意。哈内克的叙事精确克制,观众可能会因为参与感太低而完全失去兴趣,不耐烦去发掘影片中蕴含的层层深意,但哈内克甘愿冒此风险。影片由沉静有力的场景串联而成,指向孤独这一核心主题。《天堂边缘》虽然呈现了死亡和无法沟通的困境,但仍然保留了人们求同存异、携手前行的希望。哈内克为我们展现了分崩离析的人生,他通过远距离摄影、断裂性剪辑以及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实现了这一点。阿金与他正相反,在他的电影中,视觉节奏、主旨呈现和故事交错都透露出一种信仰,即我们能够重建破碎的家庭关系,恰如我们都被人类的共性团结在一起。

本书中探讨的三部“数据库叙事”电影,每一部都将爱情作为核心,但只有《罗拉快跑》中最终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处女心经》也许可被归为“反浪漫电影”,除却最后一幕中二人谈婚论嫁的场景,整部影片未曾展现二人的情感联系。洪尚秀展现的是人类的无能,电影虽然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二人恋爱关系的发展,但电影的结局(秀贞失贞)却显然不可避免。与之相反,罗拉最后成功搞定一切,心想事成。根据提克威所说,罗拉笃信“世界由我随心创造”。他还明言这部电影表现了“生活中潜藏着种种可能”。这种创造性魅力的最后一个例子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我们考察这几部电影的叙事时序,能看见《处女心经》有五次时间跳跃,《罗拉快跑》两次重回叙事起点,并有七次闪前,寓言了那些遇到罗拉的人以后的人生。相比之下,《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的叙事时序非常简单,一次只讲一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结束后,转而讲述第二故事。两个故事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呈现。但是,两个故事之间多有交叠之处。基耶斯洛夫斯基尤其擅用图像和声音,营造出两个世界之间莫可名状的共存状态。

大卫·波德维尔曾言,观众在复合叙事电影中寻找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最终收束汇聚、彰显主题”的时刻,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一种满足感,我们在体验艺术秩序时会产生这种满足感。现实生活中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我们心怀向往,希望种种不确定终将意义充实,连缀成篇。在艺术秩序中,这种期待能够得到满足,我们由此心生愉悦。这些电影的制作者们显然深谙此道,他们与我们一样满怀期待,一样孜孜不倦,寻找存在的意义。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