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哪一天(火把节一天是几月几日)


火,是彝家永不熄灭的希望所在。彝族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说,人生在世时离不开火,去世时仍然离不开火。“哦——木都古啦!”(彝语:快来烤火)彝族人通常会用这样的话向客人打招呼,表示没有把你当外人看。传统的彝家民居都有火塘,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饭、聊天,其乐融融。

火把节是哪一天

不熄的火种

盛夏来临,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的日子也近了。

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一个,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朴素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彝语称火把节为“都则”,“都”是“火”的意思,“都则”就是“祭火”。关于火把节的由来说法不一,其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是:远古时候,天神恩梯古兹派遣使臣则库雪虎到人间收缴租税,使臣四处敲诈勒索,欺压百姓,一位力大无比的英雄便率众点燃火把追杀使臣,使臣狼狈逃回天宫,在天神面前颠倒黑白,搬弄是非,天神迁怒于人间,遣下无数天虫祸害庄稼,于是人们再次点起火把,烧死天虫,战胜天神,从此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后来,火把节便成了彝族“照田祈丰年”的传统节日。

凉山州的火把节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用蒿枝条捆扎好的火把十天半月前就已备足,白天,村里的成年男子聚集到村边的溪水旁杀猪打牛,孩子们催促着阿嫫赶紧生火做饭,生怕点火把晚了落在别人后边。很快,整个村寨家家户户都升起袅袅炊烟。晚餐前,家中的男主人将火塘里烧得通红的石块夹来放在锅庄石上,覆盖青蒿或索玛枝,以洁水淬火,把饭菜逐一端到腾起的水雾上转一圈,以示袪秽洁净,再端到神龛下供祭祖灵,祈祷全家安康,最后全家老少才围在火塘旁一起享用。

将火把节这一古老民俗保持得最完整、最隆重、最具特色的地方,要数布拖、普格两县,特别是布拖县的拖觉镇和普格县的螺髻山镇,每年火把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师。我采访火把节也有十多次了,每次也依然会被高原的阳光、乡野的民风、拥挤的人群和炙热的火把所打动。

火把节是哪一天

2016年初,凉山彝族火把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试点项目。这也是文化部首次尝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主要目的是促进“活态传承”。火把节的整体性保护以重点传承社区为载体,在空间上,以保护农耕文化中的一系列生产生活为核心,保护文化空间;在时间上,以保护节日活动时间和3天周期为核心,保护火把节进行的时间节律;在活动上,以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核心,保护火把节期间的歌舞、技艺、游艺、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

节日活动会持续三天:

第一天,祭火。家家户户宰猪杀羊,端出五花八门的肉食,盛满又香又甜的米酒,先敬神祇,再品美食。夜幕降临,各村寨的蒿枝火把竞相点燃,人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汇聚成一列列长队,绕山间,游田野,以示除灾害,祀丰收,远远望去宛若一条条滚动的火龙。

第二天,传火。姑娘们穿上心爱的礼服,戴上贵重的银饰,撑起黄油布伞,踩着缓缓的步子,高唱“朵洛荷”;男人们在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中进行着力的较量——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展示勇气、果敢与不屈不挠。夜晚,更多的火把燃烧起来,众人围绕篝火彻夜狂欢,生命的活力似乎也被火把点燃。

第三天,送火。将前两天没点完的火把堆放在一起,压上小石块,与祭祀品一并焚烧,表示邪恶的妖魔随之焚灭。

城市里举办的火把节,尽管少了些原野之风,多了点时髦做作,但仍然能让游客们感受到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高音喇叭传出的“达体舞”不如乡坝上彝族姑娘们现场演唱的“朵乐荷”那么动听,但踏着节拍加入狂欢的潮流,与素不相识的人友好地牵起手,围成大大小小的圈子,时而拍着巴掌,时而弹起脚步,边走边唱,也不禁让人对时空深处的那一点火光心生向往。

火把节是哪一天

火把节是哪一天

漫长的迁徙

彝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听得最多的有关凉山彝族源流的版本,腹心地点是美姑县。根据凉山彝族的传说,以及彝文典籍《送魂经》《招魂经》的记载,彝族从滇东北进入凉山的路线,是从云南永善县的大屋基渡过金沙江,沿美姑河而上到达凉山腹心地带的利木莫姑(今美姑县),在这里的牛牛坝(一说洛俄依甘),彝族两大系分手,古侯向东,曲涅向西,发散开去而在大小凉山定居下来。

那么,最早彝族是从何处来的呢?

大多数学者认为彝族是由外地迁徙而来,有“古羌戎”“古濮人”“古滇人”“卢人”“卢戎人”“越人”“元谋猿人”“马来亚人种”“高加索人种”等多种说法。我比较认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易谋远的观点:“形成彝族的来源不是单源的而是多源的。彝族是众多古代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把它说成只起源于‘×人’的单一说,是失之偏颇的。”易谋远认为,炎帝、黄帝、蚩尤是彝族的祖先,彝族起源的主源即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他在专著《彝族史要》中例举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四川盆地即存在的土著族文化中,已被证实与早蜀文化有关的两处遗址,绵阳边堆山和汉源狮子山所采集到的石器和陶器,说明其土著文化系统的绝对年代,或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或更早一些。从越来越多的考古材料看,既然成都平原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存在一种土著濮人文化,自然要与由蜀山而来的蜀人文化和由西北而来的昆夷文化共同融合为一种新的青铜时代的文化,即“早期蜀文化”,这也就是三星堆“早期蜀文化”的渊源。今天许多彝族学者相信,三星堆具有某些彝族文化因子。易谋远也特别提醒,并非凡是从蜀山而来的蜀人都是彝族的先民。但是,大约在商末周初,彝族先民“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则是由蜀山而来成都平原的一支昆夷发生亲缘关系,蜀人、昆夷又在成都平原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为“早期蜀人”,到彝族的民族始祖武洛撮(疑即蜀王蚕丛)时,进入文明阶段并形成民族。

从中国史范围看,夏、商、周三代已是进入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而三代的核心地区均在黄河流域,故可以说夏、商、周文明就是黄河文明。易谋远进而认为,彝族文明时代的起源,从地域上看,是在“邛之卤”而不在哀牢山、乌蒙山、凉山……彝族先民希慕遮部自旄牛徼外入居于古蜀地的“邛之卤”,是指今邛崃山麓和大渡河以东以北地域。从旄牛徼外到“邛之卤”,地理环境的改变对彝族先民社会发展的影响甚为明显。从地形上说,旄牛徼外属今川西高原,“邛之卤”在今成都平原,这里的地理条件,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起源的地理条件十分相似,且有特色。

火把节是哪一天

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对人类起源充满想象:“天上掉下一个祖灵来,掉在恩安吉列山,变成烈火而燃。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燃烧浓烟弥漫,夜晚燃烧闪烁光芒。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起源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变化,发展,是世上任何事物前行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到,彝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始终是与其他民族融合共存的,这种文化多样性在当今世界中具有典范性,颇值得研究与珍惜。

火把节是哪一天

凉山州彝族风情体验地

■ 凉山民族风情园:位于凉山民族体育文化中心西侧,是一个集凉山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工艺制作、民族美食及文化实物收藏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民俗文化基地。

■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一个全景式展示彝族文化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

■ 安哈彝族风情旅游区:国家AAA景区,距离西昌30公里,可以看到很多彝族文化元素,以“避暑安哈”为主题的原生态民俗风情旅游是西昌乡村八景之一,是凉山彝族民俗风情旅游重镇之一。

凉山“东五县”

凉山东部彝族聚居的5个县——金阳、雷波、美姑、昭觉、布拖统称“东五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 昭觉:中国彝族文化服饰之乡

昭觉的“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和“彝族服饰”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每3年会举办一次“服饰节”。

■ 布托:彝族火把节之乡

火把节发源于布拖县拖觉镇,镇上的火把场位于一片松林间,火把节期间有赛马、斗牛、摔跤、朵洛荷舞、选美等传统项目。

■ 美姑: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

毕摩是彝族的祭师,学识渊博,地位神圣。毕摩文化的源头在美姑黄茅埂,美姑县有毕摩8000多人,曾举办过“毕摩文化节”和“国际彝学会”,目前县城北部正在建设毕摩文化园。

■ 金阳:中国青花椒之乡

花椒是川菜的精髓,金阳青花椒颗粒硕大,麻味纯正,有“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之称。

■ 雷波:彝族民歌之乡

雷波地处彝族聚居区的东部,历史上与汉族文化相互渗透,造就了雷波多元的文化背景。雷波有着深厚的民歌文化,曲类丰富,最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彝族歌手中有不少来自雷波。

2019年火把节与彝族年

凉山州委、州政府立足于将凉山彝族火文化推向世界,于1994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并确定以后每四年举办一届,到2019年已是第八届,7月26日至8月1日当地会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这一古老的节日成为凉山对外开放、文化经贸交流、民族团结的盛事。

2019年11月20—26日凉山州会庆祝彝族年,届时可以体验千人坨坨宴,吃到各种彝族风味美食。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