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昌(文昌段旅游公路)


稷山县平陇村段氏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望族世家。这一家族肇始于春秋,兴旺于隋唐,鼎盛于宋金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家族人才辈出,经久不衰,在河东、三晋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一奇特的“家族现象”,长期以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广泛关注。

“郑段同宗”

段氏为中华姓氏中的一个古老姓氏,其源远流长,得姓至今约有2700年历史。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了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在“犬戎之乱”中,姬友(即郑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姬掘突在今河南建立新的郑国(初建都荥阳,后迁都密县,最后定都新郑)后,于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娶申侯姜为妻。武姜生两子:长子叫寤生;次子叫段。武姜喜欢段,要武公立其为太子,武公未允。是年武公卒,寤生继位,即郑庄公。封其弟段于京(今荥阳),号京城太叔,称叔段。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22年),因权力之争,兄弟反目为仇,煮豆燃萁,叔段逃往共国(今河南辉市),又称共叔段。后来,他的后裔以他的名号为姓,即段氏。郑姓人则以桓公建立的郑国国名为姓。过去流传“郑段一脉”“郑段同宗”,即源于此。平陇段季良墓表称,“姬姓分封,郑武公子,段氏之兴,自兹伊始。”据《新唐书·宰相世家》载,“段氏出自姬姓,郑武公子共叔段,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爱国志士

段文昌

段氏家族何时移居平陇?无稽可考,从族谱来看,应是唐中晚期至北宋初。

共叔段的后裔自强不息,历代位尊爵显。战国初,段规为韩康子家相,辅佐韩氏形成三家分晋的格局,韩赵魏鼎立三晋;进而,使韩氏并雄于七国之中。西汉文帝时,段昂任北地都尉,世居武威(今甘肃省)。为保卫大汉的西北疆,襄助“文景之治”效力。

三国魏时,段纷位居晋兴太守,为曹魏统一北方效劳出力。北齐段荣、段诏父子任大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到隋唐,段氏家族尤为显赫。

隋末,段偃师为太原郡司法书佐,跟随唐高祖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唐太子家令。其子段志玄,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建立了卓越功勋。在“玄武门事件”中,同尉迟敬德诛杀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扶植唐太宗继位。累迁左光禄大夫、左骁卫大将军,拜右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后改封为褒国公。唐太宗赞其为“此真将军也,周亚夫无以加焉”。年老患病期间,唐太宗亲临看望,涕泣而别。段志玄死后,谥号“忠壮”,陪葬昭陵侧(唐太宗陵墓),其肖像绘于凌烟阁。唐时,段文昌历事宪宗、慕宗、敬宗和文宗四朝的翰林学士,累迁监察御史、左补阙、刑部尚书,兵部兼判左丞相、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等职。死后赠太尉,有文集三十卷。

唐德宗时,段秀实任节度使,后改任司农卿。太尉朱泚谋反,段秀实与刘海宾计议刺杀他。朱沘到秀实家胁迫秀实随从他反唐。秀实极端愤怒,用手中的象牙笏,将朱泚打倒在地,朱泚手下人将秀实杀害,史称为“泾卒事变”。唐德宗非常后悔没有重用段秀实。

段秀实爱国忠君除奸的义烈行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南宋著名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深受其感染和影响,在被元朝统治者囚禁的三年中,受尽了各种折磨,拒绝了一切威胁利诱,坚定不移选择了杀身报国的道路。他在《正气歌》中说:“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意思是,他要学习段秀实,不与逆贼同流合污,决心以躯殉国。最后,文天祥被元蒙统治者杀害。段季良墓表中说:“公众岩岩,则文昌其人也;笏击奸邪,英烈訇訇,则秀实其人也。”由此可知,段氏家族为唐朝的建立、中兴和巩固延续,立了汗马功劳,彪炳史册。

诗书传家

段文昌

到北宋,平陇段氏家族的段应规,出任朝廷司理参军,当时,段氏“门族蕃大,连甍接闬,相望屹然。”人们称平陇村为“司理庄”。到了金元时代,平陇段氏更为显贵。司理四世孙段季良,五世孙段矩,累赠中奉大夫、护军武威郡候。司理六世孙段钧、段铎兄弟二人,以文行称,名德并著,同登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词赋进士第,誉满汴京,国人尊称河东“二段”先生。为此,平陇村被誉为“双桂里”。

段钧享有很高的文名,未仕而卒。段铎少有大志,曾在简策上写道:“韩愈自比孟轲,曾西不为管仲,况魁天下乎!苟有其志,亦无难矣!”

段铎历任长安簿、河东路刑狱、华州防御使、兵部尚书主事。在金章宗赴上京期间,主管六部事宜,后被封为中奉大夫、武威开国郡候。段钧和段铎的父亲段恒和祖父段汝舟皆为举进士,赐同进士及第,虽未出仕,但均以才学和德行闻名乡里。

时过73年,世隔两代,司理九世孙(段铎曾孙)克己和其弟成己,于金哀宗七年(公元1230年),成己以词赋登进士第,克己于同科举进士。礼部尚书赵秉文(闲闲公)甚爱其才,称其兄弟为“二妙”,并大书“双飞”二字于其里,平陇村又再次被冠以“双飞村”的美称。平陇段氏两代兄弟二人同登(举)进士第,这在中国科举史上还是比较少见。

王育昌先生在《二妙集及年谱叙(序)》中说:“先生家之两世‘双飞’不尤妙于宋之‘二程,子乎!”(二程即程颐、程颢)。克己举进士后无意仕途,隐居于家;成己登进士第后,授宜阳主簿。金亡后,兄弟二人同隐龙门(今河津午芹村)“日以诗文讲学于河汾乡里间”,与诗词界朋友唱和,过着与晋朝陶渊明相似的隐居生活。

元朝建立后,世祖忽必烈对汉人招贤纳士,亲授成己为平阳路儒学提举,成己辞不赴命。兄弟二人各有文集数十卷,但多被散佚,经后人蒐集,编为《二妙集》,列入《四库全书提要》之内,吴澄在序中说:“河东‘二段’先生(指‘二妙’),心广而识超,气盛而才雄:其诗盖陶(陶渊明)杜(杜甫)兼而有之者也;其文在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间,得圣贤正学。”“其蕰诸中者,参众德之妙;其发诸外者,综群言之美,夫岂徒从事于枝叶为诗、为文者之所能及哉!”又说:“陶之达(陶渊明)杜之忧(杜甫)盖兼而有之。达之辞著,而忧之意微,后之善观者,犹可于此而察其衷焉!”耆彦评“二段”先生说:“复之磊落不凡,诚之谨厚化服,摹写盖得其真。”

虞集在《河东段氏世德碑铭》中说:“河东段氏之学,独行乎救死扶伤之际,卓然一出于正,不惑于神圣,不画(华)于浮近,有振俗立教之遗风焉!”有人评价“二妙”在诸子中的地位时说:“元亮为道(元稹、陈亮),少陵为儒(杜甫),二先生出于儒道两家也,固儒道之最高者。”

段文昌

元代房祺主编的《河汾诸老诗集》中说:“有深而冲澹如陶、柳者(陶渊明、柳宗元);有豪放如李翰林、刘宾客者(李白、刘禹锡);有轻俗近雅如元、白者(元稹、白居易);有对属切当如许浑者;有骚雅奥义,古风大章浸入于杜草堂之域者(杜甫)。”

明朝车玺说:“诸老当金元混扰困郁之中,其辞藻风标,如层峰荡波,金坚玉莹,绝无突梯脂韦之习,纤靡弛弱之句。”这虽不是专论“两先生”,而“两先生”的诗文也包括在内,由此亦可见一斑。克己死后,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京兆郡侯。司理十世孙:思诚、思温、思永、思义均为举进士。思诚、思永授河东教授;思温授皇子安西王记室参军,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轻车都尉,追封河东郡伯;思义授平阳路儒学提举。司理十一世孙:似、英、甫、彦、孚、辅、夷、径、循、顺均有官职和地位。其中思温子段辅,宇惟德,号裕斋,官位最高,历任元朝翰林学士、奎章阁学士,陕西、江南、中台道侍御,吏部侍郎主事和尚书等职。

到了明朝,平陇段氏后裔仍然不逊色祖辈。司理十五世孙段密,宇仲岗,进士,性行端庄,尤善诗文,洪武年间(公元1366~1399年),任儒学训寻升典宝,著有《衡斋集》,流传于世。司理十六世孙段聪,迁居河津北王,任河南开封府祥符知县,朝廷奕封为文林郎。司理十七世孙段槛,进士,任河南祥符知县、通州知州,镇江府知府等职。

从元朝中末期至明初,平陇段氏家族除陆续迁往本县汾南小阳等村外,克己的后裔则迁居到河津市北王村,成己的后裔则迁往陕西韩城段堡村和三甲村,经历500多年,世传20余代,人丁繁衍,均已成为世族;然而,平陇段氏的本族却仅仅只剩下数十口人。

平陇段氏家族在两千多年中,佼佼者层出不穷,亘古及今享有盛名,形成了非常少见的历史文化现象。

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纵观世界,哪个国家不是如此。世界发展史,实际就是教育发展史。段氏所谓的教育乃“万代为邦之良法”“教化成风俗”“犹人之于谷帛不可无也”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良好的家学、家教

有识之士认为,家教乃子孙成才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在封建社会,儿婚女嫁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段氏是名门望族,自然要选择名门望族作婚配。段季良娶的是当朝的洗马杨君(太子老师)孙女;“二妙”的父亲段恒娶的是临晋县令杨桢的女儿;段铎娶的是已故的通奉大夫马公的女儿;段成己娶的是金明昌五年进士、著名的右司谏陈规的孙女。上面所列举的仅限于能够查到的墓表,有些墓表未显示婚配,其余墓志未能看到。可以冒昧地说,其他人的婚配亦绝非一般平民百姓,更不是低智能儿。由于段氏为望族世家,经济富裕,所受的儒学教育层次较高,具有大家的风范,自然就会影响到后代。段季良墓表中说:“娶故洗马杨君孙女,天资仁淑,司我中馈,其侄整后以文艺擢知太平县事,人皆归美贤叔之致。”河津北王段聪墓表中说:“屈氏端庄有则,敬戒无违徵,令子之才名式彰,慈训援朝,家之彝典,宜示表彰”。段鉴原配妻杜氏“出诗礼儒家之淑慧丽美,善琴瑟,理家扶政,贤威有嘉,敕特赠孺人之雅。”段鉴的继配吴氏“严记母训,继配儒流”。段聪、段鉴是平陇段氏的后裔,虽迁居异地,但段氏的家风一脉相承依然尚存。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出身于诗礼儒家,甚至有些本人即是“才女儒流”,不仅使子孙后代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甚至还濡染到丈夫的治学从政,其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段氏家学、家教的另一个特点是,兄为弟师,父为子师,叔为侄师,不出门求学而成就功名学业。河东“二段”之一的段铎,是从师其兄段钧学习的。墓表中说:“师事长兄钧”“与兄钧同游场屋,并驱争先,振华发藻,难兄难弟矣。”兄弟二人同登进士第,继而荣登中奉大夫,武威郡开国侯。“二妙”中的克己之子思温,是跟叔父成己在家学习,后成为名儒,学贯经史。元代吏部尚书段辅“投闲故里与门生子侄披简,编阅礼义”“公之子秉谦时甫十三,甚机颖,待严(父亲)训读书。”

段氏家族矢志读书

段成己登进士第后,世祖忽必烈于中统元年亲授其河东署官职不赴;第二年又授其平阳路儒学提举,依然不就,以老引退。克己终生不仕,兄弟二人隐居龙门,聚众讲学,成立诗社,互相唱酬。

据《平阳府志》记载“思诚,字仲明,号芹溪,遁庵子,诗文健雅,伟名藉藉。大德间,国史院承旨闫文公访河东文献故家,因与其弟思永并荐于朝,授河东教授不就。弟思温,字叔恭,少孤从仲父菊轩学,遂成名儒,贯通经史,尤邃《易》《春秋》,诗文纯正,皇子安西王辟记室参军不赴。廉静寡欲,多所造就,积书万卷以遗子孙。卒之日,远近赴吊,为之罢市。思义,字季方,号西溪,菊轩子,荐授平阳路儒学提举不就,往来韩城,爱其风土,因徙居焉,以经史授徒步倦。”

段氏家族世代不是把心力用在跑官要官,贿官买官;而是授官不就,辞不赴命,潜心读书做学问。段季良名卓乡里,乡人劝其求仕,他说:“丈夫居室,岂能以太仓一粒,为人所役哉!”即便做了官的,也不是赖在官位不走,而是请求急流勇退。中奉大夫,武威郡开国侯段铎说:“吾本书生,致身至此,知进而不知退,古人之所深戒也。”他提前向皇帝写了辞呈,恳求辞职归乡。元朝奎章阁学士,吏部尚书段辅“抑请老明时”,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未老先退,请求归故里。他说:“吾段氏推其先,可考者凡十有一世,素不为吏,又不为农、工、商贾业,读书启我后人,粤自幼学起,壮家声。”

段文昌

段氏世代不做官,也不搞农、工、商业发财致富,就是读书,启迪后人,壮大家族声望。

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段辅到湖广任“参加政事”,一到任,在政府旧堂,筑室读书,并由平章政事西圃公亲书“读书堂”匾额,由欧阳应丙题写了《读书堂记》。他辞官返乡之后,一年四季,夜以继日,读书不辍,“天运之不已,故日月照而四时行,为学之不已。”段铎和段钧“专心嗜学,行吟坐诵,声满邻舍,方其得意,虽暴雨漂麦,亦不知觉也。积数年间,经籍子史,无不该贯。”段克己和段成己避难汴京卢氏家“十日未解衣就枕”而发愤读书。唐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研精苦学,秘阁书籍披阅皆遍”“家多书史,用以自娱。”段鉴“乐于勤学,手不释卷,力学拔萃。”段丕烈“惟课耕劝读,且耄而好学,数十年间手不释卷,书屋壁间尽书先圣格言以自警。”段氏家族世代刻苦读书,几乎在每一位成功人士身上都有记载。正因为如此,才确立了段氏世代“鸿儒硕学”的地位。

钱学森生前曾提出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考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师?”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说,是因为缺少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有的人说,一些大学,评估办学效益,不是看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而是看培养了多少个当高官的。“大学生做官欲望强烈是教育的悲哀,是教育的隐性失败。”这或许正是出不了大师的原因所在。段氏家族现象对我们难道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启迪吗?

段氏家族注重修身

儒家向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段氏历来重视子孙的品德操守修养,为官清正廉洁,做人高风亮节。据《重印及年谱叙》载,遁庵一生“以义济人而安守其贫”。诚之先生“过河东南路,李连帅曾以攻破城邑得一良家(女)子,遗先生侍巾栉,先生以义却之;其居平阳,也有以利给者,先生曰:‘吾何忍要利于汝。’;有以园出券置之于先生,而先生亦坚却不受。生徒有贫不能仰给者,先生济之。”由此可见,克己和成己在色、钱、物面前,非礼之色不贪,不义之财不取,损人利己之事不为,轻财重义,乐善好施,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段恒,字元贞,“应词赋进士举屡中,至殿试辄有蹉跌。金南渡之岁,诏,曾三赴廷试,不中。选年五十者,赐同进士及第,人多冒滥求进。公独曰:‘吾实四十有九,将求入仕,欺君可乎!’终不陈。”(《平阳府志》)段承祚,谦和好礼,动止有则,“有邻妇来取火,失金环,反索之,不辩而偿,人服其德量。”在家庭内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复之和诚之兄弟二人隐居龙门,一直相扶到老,不肯离去。兄弟友爱之情流露于诗词中,遁庵寿其弟诗:“白发相看老弟兄,闲身无辱亦无荣,儿孙已可代躬耕。”菊轩寿其兄诗:“昔年兄弟共弹冠,转头看,各苍颜。千古功名,都待似东山。慷慨一杯风露下,追往事,叙幽欢。”成己复克己《闵菊》词:“人已老,欢犹昔,爱此花不负,渊明清节。”兄弟相互唱和,情词恳挚,好像儿童相恋戏。对于家中财产,兄弟之间相互礼让。《段季良墓表》中说:“昆弟中有求异者,公拒而不诺,再三至,不得已泣而告曰:‘一斗粟尚可舂,一尺布尚可缝;同枝连气何遽如是?中外资产任君等所取,一无所争。吾主张门阀树德积善,有年矣!’”

菊轩晚年在稷山建有“醒心亭”,并亲自题诗于其上。告诫世人,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千世界,不为名缰利索虚费光阴,应及早清醒。段辅告老还乡后,自己出资建“洁白堂”,由赞善同恕写碑记,奉劝世人做官要廉洁,做人要清白。段氏家族历代做大官者为政清廉;未做官者,学问人品卓绝一世。

平陇段氏文化是三晋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是河东文化桂冠上的一颗明珠。加强对平陇段氏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对建立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