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媳妇生活常识(山东媳妇的特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山东媳妇生活常识,以及山东媳妇的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山东人娶媳妇有啥子讲究?
  • 2、有没有哪位大虾知道,山东龙口地区请媳妇儿时女方需要准备什么?
  • 3、山东聊城娶媳妇的风俗

山东人娶媳妇有啥子讲究?

山东人在娶媳妇时候正常要选择正日子,当然这种正日子正常是新郎家里选择的,必须要选择吉日。

2、山东人迎娶媳妇时,迎亲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迎亲人数一定要是双数,这样代表成双成对的意思,而且在这些迎亲队伍当中,必须要有一对小孩,正常是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也代表早生贵子的意思,当然媳妇进门时候要改口,改口时候家里要包红包。

有没有哪位大虾知道,山东龙口地区请媳妇儿时女方需要准备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龙口市的婚娶风俗问题。而且仅限于女方需要准备的事项。

1)不妨先说应该准备的话语和必须注意的处事禁忌,新媳妇说话时注意的地方:《老黄县的民间风俗禁忌》

春节饺子煮破皮,忌说“破了”、“碎了”,要说“挣(龙口话读zèng)了”。馒头蒸裂了,忌说“裂了”,要说“笑了”。

百岁老人忌说实际年岁,总说99岁;老人去世,忌说“死了”,应说“老了”。

春节期间(“接神”至“送神”之间)忌扫炕、扫地、往屋外倒水及杂物,忌借钱,忌打、骂孩子;戴重孝者忌拜年。

已婚妇女忌在娘家过春节,忌在娘家过元宵节,忌在娘家生孩子。孕妇忌看死尸,忌探望产妇。

吃饭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店铺算盘忌翻过来置放。青年忌喝瓶底酒。

探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别家药罐煎药,用后忌送。死于外者尸体忌进宅,须停于门外。街门忌子午向,忌冲沟、冲窗;房屋忌四面是路;未建东厢房,忌建西厢房,西厢房忌大于东厢房。

渔民忌说“翻”、“扣”等词语,“翻过来”要说成“划过来”或“转过来”;称“帆”为“篷”。

随着时代的进步,带着迷信色彩的禁忌已逐渐被摒弃,但其中的禁忌也需要注意避免,因为“入乡随俗”,且表现了解民风民意。

还有老黄县话:订婚叫做压亲,结婚叫做张媳妇,把你叫做嫩,男孩叫做小小岁(seī),女孩叫做闺宁,馒头叫做饽饽(bē),稀饭叫做米腾,米饭叫做干饭,村叫做疃儿,上午叫做头晌儿,下午叫做下响儿,中午叫做晌儿,早晨叫做早剩或趁早,昨天叫做业类,咸菜叫做瓜唧,贺新居叫做温锅或踩院嫩,

劝叫做哄颂,非常好叫做几好好了,哆嗦叫做杂撒,到处窜叫做出溜,讨厌叫做各应。太多啦!

2)新媳妇“躲腊八”“忌冬”“争冬”。

过腊八为什么新媳妇要躲着婆婆?

“躲腊八”这一民俗事象更能折射出黄县人微妙细致的文化心理。腊八节头天,新媳妇一定要躲到亲戚家,既不能呆在婆家,也不能去娘家,到姑姑家或姨姨家过节均可。

黄县境内流行“躲腊八”,究其原由,说法不一。一说,新媳妇为躲避听到铲子与铁锅的撞击声;一说,为了不让新媳妇看到婆家无米下锅的窘境。“躲腊八”,既是出于对公婆的尊重,又可巧妙地避免婆媳之间的尴尬。总之,无论是“忌冬”、“争冬”还是“躲腊八”,都是祈求家庭幸福、温馨和睦。

所谓“忌冬”,就是新媳妇在冬月里不能回娘家过。冬月,阴历十一月份别称。至今,黄县当地仍有“冬至大似年”之说。黄县(泳汶河以东地区)民间至今仍沿旧习。冬月称“建子月”。也许因“建子月”之“建子”(子系十二地支之首)与新媳妇“怀孕储子”谐音的缘故,黄县人家渴望早日抱上孙子,故有“忌冬”之古风。

“争冬”,就是提早送冬。冬至是很受重视的一个节令。黄县有送节令的旧俗,送冬乃其中之一。娘家人早将为公婆缝制的棉靴备好,在冬至节前送去,以尽孝心。黄县乡间有“不送冬,冻死公(公公)的民谣。“过冬送包子”,到了天寒地冻的冬至节时,新媳妇要送白菜猪肉馅儿包子,既表达新媳妇对一家之主——公公的敬意,也有新媳妇和公婆一家人紧紧“包”在一起的意蕴。

3)现代龙口人观念变化了,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年轻人都知道的,上面说的也只是龙口民风民俗的一小部分。

新媳妇到婆家无非就是“很会说话”“有眼力价”“打扮得体”“眼里有活”“礼物合心”。气质和仪表,言语和行为,精神和物质都是搭配的,装也装不出来,装出来也装不不长,我看开始阶段宜少说话(话多语失、祸从口出、患从口入)、多听讲(耐心听、眼睛别走神)、适当问(得体的交流,有时还要明知故问以便求证),多做勤快事(也是孝顺,很受用),不刻意做作,放松心态,顺其自然最好了。

山东媳妇生活常识(山东媳妇的特点)

山东聊城娶媳妇的风俗

娶媳妇是山东民间最热烈、排场和富有喜庆味的事情。当"相亲"、"订亲"等许多程序都进行了以后,娶亲这一中心活动便按男女双方周密择定的吉日进行。山东各地娶亲的具体做法不一样,但旧时一般都要用轿子,请吹鼓手。

婚礼这天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他们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通,叫做"鼓门"。主家听到号声,便开门将吹鼓手迎进家里,再去"鼓洞房"。稍事休息以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从前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上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准备给新娘坐的叫"花轿"。去迎亲的时候,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上"小登科"的字样。一切就绪,三声炮唱,九棒锣鸣,粗细乐齐奏,迎亲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地起程了。

有的地方新郎不坐轿,而是骑在高头大马上,帽插金花,走在仪仗之后,最后四人抬的花轿抬着"压轿孩儿"和大公鸡。来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喜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具"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

花轿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打"鼓"女家的门。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们在大门口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入。新郎怕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有的还要"开脸"和"上头"。

新娘梳妆打扮收拾完毕,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了岳父母,女家为其十字披红。新娘由其兄弟用圈椅抬出闺房,送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最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

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了。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张喜字帖。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

花轿来到男家的村头,先是鸣锣吹号,男方接客的出村来迎接。这时花轿在街心徐徐而行,抬轿者卖弄技能,稳稳地颤动着轿子,谓之"压街"。粗细乐翻着花样地吹奏,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簇拥着花轿来到男家的大门口。迎亲的人首先要对着花轿放一挂鞭炮,或者是三声响炮,然后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

新娘下轿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进入洞房,到床上坐下。此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床上,边撒边念道:"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之"撒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让新娘点烟,向新娘要糖果、点心吃,闹腾一番。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和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

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欢酒"、"合婚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面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是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一人左手执杯给右首的新娘,右手执杯给左首的新郎,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

闹洞房是每个婚礼上少不了的节目,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闹到新婚夜半。虽说:"进门三天无大小",什么人都可以和新娘闹,但主要还是晚辈,尤以弟侄辈为甚。他们围住新娘索烟要糖,说些俏皮话,造成欢乐气氛。喝交杯酒时的闹房,一般是连同新郎一起闹,有"啃苹果"、"报户口"、唱歌等。直到新郎新娘回到洞房,小姑、小叔还要到窗外听"悄悄话"。

山东媳妇生活常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山东媳妇的特点、山东媳妇生活常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