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实杰(张实杰无尚光荣)


本文目录一览:

  • 1、小小历史
  • 2、长征路上最年幼的红小鬼,曾误传是黄克诚亲子;身世却成未解之谜
  • 3、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逝世 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谁

小小历史

1.小小历史问题

1、庄姜: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

相传《诗经》里《燕燕》为其所作:“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不及,泣涕如雨”,后代诗评家推为“万古离别之祖”。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庄姜可谓诗经时代美女姿本代言人,《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时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2、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貌美,擅琴,能诗,家中富贵。

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并与之私奔,够浪漫的吧。

二人开了个小酒铺,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

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此女结局还算不错。 3、班婕妤:汉成帝妃,西汉女文学家。

名不详,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

婕妤是名门之女,少有才学。班婕妤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所以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朋友的地位,无人可及。班婕妤曾生下一个皇子,但数月后夭折。

她虽然承宠时间很长,却再也没有生育。赵飞燕姐妹得宠后,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学,班婕妤恐日久见危,求侍奉太后于长信宫。

4、班昭:东汉女辞赋家。一名姬,字惠班。

生卒年不详。班彪女,班固妹。

嫁曹世叔,早年守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去世。

昭博学高才,和帝下诏令其续成。她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为“曹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常令昭作赋颂。及邓太后当朝,班昭与闻政事。

著有赋、文等16篇。 5、蔡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

代表其心灵呐喊的血泪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愤诗》足以把她送上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位。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

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

6、甄洛:魏文帝皇后。曹丕称帝后宠郭皇后,郭后恃宠中伤甄皇后,甄后从此失宠,在《塘上行》里写出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相思到极致的、一往无悔的深情泣诉,可怜最后等来的却是曹丕的一纸死令。

甚至死后对尸身”以发覆面、以糠塞口”,极尽侮辱与凌虐。 7、苏若兰:北朝著名才女,一首《回文诗》享誉古今。

后因符坚的胞弟符融荒淫 *** ,紧紧相逼,自缢身亡。 8、谢道韫:东晋女诗人,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咏雪诗名扬千古。

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成人后又是王家的媳妇。谢道韫是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聪慧有才辩,被后人称之为绝代才女、奇女。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

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

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9、鲍令晖:南朝著名诗人鲍照之妹,曾作“自君之出矣,临轩不解颜”闺怨诗,颇具才情。

10、上官婉儿:初唐著名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谋废皇后武则天的诏书,与其子上官庭芝同被诛。

时在襁褓中的婉儿与母亲郑氏被没入掖庭即内宫为婢。上官婉儿14岁时,武后召见她,让她执掌诏命。

中宗复辟,拜上官婉儿为婕姝,旋拜为昭容。后在临淄王李隆基起兵推翻韦后政权时被诛,活了46岁。

11、李冶:唐代才女,六岁作《咏蔷薇》时就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佳句。最后也只能西风残荷空余恨:“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李冶的美貌和才气使她成为女冠中的风云人物,在暮年曾一度被召入宫中。在宫中,李冶以她不凡的才气赢得了赞许,一些公侯相将也和她笺诗相赠。

但正是因此给李冶引来杀身之祸。兴元年间(784),将领朱渍因叛乱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而李冶因曾经上诗给朱渍,也被德宗以罪处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李冶虽行为浪漫不羁,和众多男子有着亲密交往,但在她内心深处也是渴望有一个人能和她相守白头的。

但她用了一生的时间也没有等到。 12、薛涛:唐代名妓和女诗人,字洪度,祖籍长安,出生于成都。

其父薛郧宦居成都时去世,薛涛由母亲抚养。当其及笄之年已辩慧知诗,兼撤擅书法,描眉涂粉,才貌超群。

但因与母亲生活无靠,只得加入乐籍,成为官妓。后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赏识,成为私人秘书,还准备奏请朝廷任命其为“校书郎”,虽位或准,但人们从此称其为“女校书”。

13、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14、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南宋。

2.历史上小小是谁

苏小小 苏小小 子虚乌有相如篇,呕吐小小黄圆骨;青山无辜埋晦骨,白铁有心铸利剑!短刀长剑看秋瑾,呕吐小小黄圆骨!李贺清名粪土沾,鬼才鬼仙付东流。

[1] 苏小小生于公元479年,乃是南齐时钱塘第一名妓,年十九时苏小小因为相思而感染上了风寒,再加上她从小就有了咯血病,不久便香消玉殒了,苏小小离世后,一位钟情于她的武林高手按她的遗愿将她葬在了西泠一颗柳树之下。 也有人认为苏小小是后世文人雅客杜撰出来的人物,现实中并不存在。

最初苏小小的出名是因为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咏,例如李贺的《苏小小》。至于油壁车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演绎罢了。

那一首所谓苏小小所作的词的最初来历是某位诗人夜宿西湖,梦见一位女子自称苏小小并吟了前半首词。该诗人醒来有所感,将前半首录下来,并自己续上了后半首描写梦中的苏小小,题于西湖湖畔。

该词的上下两段其实并不一致。前半首是第一人称,后半首则明显是他人眼中的客观描写了: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苏小小画像(14张) 传说苏小小死后葬于西泠桥畔,前有石碑,题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据传说苏小小死后,芳魂不散,常常出没于花丛林间.据史书记载,宋朝有个叫司马樨的书生,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

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后五年,才仲以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因道其事。

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寻其墓拜之。

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从江南姑苏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泠桥畔。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

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郁。

两人一见倾心,阮郁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郁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

可是阮郁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金陵(今南京)。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

幸好她还不是爱钻牛角尖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

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

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有诗云:“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墓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 百度百科。

3.我是小小历史家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女纺织家黄道婆》这个故事了。 黄道婆善良、好学、诚实的品格,让我钦佩。

她家境贫穷,父母养不活她,就把她卖给别人当童养媳。黄道婆整天都要干活,还要被公婆打骂,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因为她的勇敢,她终于逃出了公婆家,到处去流浪。有一天,黄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条船,跟着船一起来到了海口市。

她和当地居民一起学纺织。但她时刻不忘自己的家乡,过了三十多年,黄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乌泥泾镇。

她把自己学到的纺织技术传给了镇上的妇女,从而生产出了大批的“乌泥泾被”。当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

这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我知道了黄道婆,了解了黄道婆为了家乡的发展,她无私奉献、自强不息。

她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4.中国现代史历史小故事 (5个)

袁爷爷上世纪70年代发明杂交水稻后,1980年将此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

2006年,杂交水稻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展研究或种植,推广面积达300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4月29日,袁爷爷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世界级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在就职典礼上,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了袁老师当选的理由: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当时,会场上响起了潮水一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5.请教一个小小的历史问题1949年广州战役中 *** 军团的指挥者或者

刘安琪 广州解放55周年特刊 [战·城·史] 雄兵一夜拿下广州 2004-10-14 10:32:39 来源:南方都市报 1949年10月14日晚上, *** 先头部队进占越秀山。

*** 真的要跑了。 树倒猢狲散。

1949年10月10日还扬言要“死守广州”的 *** 军政头目纷纷逃离。驻守广州附近的刘安琪兵团向珠江口撤退。

10月12日, *** *** 代总统李宗仁宣布总统府和行政院迁往重庆,自己则于当天飞往桂林,行政院院长阎锡山飞往台湾,余汉谋、薛岳、李扬敬等军事头目于14日早乘船逃往海南岛。 此时的广州俨然一座空城,只有少数守敌。

两路夹击兵临城下 10月13日,中国人民 *** 二野四兵团和四野十五兵团突进至广州市郊。14日,十五兵团的一二八师由北郊直逼市区,而一三二师则迫近广州东郊。

二野四兵团为避免入城的混乱,不入广州,继续向西南追歼逃跑的 *** 残部。 *** 残敌企图在逃离前将重点工厂、桥梁、军事设施和大的民用生产生活设施彻底炸毁。

10月14日,广州城里不断传出爆炸声,白云机场、天河机场、石井、黄埔和员村的军用物资仓库等都发生了爆炸。当日下午6时许,一声巨响,浓烟冲天,钢铁结构的海珠桥被 *** 炸成两截。

钢铁碎块呼啸着穿空而过,破桥板冲上十多丈高的空中,江水激溅着鲜血和白沫。据估计,爆炸震坏、倒塌房屋数百间,死伤四五百人。

分兵入城一路凯歌 在进广州市区之前, *** 战术布置即已明确:全面横扫广州敌人。按照这个战术布置, *** 分多路突入广州,有的直插广九车站,有的回击黄沙,有的从中华路(即现在的解放路)冲入市区。

广州市的街道差不多都有 *** 通过。 10月14日晚9时15分, *** 先头部队开始攻城,由沙河圩经黄花岗向市中心惠爱路(今中山路),沿途分兵抢占越秀山制高点,进驻伪总统府、行政院、省 *** 及中山纪念堂等重要建筑。

作为入城大军中的一员,刘长江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自己的战斗经历。 刘长江所在的营13日拂晓进抵新市。

这支部队进入广州的路线是:拔取白云山西边的一个 *** 部队的据点,随后向越秀山东段地区挺进。 刘是一名指挥员,他的部队推进至离敌人据点200米处时,遇到了抵抗。

支援部队到达后,“轻机枪和重机枪一齐朝敌人射击”,地堡群很快就变得一片静寂。 原来,敌人已经逃走了。

在迷蒙的黑夜里,刘和战友们以快捷的速度穿过了两个村庄,逼近越秀山。此时,“山顶的中山纪念碑隐约可见”。

当他们行进到现在越秀公园北秀湖附近时,再次遇到了抵抗。这次敌人隐藏在灌木丛中,火力相当猛烈。

刘下令炮排向敌人开炮轰击。 “这是我们部队在解放广州战斗中惟一的用炮。”

刘后来回忆,在广州市区战斗中,为了保护城市建筑,他们不仅没有用炮,连手榴弹也没掷出一个。 经过轰击,灌木丛中的敌人失去了抵抗能力,或逃或降。

这支部队在攻占越秀山后分开了,一支通过市区到达黄沙,截击准备从黄沙码头渡江逃跑的敌人;刘所在的连队是进抵黄沙旁边的沙面。 在从沙面东桥进入沙面时,刘长江的部队遇到了进入广州后最猛烈最突然的一次袭击。

这是一股装备精良的敌人,战斗中,两个战士负伤,一个战士牺牲。这个叫赵鹤林的年轻人,一路南下,在广州解放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敌人且打且退,退缩进复兴路的台湾银行。 先后赶到的人民 *** 将银行包围,当黄沙方向急骤的枪声逐渐平静下来时,90多名守军见获援无望,举手而降。

黄沙战役歼敌千余 *** 在广州城里的残余部队可谓一触即溃。在黄沙车站附近, *** 截住了刘安琪所部五十军二O七师千余人,经4小时激战,将其全部歼灭,并缴获黄沙渡口敌军已经装好待运的轮船和满载物资的汽车数十辆。

另一支 *** 残部在江面船上企图顽抗,也很快被 *** 歼灭。是为黄沙战役。

黄沙车站驳火结束后, *** 又与对岸石围塘一带的 *** 守军隔江枪战,约20分钟后歼敌。黄沙一带敌军即告肃清。

至此,有组织的抵抗已告停止。 *** 后续部队亦源源不断入城,经太平南路、光复中路,迅速分布全市。

铁军入城秩序井然 连日来坚守岗位负责维持社会秩序的工人纠察队和自卫队员将街闸大开,欢迎大军入城。并随即在市内交通要冲派出岗哨,城内秩序井然。

当 *** 382团团长张实杰带领部队经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时,犹能听到天河机场传来沉重的爆炸声,但这时整个广州几乎听不到枪声。 “市民们, *** 军队已溃败了, *** 也已进城,让我们以掌声和爆竹来欢迎他们。

大家还要切实注意,防止坏人捣乱、破坏。”此时,广州的电台开始播音了。

而广州城里的一些守军选择了放下武器。当张实杰行进至起义路口时,警卫员跑来报告:“向南不远便是广州市警察总署,那里的官兵欢迎我们前去。

”张与政委来到警署,一名 *** 少将副署长向他们立正敬礼,政委即命他传令署辖警察“认真维持社会秩序,严守职责”。 10月15日黎明时分,广州市区内的枪声悄然停歇了。

半个月后,在兵团的广州战役总结中说,一二八师和一三二师“于19时30分突入市区,搜歼敌五十军一O七师、三十九军联勤税警团(二营)等残敌2000余。 至15日晨,市区重要码头、工厂、机关。

6.小小的历史纪年的问题

好像有误差,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争论:一个世纪应该是一百年,也就是公元1年到100年是1世纪,公元101到200为2世纪……以此类推,而往前推则应该是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101到公元前200为公元前2世纪……同样以此类推。

但注意:在2000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报道都说是进入了21世纪,但这应该是错的。

同样还得注意:西历纪年是以公元为纪年的,这是以耶酥诞生为公元1年的,之前就是公元前1年,不存在公元0年。

特别注意:没有公元零年。

张实杰(张实杰无尚光荣)

长征路上最年幼的红小鬼,曾误传是黄克诚亲子;身世却成未解之谜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一名姓王的团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

黄克诚将军闻之噩耗后,禁不住痛哭失声,并破例下令厚葬。

南方人口黄王不分,以至于许多人误以为牺牲的王团长,是黄克诚的亲生骨肉。

这位英年早逝的王团长,到底和黄克诚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故事还要从红军长征前夕说起。

1934年7月,时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的黄克诚,率领部队在于都县执行任务时,遭到地主民团的偷袭,民团的总指挥姓王,是当地最大的地主。

民团是些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跟红军刚一交手就溃不成军。红军乘胜追击,姓王的地主逃回老家,带着成群的妻妾,以及万贯家财逃得不知去向。逃走前姓王的地主还放了一把火,将堪称豪华的住宅付之一炬。

红军赶到时,只看到烈焰腾空,不见一个人影。就在这个时候,火海中传出孩子的哭声,几名红军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海,救出一个年仅四五岁,眉清目秀的男孩。

据知情人辨认,这孩子是王姓地主的独子,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姓地主逃走时没有把孩子带走。

当时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如火如荼,黄克诚不忍心把孩子丢下不管,于是派人给王姓地主送去一封亲笔信,让他马上把孩子接走。

哪知王姓地主异常冷酷,根本不念父子之情,将送信的老表割去一只耳朵,并给黄克诚带话说:他妻妾成群,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死活。

碰到这种没有人性的家伙,黄克诚也无可奈何。

男孩遭此奇劫,变得异常的懂事,把黄克诚当成唯一的亲人。无论黄克诚走到哪里,他就像条“小尾巴”一样,紧跟不舍。

黄克诚眼睛高度近视,仅能看出三四米远,常常面对面都会认错人。因此眼镜也成了他的必备之物。

黄将军生活俭朴,不修边幅,对待下属又非常随和。衣服上的纽扣总要少上几个,而且是补丁罗补丁,军鞋也常常露着脚趾头。

黄将军生活如此节俭,可他每到一座新的城市,他总要找机会,到眼镜店配上两副眼镜作为备用。

湘江战役时,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红4师,在湘江南岸防守战略要地光华铺。

就在一个月前,红四师师长洪超不幸阵亡,新师长张宗逊刚刚到任,指挥部队作战的任务,全都落在黄克诚身上。而红四师面对的敌人,是国民党军中最凶悍的桂系军阀。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师参谋长杜中美牺牲,第十团团长沈述清牺牲……

战斗中,黄克诚的指挥部遭到敌人偷袭,黄克诚在指挥战斗时,失足跌入一堵断崖下。眼镜丢了,装备用眼镜的皮包也不见了。

黄克诚心急如焚,却又寸步难行。

当地民团奉命在山野小道,以及红军可能经过或者行走的路上,挖了不计其数的小陷坑。

陷坑做了周密的伪装,真假难辨,陷坑里埋藏着5寸来长的青竹签,这些削得尖尖的青竹签,用马尿浸过后再刷上桐油。

穿草鞋的红军,一失足踏入陷坑,脚板就会被逐渐刺伤,甚至刺穿。被竹签刺伤的脚很快化脓,让人痛不欲生,而且无药可治。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把眼镜塞进黄克诚手中。然后又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道:“老头子,我给你带路”。

黄克诚平时与人谈话时喜欢蹲在地上,把裤腿卷起来,宛如乡村里的老农民,因此很多人喊他“老头子”,其实,当时他也只有33岁。

给黄克诚找回眼镜并带他离开险境的,就是王姓地主的儿子,黄克诚装备用眼镜的皮包,也挎在小王肩头。

这件事黄克诚印象深刻,从此对小王另眼相看,长征路上困难重重,每当小王体力不支时,黄克诚便会把他放在马背上,自己牵着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

炊事班的战友们看不下去了,就把孩子放在箩筐里,挑着他走过千山万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黄克诚和小王揪着同一匹马的尾巴,虽然两个人年龄相差悬殊,却称得上是莫逆之交。

长征后关于小王的记载戛然而止,没人知道他在牺牲前的十五年时间里经历了什么,直到他20岁时,做了团长。并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黄克诚闻知噩耗后,禁不住痛哭失声,并下令厚葬。以至于许多人都以为,牺牲的王团长,是黄克诚的儿子。

可其他关于王团长的所有信息,黄克诚都再也没有提起过。

黄克诚的记忆力非常好。

据魏佑铸将军回忆说:解放后,他与黄克诚都忙于自己的工作,40多年都没见过面。那时黄将军已经双目失明,魏佑铸将军去看望黄克诚,刚进了办公室的门,只说了一声“老首长好”。黄克诚面露喜色道:“你是小魏子”。黄克诚的非凡记忆力可见一斑。

牺牲的王团长和黄将军是患难之交,所以黄克诚不可能把王团长的身世资料忘却了,黄克诚不肯讲,只是他太伤心了。

在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千千万万,王团长只是无数先烈中的一个,像他一样身世的也不在少数。可王团长的经历太传奇了,他才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如果他没有牺牲,很可能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领。

这样一位关键的 历史 人物,实在不应该让他湮没在 历史 的长河中。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四大野战军,牺牲的王姓团职以上干部共48人,其中第一野战军6人,二野8人,三野18人,四野16人。

小王参加长征时只有五六岁,有些作品中,将小王描写成十四五岁的少年,其实这完全是错误。

长征时期,十四五岁的红军小战士并不少见,少共国际师平均年龄不足 18 岁数,最小的才十三 岁,很多战士还没有枪高,他们中许多人坚持走完了长征路。黄克诚绝不会让炊事员用箩筐挑着小王行军。

小王长征时只是个五六岁的孩子,他牺牲时也不过20岁。也就是说,小王团长牺牲的时间是在1949年或者是1950年。

四大野战军中,这两年间牺牲的王姓团职以上干部共六人,其中第一野战军一人,第三野战军三人,四野两人。

一野的王学礼烈士,是第四军第10师31团团长,陕西省神木县人,牺牲时33岁,年龄和籍贯都与小王团长不符。

第三野战军的王体然烈士,生前是第30军88师262团副团长,他是江苏沛县人,牺牲时31岁。王兴芳烈士是第31军91师271团团长,他是山东潍县人,牺牲时39岁。王克己烈士,河南省博爱县人,生前是第三纵队八师 24团副参谋长,牺牲时37岁。第三野战军的三位烈士,年龄、籍贯都与小王团长不符。

第四野战军的王甫连烈士,江西瑞金县人,生前任39军司令部通讯科科长,牺牲时33岁,年龄与小王团长不符。

王奇烈士,第四十三军128师382团政委,1950年4月海南岛战役时,牺牲在广东徐闻县。籍贯、年龄不详。

据时任382团团长王实杰将军回忆说:政委王奇年龄比我小10来岁,是个老红军,参加过长征,指挥作战能力非常出色。

而王实杰出生于1922年,由此推算,王奇出生于1930年左右。

第43军128师382团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六纵第17师第51团。

东北野战军战斗力冠绝全军,在东北野战军中,第17师的战斗力,更是首屈一指,有“攻坚老虎”之称,而第51团是17师的主力部队。

1947年6月,在四平攻坚战中,第五十一团在团长赵月光、政委王奇的率领下势如破竹,一举攻占守军第七十一军军部,活捉陈明仁的胞弟,军部直属团长陈明信。

陈明信被俘后,面对年轻的王奇政委,宁死不肯承认自己是被俘虏的。他说他很勇敢,他的士兵也很勇敢,可是他们不得不在攻城部队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面前屈服,所以他们自动放下武器。

当时王政委没有和陈明信多说,可是当他被带走时,发现他指挥的六门火箭炮,以及炮兵,已经调转炮口,成为第51团的攻城利器。

为此陈明信百思不解,他一直感觉,自己对手下人不薄,火箭炮兵实在没理由这么快就背叛他。

辽沈战役,我军攻打锦州时,战斗陷入焦灼状态,就连一向沉稳的林总,也坐卧不宁。

晚上十一点半,我第51团攻占铁路局大楼,这里是锦州守军司令范汉杰的指挥部。

消息传到林总那里,他顿时喜形于色,向东北野战军参谋处长苏静口述电文:嘉勉51团全体指战员。希望他们继续发扬“攻坚老虎”的巷战威力,争取锦州战役全部胜利。

辽沈战役结束后,张实杰(又名赵浩然)继任51团团长,不久后,第51团改编为43军128师382团,团政委王奇。

在攻克天津的战斗中,382团也有出色的表现。

1949年10月14日,382团占领广东花县,并顺势夺取了仁和墟公路大桥。

部队经过连续7个昼夜追击作战,指战员们疲惫到了极点,本来打算好好地休息两天,王政委派出的侦察员回来报告说:从化一带的敌军,正向广州方向流窜。

王奇政委立即下令:部队停止休整,沿花县到广州的公路迅速追击。全团急行军至太阳墟,得知敌军主力部队已经逃走了。

黄昏时分,282团到达沙河,在公路两侧敌人埋伏了两个团。

团长认为应该把这些敌人消灭掉。而王奇认为,现在时间紧迫,如果现在恋战,就会因小失大。

团长说:如果我们现在由此经过,敌人向我们发起突然袭击怎么办?

王奇说:“现在敌人已经丧失了斗志,一触即溃,那些溃兵反而更不好处理,不如我们假装没有发现敌人,做好战斗准备,却装出毫无戒备的假象,由此经过,敌人肯定不敢袭击我们”。

团长和政委很快敲定了作战计划,继续急行军,敌人果然一枪都没敢开。

沙河距离广州市区只有七公里,282团于当天夜里八点左右进抵广州,然后兵分两路,张团长率领两个营的兵力由中山路,王奇团长率领两个营由沿江路进入广州市区。并于第2天黎明前,控制了市区内所有重要目标。

王奇顾不上休息,他派出一个侦察排,返回沙河,通知藏匿在那里的敌军,广州已经胜利解放。

上午八点左右,藏匿在沙河的3000多敌军,宣布向侦察排投降。

王奇和张实杰几乎是兵不血刃,解放了广州。

他二人都是少年心性,竟然因为广州和天津,到底是哪个城市更大一些,争论起来。最后两个人决定骑着马,绕着广州转一圈。

两个人骑的都是白马,广州市民看到解放广州的将领如此年轻,于是又给他俩取了个“白马将军”的绰号。

两个人绕着广州走了一大圈,最后得出结论,王奇的坚持是对的,广州确实比天津要大一些。

1949年11月29日黄昏,我军第382团进抵广西苏立圩,并准备在此宿营。

就在这个时候,从博白县城方向逃来一群难民,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引起王奇政委的注意。

王奇问他是什么人。对方回答是县立第一小学的教师。

王奇又问:“这么晚了,你们这是要去哪里。”对方回答说:“白崇禧的第三兵团司令官张淦,就在博白县城,他抓壮丁,勒索钱财,搞得县城里鸡犬不宁,所以大家才出来逃难”。

张淦在博白县城的消息,让王奇政委感到很兴奋,特意奖励了提供情报的小学教师一袋大米。

白崇禧手下的三个兵团司令,被称为车、马、炮。张淦是三个兵团司令中最狡猾、善战的,他是白崇禧的车,因为酷爱风水术,一个罗盘从不离身,因此又被称为“罗盘将军。

衡宝战役结束后,张淦率领二万多残兵败将,从玉林退到博白,试图从合浦海上逃走。

此时白崇禧花重金从薛岳手中租借了一支舰队,从海南岛的海口出发,抵达龙门港,接应张淦的第三兵团去加强海南岛上的防御。

机不可失,当时第282团晚饭刚刚做好。王奇命令战士们马上行动,在行军时吃把晚饭吃了。

同时王奇还写了一张十个字的纸条,让通信员飞马送往师部,纸条上写着:我们立即出发,弃袭博白。

11月30凌晨两点左右,282团的战士们抵达博白城下,守军根本没想到是解放军会来得如此迅疾,还以为是鲁道源兵团的58军到了,所以没有盘问就打开了城门。

第282团副连长芦福山,掏出5块大洋,请值班的守军带路,去被守军当成临时军团指挥部的县图书馆,见张淦商议军情。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小个子传令兵,将5块大洋收入囊中,然后径直来到县图书馆的门前。

张淦走投无路,被芦福山和教导员刘梅村从桌子底下揪出来。张淦被带到王奇政委面前,王奇没有急于审问张淦,而是先让卫生员替他包扎伤口。

张淦十分担心他女儿的安全,请求王奇政委帮他寻找女儿。半个小时后,张淦见到了女儿,十分感动,当即向王奇政委表示:他愿意立功赎罪,为王奇政委孝犬马之劳。

王奇笑道:“空口无凭,你要拿出点实际行动来”。

上午九点,张淦向手下的几个军长发报: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降。

白崇禧在龙门港足足等了7天7夜,结果一个人影也没看到,最后只能含着泪,下令舰队返回海南岛。

当时当时海南岛上已经盘踞着10万多国民党军,如果白崇禧能把张淦的第三兵团接到海南岛,岛上的国民党军就能达到13万多,可能会给以后解放海南岛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王奇政委举重若轻,轻而易举地化解了白崇禧的如意算盘。

属于王奇的传奇还在继续。

1950年2月20日,第282团二营四连副排长鲁湘云,率领七名战士,驾小船出海练习,黄昏后,风突然停止了,无法返航,他们抛锚在海上过夜。

第2天黎明时分,终于起风了,鲁湘云下令起锚返航。结果在西南方向,发现一艘正在高速逼近的军舰。

鲁湘云他们的小船上有一挺机枪,4支冲锋枪,三支步枪,一个枪榴弹筒,12发枪榴弹,还有十几枚手榴弹和两个炸药包。

敌人也发现了鲁湘云他们的小木船,先是远距离用舰炮将木船的风帆炸断,然后才靠近过来,耀武扬威地要求鲁湘云他们投降。

鲁湘云突然下令开火,手榴弹雨点般地落在军舰的甲板上,炸得国民军鬼哭狼嚎。

突然一包炸药扔上甲板,在巨大的爆炸声中,铁甲舰冒着滚滚浓烟,狼狈不堪地逃走了。

鲁湘云小木船打军舰的成功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王奇政委将这次海战的经验,仔细整理起来,并很快在我军准备进攻海南岛的部队中得到推广。

1950年4月2日,王奇政委亲自带队,在外罗埠山狗吼一带海面上,执行渡海作战训练任务,突然遭遇巨大的龙卷风,王奇所乘的机帆船触礁沉没。

船上大部分战士获救,王奇政委与小部分干部不幸牺牲。

王奇政委,是43军解放海南岛渡海登陆作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

王奇政委在战争中屡立奇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况且他牺牲的时间是在1950年,所以关于他的年龄和籍贯,应该不是秘密。

可无论是黄克诚,还是王奇政委,对他的出身、籍贯、以及年龄都讳莫如深,这其中一定有让人心酸的记忆。而长征前夕,那个被地主父亲抛弃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解释。

王奇政委牺牲后,黄克诚痛哭失声,除了二人之间多年的超越亲情的友情,更是因为感叹天妒英才,王奇是军事奇才,前途不可限量。

王奇是长征时期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他的籍贯应该在于都县。

关于王奇政委,我能找到的资料只有这些,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像王奇政委这样的英雄,实在不该留下这么多的谜团。

参考书目《大将黄克诚》

《第一野战军—彭德怀麾下的14个军230位将军》

《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麾下的10个军252位将军》

《第三野战军—陈毅麾下的17个军349位将军》

《第4野战军—林彪麾下的20个军519位将军》

《三走麦城》

《枪杆子1949》

《四野战事全纪录》

《开国将军轶事》等

最后一位开国中将张震逝世 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谁

开国将军还有谁?

张震的逝世,意味着我国最后一位开国中将也离开了人世。现在我国还有多少位开国将军?

1955年至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期间,计有1614名高级军官获授将帅军衔。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现健在中将0人,少将49人。

健在的开国将军还有谁?

开国中将(0人)

张震(1914)

开国少将(49人)

1955年少将(19人)

李耀文(1918)山东荣城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委政委、海军政委

向守志(1917)四川宣汉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任荣(1917)四川苍溪人,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西藏自治区委第一书记、政协主席、武汉军区副政委

邹衍(1915)江西兴国人,原中央纪委委员、沈阳军区副政委

詹大南(1914)安徽金寨人,原中央纪委委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秀龙(1915)湖北仙桃人,原全国人大常委、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王贵德(1914)福建上杭人,原铁道兵副政委

刘居英(1917)吉林长春人,原铁道兵副司令员

胡继成(1915)安徽金寨人,原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

贾若瑜(1915)四川合江人,原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副院长

盛治华(1916)江西永新人,原武警部队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熊兆仁(1912)福建永定人,原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方槐(1917)江西于都人,原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刘中华(1917)山东文登人,原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校长

杨永松(1918)广东大埔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

李布德(1919)四川营山人,原山西省军区政委

钟炳昌(1915)江西兴国人,原解放军军政委、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廖鼎琳(1914)江西兴国人,原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炮兵学院政委

黎光(1914)四川仪陇人,原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

1961年少将(9人)

王砚泉(1917)河北雄县人,88中将,原昆明军区副政委、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委

胡炜(1920)河南新蔡人,原中央候补委员、陕西省委书记、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高锐(1919)山东莱阳人,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宁夏区委第二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杨思禄(1917)江西于都人,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张力雄(1913)福建上杭人,原云南省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州军区顾问

孙干卿(1919)山东淄博人,原广州军区参谋长、昆明军区参谋长

姜钟(1919)四川平昌人,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魏国运(1914)湖北监利人,原空军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空军工程部部长

殷国洪(1911)湖北红安人,原海军炮兵学校政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政委

1964年少将(21人)

刘振华(1921)山东泰安人,88上将,原中央委员、沈阳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玉华(1916)山东文登人,原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武汉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

王扶之(1923)陕西子洲人,原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书记、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陈绍昆(1921)江苏宿迁人,原沈阳军区副政委、冶金工业部部长

文击(1918)河北霸州人,原炮兵副司令员、总参谋部炮兵部部长

姜林东(1918)山东烟台人,原新疆军区副政委、广州军区副政委

贾乾瑞(1916)陕西大荔人,原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顾问

杨斯德(1921)山东滕州人,原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全国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

刘自双(1915)四川巴中人,原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张中如(1919)山西原平人,原国防部外事局政委、河南省军区政委、总参谋部二部部长

张志勇(1916)湖北红安人,原国防科委训练基地司令员、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实杰(1922)山东邹平人,原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周建平(1919)江苏苏州人,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王茂全(1910)江西吉安人,原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方震(1911)江西弋阳人,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政委

阳自碧(1918)四川巴中人,原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

李丕功(1910)山东淄博人,原上海警备区参谋长、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张英(1916)辽宁盖州人,原吉林省委常委、吉林省军区政委

顾鸿(1915)安徽庐江人,原南京工程兵学校校长

高先贵(1912)安徽六安人,原广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涂通今(1914)福建长汀人,原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