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常识训练(智力障碍训练方法)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常识训练,以及智力障碍训练方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 2、智力障碍儿童的触觉训练方法
  • 3、如何提高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 4、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 5、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统训练游戏

智力障碍康复训练方法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国家曾就轻度智力落后的儿童有明确的规定,就是深入普通学校中,进行随班就读。然而对于重度或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随班就读效果却不明显,此时康复训练成为他们主要的课程。由于中度或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对外界环境无法适应和感统失调的现象,容易产生冲动、任性或过度兴奋等现象,并且做事丢三落四、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精细动作差和语言不流畅等情况,所以可以针对这些方面进行训练。

一般通过游戏的训练方式进行,用游戏的形式来提高智障儿童对训练的兴趣。在训练前,向上期说过的,先要进行测试,对智障儿童相应的能力进行评估,然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这介绍几种精细动作的训练方法,比如像绘画、拧螺丝、剪纸等,主要提高其操作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可以通过由易到难的精细动作游戏进行训练,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剪纸和拧螺丝训练,通过剪纸或拧螺丝等活动来保持儿童训练积极性,保持最佳的训练效果。可以在训练中分开进行或交叉进行,并在训练的同时安排趣味性的活动或节目,如手指舞、采用辅助器材使训练活动趣味性提高,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手部的精细动作,增强手指灵活性。

第二阶段,打结,使用筷子训练。在训练前先进行使用筷子的训练,老师或家长先进行示范,让儿童进行模仿,在熟练后进行打结练习。第三阶段鼠标、绘画训练。该阶段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内容较复杂,重点在于对儿童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准确性的训练,此阶段,训练难度和量都会加大,并且需要对前两个阶段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要学习新内容。

第四阶段,综合活动训练。此阶段主要以单项训练和综合练习为主,不仅需要对前几个阶段的巩固,要求要学会使用单个教具。教师或家长要注意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根据儿童的练习情况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加强儿童实际操作能力。

精细动作训练,主要提高智障儿童自身的平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自立能力。当然,训练要具有综合性,具有足够针对性和有目的的开展训练内容,通过多种训练形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好以生活中的事物作为训练契机,综合干预促进智障儿童的智力和心理发育。

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常识训练(智力障碍训练方法)

智力障碍儿童的触觉训练方法

有很多宝宝在出生之后或者稍微大点的时候会给人感觉智力低下,这比较常见,家长们在得知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十分担忧的,有的甚至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殊不知大脑到25岁的时候才会发育完全,在此之前都是有方法可以提高孩子智力的。

一、在运动方面:要训练孩子爬行、翻身、坐、站、走,以及跑、跳、上下楼、拍球、跳绳、走平衡木等能力。有的家长因为孩子不会爬行,就不管不教, 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应该用手推孩子爬行。孩子不会跳绳,可以让孩子先练手 摇的动作,然后练腿跳的动作,再练协调在一起的动作。

二、训练孩子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从训练孩子能抓住大的、近距离的东西,能摆弄物品,最后能拆装物品等。孩子躺在床上一开始可能没有意识去抓东西,家长可以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玩具,在孩子眼前逗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 孩子学会用手去抓悬挂物。

三、要训练孩子的感知觉:新生儿已经有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反应,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看,注视、追踪彩色的、运动的物体来训练孩子的视觉;通过让孩 子寻找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听音乐,给孩子读故事等来训练孩子的听觉;通过和孩子拥抱,用粗毛巾擦身体,让孩子翻跟头、玩沙土、游泳等来训练孩子的触 觉。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味丰富的色彩、声音、气味的刺激。

四、要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教孩子认识日常用品,掌握它们的名称,并且 要多教孩子一些常识,例如,一星期有几天,太阳从哪边出来和落下,一斤有几两,教孩子认识时间、认路和乘车等。

五、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就要多和孩子说话和交流感情。让孩子多听音乐、对话、儿歌、故事等,在娱乐中教孩子发出简单的声音,直到教会孩子简单的字词句子。

虽然说有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会显得智力低下,但是家长们并不要就此放弃,因为只要经过专业的锻炼,孩子的智力还是有望提高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需留心孩子的一举一动,若是发现有智力低下的迹象就及时治疗。

如何提高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摘要: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使得他们认知、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普通学校学生,而他们将来也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培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以及一些简单的技能,在可能的情况下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智障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受损,以直观形象为主,抽象概括能力低,思维的目的性质与灵活性差,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不会运用思考策略,使得他们认知、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普通学校学生,而他们将来也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训练的内容必须切合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训练方法操作性要强,要能直接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更要激发其参与兴趣,有利于在相应的环境中学生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适应生存的目的。

一、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资源

(一)使教学环境成为一个浓缩的社会

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学习环境,把社会场景搬到生活适应课堂中,真实的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让学生们入情入境的去学习和操作,从而提高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生活适应教学中,我利用小道具为学生创设“仿真”的学习环境。如《买书》一课,重点是围绕让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买书的方法和步骤,更要求学生会在真实生活中熟练运用。我首先在书架上摆上分好类的图书,在小小的课堂中展现出新华书店的一角,再出示新华书店的实景图片,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近乎真实的书店环境。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感官,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我故意将有质量问题的书混入其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为书分类,自己找到书的价格、自己发现哪些书籍不能购买。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挑选新书的方法。整堂课在看书、挑书、买书中层层深入,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觉自主的去掌握购书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都把社会的大环境以模拟的形式,摆在学生面前。如《到餐饮店就餐》一课中,教室就变成了干净卫生的餐饮店;《去医院看病》教室里出现了门诊室……这些浓缩的社会场景,在校园的作用下不可低估,是它架起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了操作,学会了更好的适应生活。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来两块纸板做成统一色调的展板,在展板上贴上和教学主题相关的图片、实物和相关信息,让学生有生动直观的立体感知。如:《认识邮局》一课,展板上就有了一个能寄信的小邮箱;《到餐饮店就餐》一课中,展板又布置成小小的餐饮店,各式饮料、食品小吃应有尽有;《到药店买药》一课的展板又陈列出各式各样的常见药品……这些材料在教学时可以作为学具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展板不但能激发智障学生的兴趣,更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能力。这些情景的设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在现实生活中学习锻炼

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生活适应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所以,根据生活适应课的这些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

比如在上生活适应《怎样整理床铺》一课中,我就将这一课教学分为多个实践活动课。我利用有住校的条件,就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铺褥子、铺床单、套枕套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前,老师先进行讲解分析,示范。然后老师再帮辅,围绕他们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学生个体需要。同时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们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自身问题的解决上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家长教导。

通过实践教学,我们知道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现实而科学地把教育训练的重点转移到智障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上来,让智障学生真正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实现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我们班的学生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自理能力的训练。

一、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网络

智障儿童往往伴有其他缺陷,因此需要系统地规划训练内容、流程。我们任课老师一起研究,一起制定训练计划,做到各科围绕训练项目密切配合,训练中坚持集体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对困难大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例如:有些学生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脑瘫而引起的手脚不灵活,牵制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上以补偿缺陷为原则,进行大小肌肉训练,通过抛接球、抛接沙包,伸屈腿、转头、行走、跑、跳等运动来增强他们的手臂力、腿力以及灵活性,为培养自理能力打下力的基础。

在劳动课上,由教师强化技能指导,从洗手洗脸到洗餐具,从脱衣穿衣到系鞋带,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复复地练。常常是教师示范后,学生先动手练一练,然后一起操作,再个别指导,最后是一个一个过关,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整改意见。

在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不仅教会这些东西的品名及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还让学生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用法,包括穿戴的基本常识等,并在劳动课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再设计实践活动进行强化。

二、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由于重度智障儿童的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思维不能像常人一样有的放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我们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右脚穿鞋,左脚穿鞋。单脚穿鞋又分解出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1、一手拿起鞋子2、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3、双手握住鞋帮,让脚指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4、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5、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当左脚(或右脚)基本学会以后,另一脚的学习就相对容易。最终才让学生完整进行双脚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同时由于每一个分解步骤难易程度不同,在练习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出发,适时缩短或延长某一步骤的练习时间。例如:在穿鞋训练过程中,预定每一步骤四课时完成,1—4步完成较好,但第5步用了十课时的时间,可个别学生困难还是比较大。通过教师和学生循序渐进的努力,学生逐渐掌握了穿鞋的基本要领。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让他们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形成动力定型的生理机制,这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

三、运用激励机制,在表扬中展开训练活动

针对智障儿童也如同常人一样喜爱听人表扬,厌恶批评的特点,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但由于智障儿童对语言的实际含义不是能很准确地理解,因此在表扬过程中,一味地用枯燥的语言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这些孩子对于食物的兴趣是最高的,可以利用食物作为奖励品适时给予孩子们奖励,有时也可以将奖品提升为红花,五角星,最终过度到简短语言表扬。在表扬时,我们从对某一步骤的表扬,过渡到几个步骤的肯定,最终到达完整步骤的奖励,使激励机制更贴近智障儿童的心理需求,服务于促进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根本目的。

四、验收竞赛,反复练习,巩固提高。

我根据本班学生特点设置了几个竞赛项目,如系鞋带、穿衣服等项目。通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就会自觉地强化练习。而验收合格后,也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记录下来的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一看这个内容中哪个学生需要补课,一目了然。再进行纵向比较,这个学生的哪一方面比较弱,也非常清楚。我根据智障儿童遗忘快的特点,不断地反复训练,这是巩固和提高的有效方法。反复训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即对能力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强化;渗透各科反复交叉练习;要求把学到的本领运用于日常生活。

在一次活动课上,我们班进行了穿有拉链外套的比赛。比赛时同学们拿住衣服的领子,把两只手穿进袖子里,拉上拉链,拉好领子和袖子就算穿好了。评判时要让学生说说谁穿得最快,穿得最好,指出小朋友穿得不好的地方,让他们再穿一遍。我们分了几个小组和几次的比赛,先是男同学和男同学,女同学和女同学之间的比赛,再是差不多水平的同学之间的比赛。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进行了多次的比赛,练习了穿衣的方法,熟练了穿衣的过程。经过多次地比赛,有几个同学得了几次第一名,所以兴趣很高,表示还要和谁比一比。通过这样的竞赛,使学生得到了反复地练习,在反复中得到提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强化教育与训练,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效果是极显著的。班里有个叫王晓宇同学在班里的系鞋带比赛中获得最快最熟练奖。就连连经常去男厕所的一位女同学也改掉了坏习惯,知道自己是女的,乖乖地上女厕所了。而现在吃饭时,大部分小朋友已不用老师的提醒,习惯性地在饭前饭后洗手,洗餐具,并且放好饭盒后马上整理桌子。

五、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智障儿童的父母往往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凡事包办代替,使这些孩子失去了许多生活自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的依赖习惯,使先天的缺陷逐渐转化为后天的“弱智”。我认为,“勤能补拙”,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放弃这个特定的环境,就谈不上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然后根据学校教育训练计划,让每位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在家中加以实践、运用。同时,请家长做好记录,学校再根据家长反映的情况做到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合力效应。

发挥家长的力量,使家校一致教育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有一个学生刚来时,每次鞋带掉了,他都只会叫别人帮忙,自己却无从下手。刚开始时,老师帮他系,后来,老师想让他自己学会系鞋带,教给他系鞋带的方法后,就不帮他系了,可他就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在老师的鼓励和监督下,他自己动手系鞋带了。当然,初学时,鞋带系得很松,走几步就散了。通过不断鼓励和表扬,让他坚持自己系,后来,他的鞋带系得又规范又漂亮。他的妈妈还高兴地说:“以前,一穿有鞋带的鞋,就伸着脚让我们帮他系鞋带。现在,我们帮他系,他还很骄傲地不让我们系,说这个他也会,一点也不难。”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

在培养这些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实践活动中,我们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从不忽时紧忽时松或虎头蛇尾,这样,使这些孩子在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大部分学生达到了自己的事基本上自己能做。我们平邑县特殊教育学校里的每一位特教教师以特级的耐心、细心、爱心和关心去融化智障儿童冰冷孤独的心,去启开智障儿童寂寞沉睡的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三不”、“三允许”,即不挖苦人,不排斥、不放弃,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选择,允许学生犯错,做到老师用心、做到微笑服务,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

总之,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有效的,而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只要他自己能做,自己愿意去做,我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培养儿童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作为特殊教育行业的一员,我们应充当好智障儿童“拐杖”的角色,让他们蹒跚的步履变得更加轻盈,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绚烂的花朵。

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统训练游戏

链接:

提取码:37us  

1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学会动脑筋,模仿力也很强。父母可以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智力训练,和孩子一起创造温馨环境,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在这里向父母推荐3个小游戏。

一、藏与找。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将1个玩具放到枕头底下或衣服下面,或者用布、纸将1个小玩具包起来,让孩子去寻找,以帮助他对“看不见的物体依然存在”这个概念的理解。游戏中可以不断地更换玩具和遮盖物,以引起孩于的兴趣。

二、指认身体部位。母亲与孩子面对面,先指着自己的身体部位告诉孩子:“这是眼睛,眼睛能看见宝宝;这是耳朵,耳朵能听见声音……”然后问孩子:“眼睛在哪里?”让孩子自己指认,以训练他的反应能力和自身协调动作。

三、利用工具。在桌子远端放1个小玩具,给孩子1根短棍,教他如何使用棍子把玩具拨过来。此游戏还可放到床上或床下来做。

游戏的种类很多,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爱好和需求来选择,并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智力、体力,培养他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关于智力障碍学生生活常识训练和智力障碍训练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