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知识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知识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生活中,夏季防暑降温的小常识有哪些?
  • 2、日常生活最佳饮水温度是多少
  • 3、人体体温常识!急·····
  • 4、关于气温的常识?

生活中,夏季防暑降温的小常识有哪些?

夏季天气比较炎热,很多的人容易出现中暑现象,造成身体缺水。要想平安地度过夏季,就应该注意一些夏季养生的方法,要注意慢慢的喝水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一些凉性的蔬菜,这样有助于降温。夏季防中暑的小常识是什么?

夏季防暑降温的小常识。

及时补充水分

但应少喝饮料。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

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尽量避免10时—15时左右出门

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外出不要打赤膊:以免吸收更多的辐射热,通风的棉衫和赤膊相比更有消暑的作用。

外出戴帽子:夏天外出要戴帽子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特别是秃头或发量不多的人。

及时散热:当过于炎热的时候应该用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让水分蒸发帮助散热。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宜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慢慢地适应气温的转变:从事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放慢速度,不要逞能。

穿浅色的衣服:棉花及聚酯合成的衣物最为透气。

大家需要注意及时进行补水,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的人会容易出汗,尤其是劳动者,大家一定要注意补水方法。平时大家需要在外出时戴上帽子要注意保证充分的休息,平时大家不要过分的承担,过度的劳累,这样会造成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知识点)

日常生活最佳饮水温度是多少

日常生活最佳饮水温度是多少

生活中最佳饮水温度

35—38℃:最佳饮水温度。这一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对于热饮来说,冲蜂蜜水的最佳温度为50℃;热牛奶、热汤等在60℃时味道最好。无论如何,饮水和进食食物的温度,都绝对不要超过60℃。对于冷饮来说,汽水在5℃时最可口。

生活中我们需要知道的最佳温度

泡茶的最佳水温为70℃~80℃,泡出来的茶色香味俱佳。

热咖啡的温度在70℃左右时才香甜可口。

热牛奶、热汤等在60℃~65℃时味道最好。

冲蜂蜜的水,最佳温度为50℃~60℃。

煮粥下米时,水的最佳温度是50℃~60℃。甜食感觉最甜的温度是37℃。凉开水在12℃~17℃时口感最好。啤酒最好喝的温度,春秋为10℃,夏天为5℃~6℃,冬天是10℃~15℃。

西瓜解暑以8℃左右为最佳。

冷咖啡最佳温度是6℃。

汽水在5℃时最好喝。

冰淇淋在-4°~-6℃时食用最痛快,味道最佳,而且不会强烈刺激胃部。

鲜牛奶冷藏的最佳温度为4℃。

冻肉解冻最佳温度是10℃~15℃。

储粮的最佳温度为8℃~16℃,在这种温度下可以防止粮食生虫。

平时饮水、饮食、漱口的最佳温度是35°~38℃,对口腔、牙齿刺激最小。

洗澡的水温应该在35—40℃之间,略高于体温的39℃最适合。过高的水温会破坏皮肤保护层,使皮肤丧失对污染及细菌的抵抗力。建议洗时先用手试试,如果手觉得烫,身体其他部位也会觉得烫。

38—43℃:泡脚的最佳温度。脚部温度是人体中最低的,因此泡脚水可以稍热一点,能促使足部和下肢血管扩张,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睡眠。最好用深木桶泡脚,并在木桶上盖一块塑料布,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即便是怕冷的人,也不要一味用特别热的水“烫脚”。在泡脚水中加入生姜、肉桂等药材,促进血液循环,才能真正做到为身体保温。

人体体温常识!急·····

人体各个部位,每日早晚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正常人口腔温度(又称口温)为36.3℃~37.2℃,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3℃~0.6℃,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3℃~0.5℃.一天之中,清晨2~5时体温最低,下午5~7时最高,但一天之内温差应小于1℃.另外,女子体温一般较男子高0.3℃左右.女子体温在经期亦有些许变化.

正常体温

测量部位 口腔舌下 腋窝 直肠

度数(℃) 36.2~37.2 36~37 36.2~37.2

测量时间(min) 3 5~10 3

生活护理:

人和高等动物都有一定的体温.体温的产生是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体温又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人和高等动物能够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的调节来保持体内环境温度的相对稳定,并提高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称为恒温动物.

正常体温是 36.0~~37.0 度

低热是 37.0 度

高热是 38.5度

超高热是 40.5度以上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下午2~8时 最高

女性体温比男性稍高.

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此外,活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应考虑到这些情况。

同一个体,其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 rhythm)。

3 人体发烧程度的划分标准

目前,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标准为:

(1) 低热:体温37.5-37.9℃。如结核病,风湿热。

(2) 中等热: 体温38-38.9℃。如一般感染性疾病,非典型肺炎病人发热大都超过38℃。

(3) 高热: 体温39-40.9℃,如急性感染疾病。

(4) 超高热: 体温41℃以上,如中暑。

关于气温的常识?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要求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内容点析

1.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下一节教材一起,虽是对第一节有关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为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与降水,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而非天气。

2.气温的概念在上一节已经作了解释,教材从生活出发,很快切入到平均气温的概念。因为一地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举了5个实例,分别说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4.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图3.12和图3.13分别模式化地表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大致趋势。由于气温日变化曲线的绘制取决于观测的次数,因而图3.12的曲线上没有标出对应横坐标时刻的气温点值。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5.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项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实际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步给出一实际气温资料,让学生参照活动第一步的气温曲线图,并根据具体要求,绘出气温曲线图。

6.气温的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教材抓住这两点设计图解(图3.15和图3.16)和活动,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气温空间分布的知识,也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比较气温垂直差异的技能。

教学建议

【气温与生活】

1 .本节开始,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气温概念。复习的方法可请一位同学表述对气温的理解,再请其他同学评论、补充。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可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从同学们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2.读图3.10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与日平均气温类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而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月内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尝试怎样求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再结合具体困难讲述具体方法。

3.《气温的观测》作为阅读材料,只让学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学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气温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统一规定。

4.“气温与生产、生活关系”的活动,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分别总结各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生产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关系。第二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分别就每一方面再补充一例。第三步,请同学们在教材给出的几方面外,再思考并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的关系。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学习中,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

【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时间变化的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3.12和图3.13进行。

两图的阅读都要引导学生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较差。图3.12上日最高气温约31 ℃,最低气温约24.5 ℃,日较差约6.5 ℃。图3.13上月平均最高气温约24 ℃,最低气温约-6 ℃,年较差约30 ℃。

月平均气温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差异,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不需要讲解原因。

2.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活动,可按教材要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图3.14。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约为22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约为1.5 ℃;

(3)气温年较差为20.5 ℃;

(4)该地气温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此外,可补充问题: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现什么样的形状?进而说明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3.根据表3.1画气温曲线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图幅的大小。第二,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第三,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点处标上点。第四,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然后对应读图3.15。读图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温线闭合的,要么是高温中心,要么是低温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的高低决定。第二,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第三,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第四,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2.图3.15是简化的模式图,便于学生掌握以上读图要领。接着应引导学生读图3.17(活动1),将刚学过的读图要领运用于实际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之中。

该活动答案:(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2)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完成教材中要求的读图任务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读图经验中,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学时需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

3.气温垂直递减率需要学生记住。教学时先讲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然后引导学生做活动2。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并向同学们宣讲,可加深对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记忆。教学时需要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就同一地点而言的。

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知识点、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常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