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英雄(辛亥大英雄介绍)


陈天华(1875年-1905年),原名显宿,字星台,湖南省新化县人,是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清末革命烈士。早年与谢冰莹、成仿吾并称为湖南"新化三才子",也有人称他为“辛亥大文豪。”

古梅山新化县

新化县古称梅山,又称岩邑,地处湖南中部,资江中流,盘依雪峰山东南麓,素有"中华蚩尤故里”之称。梅山文化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蛮”,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梅山祖先磨砺出了剽悍的身躯、勇猛而充满血性的性格,古有"梅山蛮"的说法,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取王化之新地"之意,简称新化。

"梅山蛮"的"蛮",在梅山武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武师特别能拼命,和人交手,够狠够硬,从不服输。要练成梅山武术,必须蛮练基本功,练出一身钢筋铁骨。可以说湖南人的“霸蛮’'精神,就起源于梅山地区。至明清两代习武者遍及全县各个村寨,现在大部分家庭都保留让小孩从小学武术、练"梅山桩"的习惯。

新化人历代崇文尚武,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近代除陈天华外,有与陈天华并称为湖南"新化三才子"的谢冰莹、成仿吾,还有民主革命先驱谭人凤。辛亥革命时期,新化县有"同盟会会员之乡"称号,当时有同盟会员和参加辛亥革命者55人。著名抗日将领黄埔军校代校长方鼎英、战功卓著的中华名将陈正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等都出生在这里。

辛亥大英雄

孜孜求学

1875年3月6日,陈天华出生在新化县荣华乡。父亲是一个私塾教师,母亲过世早,与父亲相依为命,因为家境贫寒,一边学习一边做点小生意,以弥补生活上的窘迫。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总是如饥似渴的学习,有时还跟小伙伴们学点拳脚功夫。

陈天华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少时即以光复祖国为志",他16岁时,就曾挥笔写过"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的诗句,抒发了他立志报国、救亡图存的志向。1896年,21岁的陈天华在族人的资助下,进入新化资江书院学习。

辛亥大英雄

1898年,进入倾向新学的求实学堂(今新化县一中)学习,他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成为变法运动的拥护者。1900年,陈天华考入省城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初,入省城师范馆,不久获官费留学日本。

清朝后期,受维新变法等影响,清政府提倡国人出洋留学,一些学生开始到西欧、日本等国留学。由于日本相对西欧费用少很多,日本便成了当时国人主要留学地,一些富家子弟为寻找出路,以日本留学为终南捷径。1900年,在日本的留学生不到一百人,随后人数骤增,到第三年已增加到三千多人。留学生大多由自己筹款,只有少数成绩非常好或特殊原因的才能考取官学。1903年3月,28岁的陈天华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投身革命

辛亥大英雄

陈天华所处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疯狂瓜分、掠夺的时代,也是清王朝最腐朽无能的时代。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海军完全溃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弃台湾,向日本支付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日本还得到了西方列强在华的一切特权。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的刺激太大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诗句,喊出了那时中国有识之士的悲愤。

虽然大部分留学生出去留学是为了做官,但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感受到国家危亡的严重状况。他们认为要救国,不能依靠清朝统治政权,也不能依靠康梁的改良主义,而必须寻求新的出路,于是他们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拥护者和宣传者。陈天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1903年陈天华留学日本时,正值沙俄侵占东三省。面对山河破碎,政府腐败无能,从小愤世嫉俗,立志像霍去病一样报国的陈天华,闻讯后气愤至极,他咬破手指,书写起救国血书,一连几十张。流血过多致使他晕倒,可嘴里仍在喊:"救国!救国!"。同学们救醒他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寄回国内。这篇壮怀激烈的文章,把当时的湖南巡抚赵尔巽都看到泪奔,也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从此,爱国者陈天华的名字,传遍四方。

后来他又参加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与黄兴组织“华兴会”革命团体,筹备发动长沙起义。他将身心全投入救国图存的行动中,甚至于有一富商欣赏其才能,要将女儿许配给他,"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他婉言谢绝了,并说:"国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报国之时,终身未娶。

反帝宣言

在日本,陈天华写了《猛回头》和《警世钟》反帝革命宣言。深刻阐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民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他说"列强把我们18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必须死死苦战才能救得中国",陈天华认为不仅要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还必须反对清朝统治。这两本书成为革命的号角和警钟,不仅在留学生内引起巨大反响,在国内更是广为刊印传抄,影响很大。《猛回头》最后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最杰出的革命宣传著作。

1905年,陈天华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爱国杂志,并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清朝政府慑于同盟会的成立,要求日本政府驱逐留日的革命党人,并对留日学生严加限制。1905年11月,日本政府发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禁止中国留学生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剥夺言论自由,禁止集会结社。日本政府的无理行径激起了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陈天华和秋瑾等同盟会会员组织了8000留学生游行示威。

蹈海救国

1905年12月8日,30岁的革命志士陈天华,留下了誓死救国的绝命书,来到了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海岸边。他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怀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对清王朝和日本反动当局的强烈抗议,从海边一步步走向了深水区域,直至身影彻底消失。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陈天华一生救亡图存、忧国忧民,他明知结局,但依然毅然投身大海,没有丝毫的退缩。他用年轻的生命,警醒国人爱国必须行动起来。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陈天华,认为他是中国古往今来的第二个肯用生命唤醒国家的人,是真正的英雄。周总理在年轻时代,还写了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以示对陈天华的怀念。

诸多学者认为陈天华的价值,并非独有其以死报国的行为,还有他慷慨激昂的文学作品,书中描绘的世界正是多年后的中国,可见陈天华爱国之深切。目前,有关部门已启动陈天华故居修复计划,陈天华故居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家园。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