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英雄(辛亥大英雄笔趣阁)


辛亥大英雄

辛亥大英雄

被遗忘的铁血英雄

被演绎的历史传奇

湖南文理学院 李琳

〔摘要〕《辛亥元勋》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周星林编剧的电影《辛亥元勋》,还原了被孙中山先生尊称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真实的历史传奇,讲述了这位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

〔关键词〕辛亥革命 武昌 蒋翊武 常德澧县

说起辛亥革命,就不能不提武昌起义的首义成功,但大家都知道,武昌起义爆发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时远在美国,黄兴、宋教仁等知名革命党人最初也都没有参与。那么,是谁策划了这次举足轻重的起义,使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最终土崩瓦解呢?武昌起义的总指挥蒋翊武,正在历史的尘埃中被人们渐渐遗忘。历史学者周星林教授编剧的电影《辛亥元勋》,还原了被孙中山先生尊称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真实的历史传奇,讲述了这位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但身后寂寞的英雄事迹。他的凌云壮志、侠骨柔情、舍身取义,穿越了百年的历史长河,通过影片出神入化的艺术加工和渲染,使观众在进行娱乐享受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思考。

辛亥大英雄

一、历史学家的严谨与革命英雄的传奇相交融

影片《辛亥元勋》的编剧周星林,是湖南文理学院的一位历史学教授,作为学者的严谨与实事求是使周教授不同于一些随意戏说历史的作者,他把真实看作是传记文学的生命。由于种种原因,“辛亥元勋”蒋翊武的事迹不为世人所知,周教授对此深为惋叹,立志要为这位沉寂的英雄立传。这部改编自学术著作《蒋翊武评传》的影片,是作者潜心研究多年的心血之作。本着一位历史研究者必须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周教授在故纸堆里爬梳钩沉,深入研究了武昌起义爆发前后的各类相关文献,并查阅地方史料,以确保对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叙述的真实准确。他还克服重重困难搜集当时蒋翊武主编的报纸,多次采访蒋翊武后裔,研究蒋氏家谱,往返蒋翊武的出生地湖南澧县以及就义之处桂林丽泽门,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周教授的研究,第一次真实再现了武昌起义总指挥蒋翊武波澜壮阔的短暂人生,还原了英雄人物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

《辛亥元勋》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在尊重历史,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将暗杀、战争、爱情等商业元素融入其中,使革命英雄的传奇具有了好莱坞大片的惊险刺激。再加上作者对历史的再现处理上,没有像一般反映革命题材的电影那样充满说教意味,人物形象类型化,而是以人物行为细节和微妙心态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如影片选取了蒋翊武茶馆脱险、避走柳叶湖、洪江起义、暗杀湖广总督、谋划武昌起义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从而刻画了一位胸怀大志、勇敢沉着、机警过人又不失侠骨柔情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影片描写起义军赶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起义计划败露,敌人疯狂剿杀革命党人。关键时刻,蒋翊武痛定思痛,当机立断:“我不杀贼,贼就杀我;此时不干,更待何时?”立即以起义总司令的名义,发出了武昌起义的命令。此时,一位有勇有谋、临危不乱的革命起义首领形象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辛亥大英雄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与浓郁的民俗风情相交融

在影视剧的创作中,细节是指“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表情、动作、语言或物件、环境等。” 细节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成功的影片,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能刻画人物的性格,还原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如影片中常德下南门茶馆抓捕蒋翊武这个细节描写就十分生动:远处几声狗吠,引起正在开会的蒋翊武等人的警觉———他走近窗前,朝外察看;报信的革命党人黄贞元眼睁睁看着前来抓捕的清兵从身边跑过,情急之下,买了一挂鞭炮点燃就跑。蒋翊武听到鞭炮声后马上心领神会:“巡捕来了。大家别慌!我们从隔壁豆腐坊走———”大家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进了一旁的豆腐坊,成功脱险。这样的细节描写场面惊险、一波三折,革命志士黄贞元的随机应变、革命领导蒋翊武的沉着机警、工于谋略的形象,在屏幕上跃然而现。

同时,影片中诗化的细节提升了历史的感染力,增加了人情味。作为一部反映辛亥革命英雄人物的影片,《辛亥元勋》虽然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但其情感和价值取向还是面向大众审美取向的,娱乐和流行要素的加入,细节上融情于景的细腻描绘,能获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认可。如蒋翊武的恋人刘雯因父亲同情革命被学校开除,无处可去,决定暂居常德柳叶湖。柳叶湖号称中国城市第一大湖,沿湖风光美过杭州西湖,影片中对柳叶湖的秀丽风光作了诗化的描写:水草丛生的柳叶湖边,水鸟齐刷刷地飞向空中。就是在这样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中,这对志趣相投的恋人在战火与白色恐怖之中结成了连理,这样的细节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这样融情于景的细节在影片开头就有体现:湖南巡抚大院阴森之气弥漫,巨大的院落内几颗古树落叶纷纷,暗示了当时革命党人所处环境的极其险恶。

辛亥大英雄

地方民俗风情的植入更是为影片增加了无数看点。蒋翊武是常德澧县人,影片中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常德这个湘西北古城,因此影片中有30%的实景是在常德拍摄的。常德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观众仿佛置身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常德的船》。蒋翊武参与刺杀两江总督端方失败后,潜回常德柳叶湖,和早先避难柳叶湖的刘氏父女汇合。影片中有这样的场景:夕阳染红了湖面,一叶小舟正划向湖中。刘雯双手划桨,蒋翊武坐在船头,两人又说又笑,一幅美轮美奂的渔舟唱晚景象。此时,一曲浓郁地方色彩的乐曲响起。影片中还再现了常德独特的饮食民俗:方桌上炖着一大钵鱼,还有腊肉、萝卜干等摆满一桌。———刘雯用汤勺将一个鱼头放进蒋翊武的碗里:“翊武哥,吃鱼头,万事皆顺头。”影片除背景音乐采用具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外,主题曲《从从容容不回头》更是地地道的常德特色———常德丝弦,常德丝弦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片主题曲格调高亢,激情澎湃,常德丝弦更是唱法独特,乡土气息浓郁,使辛亥元勋蒋翊武的英雄事迹具有了更为独特的韵致和更为感人的魅力。

辛亥大英雄

三、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激情相交融

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本身是厚重的,辛亥革命爆发缘于当时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辛亥元勋》通过影片中刘大姐的一番话揭示了阶级矛盾已趋白热化:“当年官府杀了我全家,要不是复基你们几位兄弟的帮助,我只怕也活不到今天”。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民族矛盾,更是使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紧紧团结起来。影片中作为清廷爪牙的捕快魏平,最初也是助纣为虐,疯狂抓捕革命党人,后来在革命书籍的指引和蒋翊武等革命志士的感化下内心有所触动。特别是当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穷凶极恶与满清朝廷的腐朽后,终于然醒悟,站在了革命者的行列。影片紧紧抓住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各种矛盾,并将这些矛盾纠葛隐含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使历史评说与客观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得影片具有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辛亥大英雄

由于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的大部分群体是年轻人,他们对于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了解相对较少。为了避免与年轻观众的隔阂,《辛亥元勋》在不改变主要人物历史形象和命运的前提下,对某些情节加以剪裁,重点展现了辛亥革命那一代年轻志士的青春激情和坚定信仰。开头、中间均有字幕介绍,消解年轻观众和对近现代史不熟悉的人对历史的陌生感,影片最后在武昌起义的高潮中戛然而止,结尾字幕作为补充,交代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以及英雄最后的结局,结构完整而余味无穷。影片前半部分节奏相对较快,镜头较多,开头一段暗杀戏,紧跟其后的脱险戏,镜头简洁利索,充满了悬念,中间和后半部分感情戏则较为舒缓。片中人物既有革命性又有人情味,生活鲜活、丰富,比较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又基本上切合当时年轻革命志士的思想和秉性。

辛亥大英雄

总之,《辛亥元勋》是一部以史料为骨架,通过细节描写和艺术烘托,用影像展示辛亥英雄传奇人生的电影。影片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但同时又情节生动而富有观赏性,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年轻观众的共鸣与好奇,触动中老年观众对历史的怀旧与思索,从而使他们更加向往青春激情。可以说,《辛亥元勋》是一部老少皆宜的成功的革命影片。

辛亥大英雄

辛亥大英雄

(该文原载于《艺海》2014.10)

作者简介:李琳,湖南常德人,文学博士,教授,现湘潭大学中文系主任,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

辛亥大英雄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