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菇(菇松茸)


菌种概述播报

编辑

杨树菇 (Agrocybe aegerita) 又名柱状田头菇、 茶树菇、茶薪菇、柳环菌、柳菇柳松茸、柱状环锈伞。杨树 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盖肥柄脆,气味香浓、口感 极佳,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1]

松菇

地理分布播报

编辑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云南、贵州、广 西等地。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粪锈伞 科、田蘑属。自然界于春秋两季多发生在杨树、柳 树、榕树、小叶榕等枯干、伐桩及林间地上。 [1]

形态特征播报

编辑

松菇

杨树菇子实体丛生或散生, 菌盖初为半球形, 直径1~1.5cm, 后平展, 直径3~6cm, 盖面湿时粘, 干时有光泽, 初呈暗红褐色, 后变为褐 色或浅黄褐色, 边缘淡褐色, 有浅皱纹; 菌肉白 色; 菌褶直生, 密集, 幅宽, 初时色淡, 后期着生 孢 子 , 呈 锈 褐 色 , 菌 柄 长3~10cm, 粗0.3~1.2cm, 中实, 纤维质、脆、嫩, 表面有纤维状条纹。菌环 膜质, 生于菌柄上部, 白色, 上面具细条纹, 往往 落满包子而呈褐色。孢子平滑, 椭圆形, 浅褐色, 孢子印深褐色。 [1]

化学成分播报

松菇

编辑

多糖和蛋白多糖

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杨树菇也可产生活性多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杨树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子实体多糖含量为4.73g/100g干重,深层发酵菌丝体胞内多塘含量3.0/100g 千重,发酵滤液中也含有22g/L胞外多糖。有人报道从杨树菇子实体中提取纯化出一种称为“Cylnda" 的糖蛋白。Kiho从杨树菇子实体中提取出2种多糖,一种为高分子质量的AG-HN1,[α ]D+24°,其基本结构为以β- (1→6) -支链(1→3) -β -D-葡聚糖的主链,另一种为低分子质量的异型多糖AG-HN2,[α ]D+26° ,其主链以(1→6)葡聚糖为主,并伴有半乳糖、果糖、甘露糖的杂多糖, AG-HN1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Hyocheol等人采用热水浸提法,从锯木屑培养基中生长的杨树菇菌丝体提取粗多糖,其成分为蛋白多糖,分子质量为710ku,主要糖组成是葡萄糖,此外还有果糖、半乳糖。Hyun用纯化的多糖做动物试验,当投喂量为30mg/kg●d,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70%,证实其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2]

游离糖及游离糖醇

据报道,杨树菇子实体含游离糖1.26g/100g鲜样,游离糖醇0.48g/100g鲜样,其中以海藻糖最高,其次是甘露醇、肌醇、果糖、葡萄糖和甘油,菇盖的游离糖醇主要为肌醇,约占90%,菇柄中甘露糖醇占游离糖醇的70%以上。 [2]

蛋白质和氨基酸

据王梓英报道,杨树菇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为干菇的25.56%、11.84%和28.9%,均高于平菇、香菇和草菇。 [2]

有机酸

杨树菇子实体和营养菌丝体中均含有0.6%~3.3%有机酸,Hayakawa在子实体中分析出8种主要的有机酸,以苹果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柠檬酸和焦谷氨酸。Yoshida在营养菌丝中测出10种有机酸,主要为苹果酸、柠檬酸、焦谷氨酸和延胡索酸等。 [2]

脂肪和脂肪酸

松菇

有研究人员分析比较了杨树菇深层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的脂肪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菌丝体含粗脂肪2.51g/100g干重,由4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以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分别占总脂肪酸的27.3%和59.8%,其次为软脂酸占10.3%,硬脂酸仅占1.9%,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87.1%,子实体含粗脂肪10g/100g干重,由3种脂肪酸组成,其中软脂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4.5%和48.9%,油酸占16.5%,不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65.4%。可见菌丝体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的种类均高于子实体。 [2]

矿质成分

据早川利郎报道,杨树菇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每100g千菇矿质成分含量为4.99g其中以钾含量最高,其次为磷与镁,各种矿质成分为:钾3.34g,钠0.008g,钙0.008g,镁0.18g,磷1.44g,锌0.008g以及少量的铁、铜和锰。

[2]

香味物质

Takama用异戊烷提取杨树菇香精,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后,鉴别出2-甲基丁醇-2,甲苯,异丙基苯,3-甲基丁醇1,I-乙基已酮,己醇-1,辛醇-3,1.辛烯醇3,苯甲醛,辛醇-1,苯乙醛,苯甲醇,苯乙醇,2-甲基肉桂醛,氧芴等15种组分。用乙醚提取的香精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后,鉴别出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醇,甲苯,甲酸(正)西酯(暂定),3-甲基丁醇-1.醋酸,1=辛烯醇_3,苯甲醛,辛醇-1,2,3-丁乙醇,苯乙醛,苯甲醇,苯乙酸等14种组份(其中2种是暂定的)。因此,已查明了20种组份和2种暂定的组份,其中大多为醇组份。1-辛烯醇-3含量很高,是杨树菇的主要香味物质,以上各组份共同构成了柱状砂菇独有的香味。 [2]

抗氧化活性物质

Lee等人于1998年从杨树菇中分离出一种物质,称为AG8,MTA,(5'-脱氧-5'甲基硫代腺甘),该组份可抑制脂类氧化,IC50为3.2μg/ml, MTA是首次报道分离自担子菌。Kim等人报道从柱状田头菇中分离到两种新的吲哚衍生物,其化学组成分别为6-羟基-1H-吲哚-3~醛( I )和6-羟基-1H~吲哚~3-乙酰胺( II ),I和II物质均具消除自由基活性,实验证明在大鼠肝微粒中抑制脂类氧化率IC50分别为4.1μg/ml和3.9μg/ml. 香港学者PeterC.K.Cheung等于2004年也从杨树菇的子实体中提取纯化到一种抗氧化剂,其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2]

酶类物质

潘迎捷等人研究发现,杨树菇中含有多种酶类物质。较常见的有: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半纤维素酶(HC酶)、滤纸纤维素酶(FP 酶)、果胶酶、淀粉酶、漆酶、酪氨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这些酶分别在杨树菇各个不同的生长时期有着较高的酶活性。 [2]

松菇

其它有效成分

甾类化合物:李惠珍网等分析了杨树菇麦角固醇,子实体麦角固醇含量为1.27g/100g干重,菌丝体为1.83g/100g 干重。

甙类及匝类化合物:有人对杨树菇深层发酵滤液进行定性分析,表明滤液中含有皂甙、三萜和三萜皂甙。

羧甲基衍生物: Yoshida报道从杨树 菇中提取获得3种羧甲基衍生物,带有(1-3)-a-D-葡聚糖链,经注射小鼠后,可使小鼠腹腔涌出液中的巨噬细胞浓度增加50%,并可有效地提高Mφ细胞还原由NBT产生的NO和细胞毒性因子的作用。

外源凝集素: Yagi等人报道从杨树菇中提取出一种外源凝集素(Lectin),其成分是蛋白二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和1500,通过进行红细胞凝聚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证明此Lectin对唾液酸和乳糖有弱亲和力,而对含有NeuAca2, 3GalB-结构的三糖有强亲和力。

生物碱类化合物:Koshino等人从南朝鲜的杨树菇子实体中提取一种新的生物碱,称为Agrocybenine,并以核磁共振确定了其结构

抗菌活性物质14 株食药用价值较高的食用真菌(杨树菇、浓香乳菇、香菇、糙皮侧耳、榆耳、黑芝、蛹虫草、蝉花、冬虫夏草、块菌、松乳菇、羊肚菌、安络小皮伞、蒙山虫草)生理生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杨树菇(Agrocybeaegerita)固体培养的菌丝体及液体发酵液的抑菌试验筛选,发现其具有强烈抑菌作用,且抑菌谱广,可以有效抑制细菌、酵母和部分霉菌的生长;对此抗菌活性物质进行纯化,研究表明此物质为对温度、紫外线、pH值及蛋白酶较稳定,弱酸性、极性较强、能溶于水和极性强的有机溶剂的小分子物质。 [2]

栽培技术播报

编辑

季节安排

松菇

根据其自然发生特点,选择温度在 20-25℃的季节安排生产,此时气候适宜,菌丝生长快,出菇早。一般北方地区,春季 3-4 月份制作菌袋,5-6 月份出菇;秋季 7-8 月份制作菌袋,9 月份开始出菇。 [3]

栽培原料

栽培料营养是决定杨树菇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工栽培时营养料的种类与配比十分关键,宜选用干燥无霉变的阔叶树木屑、玉米心或棉籽壳等作主料,添加适量麸皮、 米糠等作辅料。以下各配方中栽培料与水分质量比为 1:1.6。常用配方:1. 阔叶树木屑 78 %,麦麸 20 %,石膏 1 %,蔗糖 1 %。2. 棉籽壳 80 %,麦麸或稻糠 18%,石膏1%,白糖 1%。3. 玉米心 75%,麦麸15%,玉米面 8%,石膏 1%,白糖 1%。

拌料

拌料时一定要均匀,对于一些吸水性较差的原料可以提前半天或几天预湿。一些容易溶于水的辅料,应先溶于水中,再拌入料中。灭菌后,当温度降下来时,就可以接种了。

培养料装袋灭菌

装袋的前 1 天,把培养料按配方拌料,拌料要求做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拌料均匀,酸碱度均匀。拌好料后过一夜 , 第 2 天即可用规格为 18cm×38cm×0.5mm的一头开口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装料,装袋时要求装紧,料高 20cm 左右 , 装好袋后套上环 , 用常压灶灭菌18~20h,冷却后接种,并用新鲜的牛皮纸或报纸封口。

接种、发菌管理

灭菌后及时移到冷却室,冷却到0℃即可在接种箱或无菌室中接种,按无菌操作要求,适当加大接种量,每瓶菌种接 30 袋左右。将接好种的菌袋搬到清洁的培养室避光发菌 , 培养期间除保温保湿外还要注意杀菌防虫,适时通风换气,调整菌筒位置,使之均衡生长。发现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清理。

松菇

把接种后的菌袋搬入培养室 , 温度控制在 15~28℃ ,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65% 左右,发菌阶段以稍有散射光为宜,并适当通风换气。约经 30d左右的培养 , 菌丝可长满袋。

搔菌与催菇处理

将袋口拉直,挖去老菌种块,并沿料表面轻轻扒去一层菌皮,以刺激菇蕾产生。搔菌要适时,过早易感染杂菌,过晚则起不到刺激提早出菇的作用。搔菌完毕后将菌袋立于床架上,袋口盖报纸或无纺布,喷水保湿。在进入原基形成与分化阶段,要进行催菇处理。此时给予散射光,增加通风,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80%,并降低温度,人为拉大温差等进行催菇。在袋口盖上报纸或无纺布,喷水保湿,促使子实体发生。有的采用在袋或瓶中菌丝表面浇上一层水,浸 6~10h 后将水倒掉的办法,在 18~20℃下培养7d 左右可以现蕾。

出菇管理

将长满菌丝的苗袋移到出菇场。可选室内菇房或室外搭阴棚,场所要认真灭菌杀虫。将菌袋打开袋口紧密地排于地上或架子上,拉直袋口薄膜,盖上报纸,大批量生产可盖上塑料膜,喷水保湿,空气湿度应达到 90 %,温度控制在 20℃左右,可早中晚各通风1 次,每次 1h。有的地方采取在菌袋上直接覆土的办法,将泥炭土或坡土经晒干、杀菌处理后覆在培养料上,厚 1~2cm,土面平整,10d 后往土上喷出菇水,每天喷 2 次,连喷 3d 后停止喷水,3~5d 可现菇蕾,此后只需往地上洒些水保持湿度即可。用此法产出的菇质量好、产量高。

采收

杨树菇不同成熟度的菇品质、口感差异很大,以菇体菌膜未破时为适宜采收期,标准为菇盖颜色暗红、肉质肥厚、 大小均匀,菌柄粗壮近白色、长短整齐一致。采收时注意一手按住料面,一手轻轻起下子实体,不要将培养料大块带下。 采收结束后及时清理料面,去除残留菇根及死菇、烂菇,待菌丝恢复生长后进行二潮出菇管理。

加工与销售播报

编辑

(1)鲜销 杨树菇一般以鲜销为主,对采摘的杨树菇及时进行分级。优质菇要求菌盖暗红色、肥厚、大小一致,未开伞;菌柄粗壮,近白色,长短整齐。开伞后菌褶变褐色、菌柄细长、扭曲的为次级品。

剪去带培养料的菇根,按鲜菇重100~500克,用保鲜袋包装即可上市。数量较多的,可先分级,特优质菇(菇盖半球形,大小一致,色鲜艳,柄粗壮,近白色,长短整齐)装塑料小托盘覆保鲜膜包装,每盒净重100克,冷藏运往大、中城市供宾馆或上超市。若不能及时处理,可置冷库、冰箱(柜)中低温保藏4~5天。如果生产量大,可进行脱水加工成干品,干品香味浓郁,泡水膨胀后清脆如鲜,商品价值更高。

杨树菇是较难保鲜和运输的食用菌之一。采收应尽快销售去出,超过48小时,质量显着下降,最常用的保鲜方法是将采下的菇放入15~20℃的空调房风干至八成干,然后用塑料袋或泡沫箱包装,在袋口或箱口用4~6层吸水性较好的卫生纸盖好,密封冷藏,温度为5~10℃,运输过程中,菇体应适当压紧,使菇体不会在包装容器内振动,避免因振动而损伤,缩短保鲜时间。如处理得当可保鲜5天左右。如果采取速冻保鲜,在包装后抽真空密封。先预冷至0~5℃,然后将温度降到-39℃以下。速冻后将其冷藏于-18℃以下,保鲜期可达一年以上。

(2)干制 杨树菇干品风味亦好,杨树菇的加工以干制为主。烘干的杨树菇品质好,且可较大规模生产,烘干的菇体含水量较低,较耐贮存。烘烤时,先将烘干室预先加热到40℃左右,排除内部湿气。然后将新鲜菇体送入烘烤室内,开始1~2小时室温保持30℃左右,随后将温度调到45~50℃,5小时左右后再调到60℃左右,继续烘3小时左右即可。烘干过程中,要注意烘烤室内的通风换气以保证烘烤的质量。烘干后菇体含水量在10%以下。冷却后,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杨树菇干品吸湿性强易返潮,所以贮藏时要注意密闭。 [3]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