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忘筌(得鱼忘筌什么)


得鱼忘筌”中的“筌”是一种捕鱼的竹器。这个成语的意思,在今人看来,近似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狡兔死走狗烹”之类。

得鱼忘筌

鱼是用筌钓上来的,可钓鱼的人一得到鱼就把渔具弃置一边了,借此比喻成功之后就忘掉本来依靠的东西,是一个含贬义的成语。

然而这个说法的原意并非如此。

《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得鱼忘筌

一段话中举了三个例子,演化出三个成语——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主旨是类推的。

其实,只要看到“得鱼忘筌”的出处,我们就会明白,这又是一个断章取义导致的误解。

得鱼忘筌

“筌者所以在鱼”——这才是作者要阐述的重点。“鱼”是目的,“筌”是为达目的而使用的手段。目的既达,手段便无用而应忽略了。这是说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

得鱼忘筌

其实,“得鱼忘筌”和“得兔忘蹄”是引子,作者最终想申明的,是“得意忘言”的主张。

“言”即言辞,“意”指道理。

成疏曰:“玄理假于言说,言说实非玄理。鱼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绝。”语言是为了阐发道理,领会了道理,就不应在纠结于言语本身了。

这是对“得意忘言”这个成语的解读之一。

得鱼忘筌

还有人认为,“得意忘言”说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其义与“心照不宣”同。

这种说法的依据同样出自《庄子》。

温伯雪子是个得道之人——当然,得的是道家的“道”;孔子三番五次求见,都被他拒绝了。

终于,孔子费尽周折见到了这位高人,但两个人一句话都没说。

得鱼忘筌

子路问其中缘故,孔子答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庄子·田子方》)

孔子认为,高手见高手,无须多言,只用目光交流就足以领会彼此的意思。后人据此认为,这便是“得意忘言”的意境。

这种解读我不太支持。

首先,大家如果去查阅原文就会知道,孔子把温伯雪子视作高人,对方可没把孔子放在眼里。

得鱼忘筌

在温伯雪子眼里,孔子跟自己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而是个只知礼义不通人情的腐儒。

由此看来,把“得意忘言”理解成两个人之间超越语言的感应、默契,实在有些牵强。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按字面来看,“得意忘言”的出处显然是《外物》那段。《田子方》中孔子这句话里,根本没有“得意忘言”中的任何一个字,故而两者不能扯上关系,更不能把它作为“得意忘言”的出处。

对这个成语,还有第三种理解。那就是把它跟“得意忘形”混同。

“得意忘形”形容人一得意就胡行妄作,“得意忘言”形容人一得意就满嘴跑火车——看似说得通,其实没什么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这两个成语的语词构成相似就把它们的含义互相套用。

当然,从中文语法上来说,这么解是可以的,但只能算是成语新解了,找不到依据,更与其本始的意义毫无关联。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