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阳陵泉(阴陵泉与阳陵泉在同一水平线吗)


阳陵泉归属足少阳胆经,为胆经脉气所入之合穴,在五行中屈土,为胆腑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具有清肝利胆、疏肝解郁、舒筋止痛、通利关节的作用。是治疗肝胆疾病之常用要穴,运动系统疾病之特效穴。

本穴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阳”指外侧;“陵”,指高处;“泉”,指凹陷处。本穴位于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故名“阳陵泉”,别名“阳陵”“阳之陵泉”。

阴陵泉阳陵泉

长期筋骨僵硬、酸痛,容易抽筋的人,只要平时多多按压这个穴位,就能得到改善。古代医书还记载这个穴位对“胆病、善太息、口苦、胁下痛胀、吐逆、喉鸣、诸 风、头面肿、头痛、眩晕、遗尿、痉挛、筋疼、膝伸不得屈、冷痹、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膝肿麻木、草鞋风”等病都具有良好的医治效果。

(1)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系统疾病之常用要穴。本穴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在五行中属土,为合(土)穴,有肝脾同治的作用。合主逆气而泄,所以因肝气横逆,肝脾不和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皆能治之。《素问•邪气藏府病形》曰:“合治内腑。”《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当症状表现在上部,而属于外的腑病,就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合穴阳陵泉治疗。故用阳陵泉治疗胆腑病症,一切胆道系统疾病皆能治疗,如黄疸、胆囊痛、胆囊炎、胆石症等。因为肝胆相表里,且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疏肝理气的作用,所以由肝胆失调所致的口苦咽干、发热里寒、寒热往来、身目色黄、尿黄便秘等症状用之皆效。《素问•奇病论篇》言有病口苦,取阳陵泉。”《针灸甲乙经》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均是历代医籍对阳陵泉治疗胆腑病的运用经验。

(2)阳陵泉是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之重要穴。本穴是八会穴之筋会,《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足三阳经筋和足三阴经筋均结聚于膝,《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膝者筋之府。”所以阳陵泉为筋气聚会之处,主治筋脉病症、膝关节病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坐骨神经痛、扭挫伤、脚气等。故凡治筋病,多先取本穴,再取他穴;或某些筋伤(如落枕、肩周炎等)痛症面积较大,不易区分所病经脉,那么就首先取本穴用之。如治一落枕患者,男性,36岁,于晨起后感右颈部沉紧,活动受限,在颈项局部有压痛反应,于是在左侧阳陵泉针刺,采用泻法,并嘱患者不同方向活动颈项部,针后5分钟症状缓解,2次治愈。再举一古代相关病案以示启发,本病案来于《针灸资生经》中,其病案载曰: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佝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肾俞,不灸其他穴也。可见治病要对其证,只要对证就能针到病除。

阴陵泉阳陵泉

(3)阳陵泉是治疗胁肋痛的效穴。足少阳胆经“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由此可见,胁肋部是由少阳经脉所过,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为筋会,所以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的作用。《针灸叫乙经》云:“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临床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胸胁挫伤、肋软骨炎、胸膜炎等以胁痛为主症的疾病。如笔者曾治一患者,男性,43岁,不明原因的右胸胁部疼痛5天,经用药治疗效不显,故来诊。症见右胸胁第3肋间隙处有痛点,咳嗽及活动时均加重,舌淡、苔薄白,脉弦。经针刺本穴,用捻转泻法,使针感向上传导,针感以患者耐受为度,并同时嘱患者用力呼吸,再加刺支沟穴,留针30分钟,治疗2次而愈。

(4)阳陵泉用于人体侧身部疾病的治疗。阳陵泉为胆经之腧穴,胆经循行于整个人体侧身部,从侧头部,循胸过季协,又因本穴是本经脉之合穴、胆腑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故用之能治疗人体侧身疾病,如偏头痛、耳鸣、耳聋、偏瘫等偏身感觉障碍。

(5)阳陵泉其他方面治疗作用。本穴主治作用广泛,除了能治疗上述疾病,还常用于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面肌寝挛、胃痛、胃胀、呕吐、小儿惊风等病。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