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 课 型 新授课课 时 3课时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中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这首诗歌将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曹操及其写作背景;熟练背诵诗歌。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第一课时课堂导入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裴松之:“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苏轼:“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毛泽东:“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挟天子以令诸侯,奸诈狡猾、善耍权谋是他;枉杀一千,不放一个,生性多疑,狠毒残忍是他;生民百遗,念之断肠,心系苍生,胸怀社稷是他;统一北方,征讨孙刘,雄才大略,志向高远是他;东临碣石,横槊赋诗,建安风骨,才华横溢亦是他。

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任务情境:穿越历史,与曹操对话 我班开展“穿越历史,与曹操对话”的讨论会,通过研读曹操的《短歌行》,深入了解曹操,并邀请同学们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 任务一:知人论世,识英雄其人曹操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外定武功”,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精兵法,善诗文,“内兴文学”,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诗作继承《诗经》及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充分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反映当时动乱的现实,代表作有《苦寒行》《薤露行》《蒿里行》等;二是表现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代表作有《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指建安至魏初这一段时间的文学。建安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诗歌方面。建安时期,五言诗繁盛,这时期的诗坛可谓群星璀璨,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 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

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创作的诗歌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 的独特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地位。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短歌行》。解题:“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它们属于汉乐府曲调名,长歌和短歌是就曲调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苦闷。“歌”和“行”可以合在一起,如本篇《短歌行》;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李白、王昌龄、陆游都曾写过《长歌行》;“歌”和“行”分开都可以看做是“乐府”的别称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长恨歌》行:《兵车行》《丽人行》《十五从军行》《琵琶行》此外“乐府”的别称还有:吟:《秦中吟》《白头吟》引:《李凭箜篌引》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还有谣、辞等别称。关于“乐府”的文化常识及其历史流变"乐府"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是指宫廷主管音乐的部门,这种官方机构在秦、汉时已经设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以及创作歌辞等。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二是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