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萝卜(萝卜地里的庵子图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除了稻谷、玉米、番薯等主要农作物,田间地头自然少不了萝卜的身影。秋高气爽,萝卜开腌正当时。萝卜干是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传统土特产,以肉质厚实、咸甜适宜、嫩脆爽口的口感享誉海内外。现在说起萝卜干,“萧山”两字便会脱口而出,其实在上世纪70年代,同属沙地土质的绍兴县安昌一带,也曾大规模种植并腌制萝卜,产品还畅销两广及福建等地。

地萝卜

“杭州萝卜绍兴种”的由来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杭州萝卜绍兴种”的俗谚,大概是因为杭州所产的萝卜数萧山最有名,而萧山自古就属于绍兴。根据考证,萧山萝卜干起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河庄,当时的人们在络麻收剥后马上种植萝卜,大量的鲜萝卜吃不完。有人试着腌制,后放置在一种用芦苇秆编成的芦帘上,任由日晒风吹,等萝卜干了以后再塞进小口坛子里压紧密封。一年后打开来吃,发现它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咸中带甜,味道比鲜萝卜更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风干萝卜在萧山逐渐传开。新中国成立前,萧山萝卜干基本以农民自晒自吃为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萧山作为中国咸菜供应定点基地,开始发动东片沙地乡镇种植萝卜,也就在那个时期,腌制晾晒萝卜干的风俗顺势“刮”到了与萧山毗邻的安昌。

地萝卜

地萝卜

晒制前,先把萝卜切块

据绍兴仁昌酱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滕军康介绍,1977年他高中毕业,正式进入酱园开启3年学徒时光。当时酱园不仅酿造酱油、米醋,还制作酱瓜、酱菜、酱萝卜和腐乳。安昌北片区域因是沙土,广泛种植一种叫“一刀种”的萝卜,即长度刚好与一把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又可以分成两半。当年大量收购萝卜时,酱园还专门建造了一个大池进行腌制,制作工艺也基本与萧山那边差不多。萝卜干都是密封存贮进黄酒坛子里,并在坛子外面再用草绳围好,以免运输时发生碰撞。收购量最多时曾达到2吨左右,直到1992年才停做。

“三晒三腌”

才为好萝卜干

萝卜干制作工艺复杂,时间消耗长,需经过采收、挑选、切块、腌制、上盐、日晒、入坛等十来道工艺,并经“三晒三腌”,才能算是正宗的萝卜干。

地萝卜

晾晒萝卜干

正宗萝卜干之所以较为难得,与其含有大量水分有着莫大关系。据介绍,萝卜干制作,关键工艺在于脱水。首先,切成1厘米左右宽的萝卜条,需日晒4天左右,最好是在有浓霜或起西北风的时节,这时的萝卜条水分得到蒸发,发软到拗起来似乎要断掉的程度,即可进入腌制环节,一般100斤萝卜条加1.5斤盐,腌制5到7天,腌制好后,再进行“翻缸”。所谓“翻缸”,就是把萝卜条从缸里挖出来,上下翻一下,这样要搞一到两天;天气好的时候,又要晒一到两天;晒好后,又放到缸里,再放0.5~0.7斤盐,有太阳后还要拿出来晒;再放回缸里周而复始……

地萝卜

地萝卜

萝卜干装坛

滕军康介绍,这种通过复杂工艺制成的萝卜干,天气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被称为“风脱水萝卜干”,在包装上还另有讲究,一般要装进陶坛密封保存,让其自然充分发酵。除了食盐,不再添加任何调味品,最大程度地保留萝卜干最本真的香气和滋味。“风脱水萝卜干的制作周期长,市场售价高,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但现在市面上在售的九成萝卜干并非传统工艺制成,而是用盐进行快速脱水。这种制作成本大约只需4.5元/斤,而风脱水萝卜干,算上人工费,成本至少在15元/斤,两者价格相差3倍左右。”

地萝卜干历史

该如何挖掘?

萝卜干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名菜,现主要集中在杭州市萧山区,成为萧山享有盛誉的一张名片。2004年10月25日,当时的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萧山萝卜干”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9年,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而又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滕军康介绍,因受国家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萧山与萝卜干的关系愈发紧密,两者须臾不可分离,现在说起萝卜干就会自然联想到萧山,萧山萝卜干几乎“垄断”为专有名词。《绍兴市志》《绍兴地方志概述》《绍兴风物志》等已鲜见有关越地萝卜干的记载,当年仁昌酱园曾经有过腌制萝卜的收购、生产和销售历史,也完整掌握以萧山萝卜干为代表的酱腌菜加工技艺。他进一步建议,在绍兴的地方风物志中应保留记载萝卜干这道美食,并为它留一席之地。

(照片为资料图片)

本文收集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有涉嫌侵权或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6532516@qq.com以便进行及时清除。
分享到